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总结35例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重点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并进行相应的体位训练;术后加强观察骨水泥外渗及胸、腰、背疼痛情况,并做好健康宣教,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21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皮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护理效果。方法我们对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70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并保持这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我们对常规组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应指标、术后疼痛状况以及患者自身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状况明显要好于另外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数量明显要比常规组患者要少,二者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患者来讲,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预后及相关指标。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9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保守疗法,观察组开展强化术。分析效果;患者卧床持续时间、疼痛减轻的时间;施术前后患者功能障碍分数、目测类比分数、体高度;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效果、功能障碍分数、目测类比分数、体高度、患者卧床持续时间、疼痛减轻的时间、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强化术效果确切。

  • 标签: 椎体强化术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预后 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化程度较重的国家之一。据报道75%以上的老年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与此同时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大多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虽然对缓解疼痛有一定效果,但是具有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等劣势。而部分老年患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且手术创伤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差。因此,介于保守治疗与开放手术之间的成形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介入疗法,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等优势。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就有必要对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化程度较重的国家之一。据报道75%以上的老年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与此同时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大多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虽然对缓解疼痛有一定效果,但是具有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等劣势。而部分老年患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且手术创伤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差。因此,介于保守治疗与开放手术之间的成形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介入疗法,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等优势。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诸多优势,因此就有必要对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弯角成形术应用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治疗中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患者为我科治疗的疏松压缩骨折78例,分析开始于2019年1月,分析结束于2022年1月,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弯角组与直行组,弯角组使用弯角成形术治疗,直行组使用直行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弯角组和直行组手术指标情况,弯角组上椎骨水泥灌注量是5.01±0.34(ml),直行组是4.12±0.27(ml),(t=3.478,p=0.036),结果有差异。(2)弯角组和直行组疼痛情况,弯角组治疗后VAS是2.58±0.34(分),直行组是3.79±0.42(分),(t=3.229,p=0.038),结果有差异。结论:疏松压缩骨折使用弯角成形术治疗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弯角椎体成形术 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直行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经皮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护理。方法:抽选102例在本院行经皮成形术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好。结论:围术期综合护理优势明显,能优化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疼痛,能有效防范手术前后的风险,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成形术在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内固定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锥体形态学指标。结果:经治疗干预后,观察组在锥体形态学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采用成形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锥体形态学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锥体形态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锥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C臂X光机监视下,用骨活检针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2-6ML.结果随访1-25个月,24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有效率100%。结论PVP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疗效好,操作简单,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 椎体 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经皮成形术治疗骨折及脊椎肿瘤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及价值。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8名经皮成形术治疗骨折及脊椎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分为对比组(28名)和观察组(30名)。对比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手术期护理。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护理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28/30)显著高于对比组78.6%(22/2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7%(2/30)显著低于对比组25.0%(7/28);经护理,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比组,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骨折 脊椎肿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凸成形术(PKP)和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体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转移瘤致后壁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的65例转移瘤致后壁骨折患者的资料。男21例、女44例;年龄(70.3±10.8)岁(范围46~90岁);原发肿瘤:肺癌25例,乳腺癌14例,消化系统癌症11例,泌尿系统癌症13例,淋巴瘤1例,卵巢癌1例;部位:T22例,T51例,T61例,T82例,T91例,T105例,T114例,T1215例,L112例,L28例,L38例,L44例,L52例。根据术前CT影像测量后壁破损的面积为s,测量完整后壁的面积为S,后壁破坏率R=s/S,根据R值的大小将后壁破损程度分为:Ⅰ型(R≤25%)21例、Ⅱ型(25%<R≤50%)22例、Ⅲ型(50%<R≤75%)14例、Ⅳ型(R>75%)8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骨填充网袋成形术的疗效。观察骨水泥渗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32±0.99)分、(4.14±1.06)分、(4.11±0.97)分、(4.3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ODI评分分别为69.45%±4.15%、36.65%±3.72%、36.84%±3.38%、37.7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88,P<0.001);ADL评分分别为(71.31±12.81)分、(79.85±9.14)分、(78.92±8.95)分、(78.31±8.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20,P<0.001)。Ⅰ~Ⅳ型VAS、ODI、ADL评分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7%(11/65)。随R值的增大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相应增加,其中Ⅰ、Ⅱ型渗漏率为0、Ⅲ型为7.1%(1/14)、Ⅳ型为38%(3/8)。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神经根症状或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等。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能改善伴后壁破损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恢复一定的功能。后壁破损的程度对手术的疗效无影响,但随着后壁破损程度加大,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风险相应增加。

