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感染治疗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之中,探讨替考拉宁药物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接诊的50例血液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之中使用的药物为利奈唑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之中使用的药物为替考拉宁。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之中治疗的有效率整体更高。结论:在实际针对血液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以往治疗中常用的利奈唑胺药物来说,替考拉宁药物有着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整体更高。

  • 标签: 替考拉宁 血液病 感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合并感染危险患者治疗中,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带来的具体影响。方法 本院节选从2022年1月到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患者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人员分别针对两组研究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工作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研究人员需要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感染现象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数据。结果 研究组的感染现象发生率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两项数据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血液合并感染危险患者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引入,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血液病合并感染危险患者 治疗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在血液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间接收的血液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便秘发生率、首次排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首次排便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为血液化疗患者提供了一套全面有效的护理方案,显著降低了便秘发生率,缩短了首次排便时间,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优化了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病
  • 简介:摘要:当代护理工作的领域中,对血液患者而言,人文关怀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精进技艺,而且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患者提供既科学又充满人性化的护理,实现真正的全人照护。

  • 标签: 人文关怀 血液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人性化的护理促进血液患者积极康复,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在病人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护理包括医务护理和生活心理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较少医患纠纷。

  • 标签: 血液病 人性化护理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的原因及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血液患者在治疗中所出现的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的原因。结论引起患者出血主要原因有患者的原因及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有很大的关系,护理重点在于医护人员要熟悉每个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

  • 标签: 血液病 出血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儿科近年来血液人的成分输血分析,了解儿科成分输血是否存在合理性。方法分析儿科2000-2005年血液人年度用血情况、成分输血的比例。结果儿科血液人用血量为红细胞用量最多呈逐年上升,全血、血小板用量较少。结论儿科血液人成分输血率平均7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2004-2005年成分输血率89.97%,接近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的比例。

  • 标签: 儿科血液病 成分输血 分析
  • 简介:摘要:分析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54例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实施卡泊芬净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卡泊芬净 儿童血液病 真菌病 念珠菌病,侵袭性 抗真菌药
  • 简介:自1991.1至1992.1我们对33例恶性血液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急性白血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7例,淋巴瘤11例。发现在恶性血液中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不同疾病之间亦有差别。其异常主要表现在高切变速率下全血粘度下降,全血还原粘度上升,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内HbF含量增加,红细胞在外加切应力下变形性减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等。在逐项分析影响血液流变学多种参数后,可以看出,红细胞压积减低是使血液粘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除红细胞压积外,在恶性血液中仍包含着诸多使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血浆因素中如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成分因素中如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内HbF升高,使细胞内粘度增加。白细胞,特别在急性白血,尽管其“计数”变化不大,但是其分化程度低,变形性差,对血液流变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材料提示,对于呈现“低粘”的恶性血液,特别是急性白血,应进一步对流变学的各个参数逐项分析,因为其中潜伏着诸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这对我们观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肺水肿、栓塞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血液流变学 全血粘度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血液临床特点及其骨髓细胞学检测结果。方法:本院于 2018.06~2019.10纳入 86例血液患儿开展研究,观察其临床表现,并实施骨髓细胞学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探讨患儿临床特点。结果 :小儿血液以出血、发热、脾大、贫血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86例血液患儿,其中红细胞系统 38例,主要患病类型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系统 28例,主要患病类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血小板与巨核细胞 20例,主要患病类型为 ITP。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测能够对小儿血液疾病类型进行准确分类,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最佳治疗方案选择,但实际应用时仍需结合患儿病情展开全面分析,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失误。

  • 标签: 小儿血液病 临床特点 骨髓细胞学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血液接受化疗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炎症情况,对其实施循证护理措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因血液疾病接受化疗后出现口腔黏膜炎症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普通组42例与循证组42例,普通组研究对象接受院内一般处理,后组接受循证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85.71%,循证组为97.62%,循证组较高,P<0.05;普通组患者VAS评分结果为(5.14±1.02)分,循证组评分为(2.10±0.45)分,循证组较低,P<0.05。结论对于我院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寻找循证依据制定相关口腔护理与治疗措施,提高其治疗效果并减轻疼痛。