  • 标签: 脊柱 骨折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异丁烯酸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鉴别骨质疏松骨折(OVCF)与转移骨折(MVCF)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OVCF和22例MVCF患者骨折早期(≤2月)的MRI资料,观察记录MRI资料中出现旁软组织肿块、出现其他转移灶、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骨折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后部骨碎块后移、伴随多处骨折这8种征象,所得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VCF的MRI征象多骨折后缘皮质后凸、椎弓根受累及、出现硬膜外肿块、出现旁软组织肿块及出现其他转移灶;OVCF的MRI征象中多有骨折存留正常骨髓信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后部骨碎块的后移及伴随多处骨折两种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影像技术有助于早期鉴别OVCF与MVC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转移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锥体形成术(PV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后再发锥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OVCF患者252例(376个),对患者进行PVP治疗,术后建立病友微信群聊,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并对在此期间再发OVCF案例做记录,将患者分为骨折组(25例)与健康组(227例),运用该院自拟调查表对患者骨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记录并分析,自拟调查表包括两个版块,分别为患者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与医疗因素〔包括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穿刺方法、骨密度(QCT值)、体高度回复率、原发平均数目、后凸角(Cobb)、手术前后疼痛感受评价等〕,对调查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关于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年龄等因素的分类下,两组患者骨折再发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年龄与患者术后骨折再发存在相关(P<0.05)。结论对于OVCF患者,PVP术为其较好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骨折再发的危险因素与高龄、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有较为显著关联,需要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

  • 标签: 骨质疏松 锥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锥体成形术 骨折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统经皮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两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风险情况。方法:实验选取了我市某三甲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n=40)与实验组(n=40)。常规组采取传统经皮成形术,实验组采取经皮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几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价值(P<0.05)。结论: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夹层发生骨折风险较小,传统PVP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实验组,因此,PKP治疗该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VP PKP 治疗骨质疏松 夹层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8例OVCFs患者纳入观察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匹配分组,分为PVP联合组(调整手术床过伸20°~30°,如体位复位失败,依术前终板压缩程度双侧穿刺针反向撬拨,推注骨水泥)和PKP组(术前不调整手术床,穿刺后置入球囊并双侧扩张,推注骨水泥),每组各34例。术前拍摄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术中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第2天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Cobb角、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骨水泥是否渗漏、记录VAS评分,术后3个月记录ODI评估患者腰背功能。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及再骨折情况。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PVP联合组手术时间[(42.7±5.9)min]、透视次数[(20.0±3.6)次]、治疗费用[(19 153±601)元]均优于PKP组[(67.4±7.3)min、(30.1±5.9)次、(27 496±669)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9、8.46、54.12,均P<0.001)。Cobb角:两组术后伤Cobb角[PVP联合组(10.7±4.5)°、PKP组(13.4±3.8)°]较术前[PVP联合组(17.0±5.1)°、PKP组(16.7±5.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1、5.61,均P=0.001),且PVP联合组较PKP组恢复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09)。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3.9±1.5)分与(4.1±1.6)分]较术前[(6.9±1.1)分与(7.1±0.9)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3、8.88,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0)。PVP联合组和PKP组术后ODI(0.315±0.068与0.319±0.077)较术前(0.574±0.066与0.553±0.07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4、14.16,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803)。两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42)。PVP联合组术后因外伤引起再骨折1例,PKP组无再骨折。结论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和PKP均可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后凸畸形。体位复位联合穿刺针撬拨复位PVP在手术时间、对医患放射线伤害、治疗费用方面更有优势且矫正畸形效果更显著。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体位复位 穿刺针撬拨复位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成形术(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统计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30例38个临床资料,讨论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结果术后未出现伤体高度下降以及骨折的情况,术后24h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视觉类比评分术后有明显下降,病中部、前缘在术后X线检查中,其高度变化明显。结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后凸成形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床价值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 后凸成形术 临床价值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