  • 标签: 循证护理 血液病 口腔黏膜炎症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铁调素(hepcidin)在恶性血液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并对hepcidin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铁和铁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80例恶性血液贫血患者外周血,分别检测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使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血液贫血患者血清中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93±19.98)μg/L、(5.56±1.17)ng/L、(96.68±12.35)g/L、(9.85±1.09)μmol/L和329.42(299.70~459.06)μg/L;健康对照组相对应的表达量分别为(21.35±7.38)μg/L、(2.52±1.28)ng/L、(140.07±7.71)g/L、(19.95±4.25)μmol/L和95.72(76.56~131.42)μ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血液男性贫血患者中hepcidin、IL-6和Hb的表达量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中度贫血患者hepcidin、IL-6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轻度贫血患者,Hb和血清铁表达量低于轻度贫血患者(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pcidin与Hb、血清铁含量呈负相关,与IL-6、铁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Hepcidin在恶性血液贫血患者中高表达,并与贫血程度相关,提示hepcidin在恶性血液贫血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贫血 铁调素 白细胞介素6 铁蛋白
  • 简介:目的了解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粒缺时间〉14d。结论血液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 标签: 血液病 感染 病原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血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60例行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并均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情况。结果:红细胞单采术、白细胞单采术、血小板单采术相较于治疗前PLT、WBC、Hbg、RBC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治疗过程中使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并结合科学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分离单采术 血液病 临床护理 应用情况
  • 作者: 苏雁 洪慧敏 赵倩 伏利兵 金眉 郑胡镛 曾骐 马晓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北京市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总结纵隔生殖细胞肿瘤(GCTs)并发恶性血液(H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例纵隔GCTs并发HM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截至2019年12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3例患儿为12~16岁男童,以纵隔占位起,GCTs病理类型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予手术和化疗治疗。3例在GCTs诊断的5个月、9个月、31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髓细胞白血(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予对症治疗,2例死亡,1例存活。共检索到英文报道病例135例,其中纵隔GCTs并发HM共127例(94.1%),其他部位GCTs并发HM共8例(5.9%)。文献报道的127例纵隔GCTs并发HM病例中,126例(99.2%)为男性,诊断GCTs的中位年龄为22岁(10~48岁);GCTs病理类型包括畸胎瘤53例(41.7%),含畸胎瘤和/或卵黄囊瘤成分的GCTs共94例(74.0%);HM类型中,AML共72例(56.7%),其中AML-M7共31例(24.4%);GCTs与HM间隔中位时间为3个月(0~122个月),46例(36.2%)患儿2种疾病同时发生,85例(66.9%)在GCTs诊断的12个月内发生HM;可知生存状态的病例107例,其中存活13例(12.1%),死亡94例(87.9%),诊断HM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0~48个月)。对于原发纵隔GCTs,尤其病理类型为卵黄囊瘤和/或畸胎瘤成分的青少年男性,需高度关注其HM倾向,此类患者预后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纵隔 生殖细胞肿瘤 恶性血液病 白血病
  • 作者: 李泽许 马晴雯 曾凡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国家卫健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20004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国家卫健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200040;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 200025
  • 简介:摘要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 DS)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遗传,患儿通常表现出严重的出生缺陷及发育异常。令人意外的是,DS患者不易患实体瘤,但高发血液疾病,尤其是暂时性骨髓增生异常(transient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TMD或者transient abnormal myelopoiesis,TAM)、急性巨核细胞白血(acute 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AMKL)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这3种血液疾病在DS患者中发病率远高于常人,其发病机制不仅与21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相关,其他染色体上基因的异常表达也参与其中。本文针对DS患者常发血液的临床症状及近几年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DS血液疾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同时期望有助于该类特殊人群白血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唐氏综合征 暂时性骨髓增生异常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医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诊疗效果得到了提升。循证医学理念影响着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各个方面。如今为了加强诊疗水平,将利用循证医学理念结合恶性血液进行分析。本文就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恶性血液临床实习带教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循证医学 血液病 临床实习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医院作为一个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机构,其软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就医的选择,不同价格床位也为血液患者这一特殊易感群体提供了机会。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个极重要问题,是医疗实践中的一大障碍,医院感染问题,作为衡量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之一,已日益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探讨分析多层次床位在血液科病房中的使用与管理,从而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 标签: 医院管理水平 血液病患者 专科病房 床位 价格 多重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121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伊曲康唑治疗血液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血液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组36例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血液合并真菌感染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血液病 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