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对比

李越鹏,赵宇航

李越鹏、赵宇航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邮编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椎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椎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为临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当前,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被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属于微创技术,且多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1]。为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经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进行治疗,观察、比较经(PKP)、(PVP)治疗的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伤椎疼痛、叩击痛、活动受限和站立障碍、行走障碍等症状。观察组男162例,女118例;年龄70~88岁,平均(79.6±4.5)岁。对照组男184例,女96例;年龄70~90岁,平均(80.5±4.7)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术的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俯卧位后,置于手术床上,经C型臂X线机实行定位,行透视定位。主要的目的为确定患者伤椎的部位,合理的调整C型臂X线机——透视图像,直至能够观察到骨折椎体没有双边影,确保两侧椎弓根保持对称,并和棘突间的距离保持统一。根据手术前CT对于皮肤进针点旁开中线距离的测量情况,明确内聚角度定位的进针点位置。然后,实行常规消毒铺巾工作,手术前CT辅助的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单侧经椎弓根实行入路,骨穿针针尖应达到椎体前的30%左右位置。手术的过程,经透视定位确认具体的骨折位置,观察组采取球囊扩张的方式,灌注骨水泥;对照组通过直接灌注骨水泥的方式进行手术。结合伤椎范围、脊柱水平注于适量的显影糊状骨水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实行双下肢活动,防止骨水泥发生毒性功效,于椎管内产生渗漏的情况。然后,注入适宜的水泥,确保注射设备停留10min后拔出,实行局部压迫2min。观察组注入腰椎量为4.5ml,胸椎量3.5ml;对照组注入腰椎量和胸椎量分别为4.0ml、3.0ml。

1.3观察指标

手术前、手术后1w、0.5年,实行VAS评分、SF-36评分。对X线、CT实行复查,并对椎体后凸角度和椎体压缩情况、骨水泥是否存在渗漏实行严格的观察。

1.4统计学的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的对比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椎体骨水泥灌注量为3.0~4.5的范围内。采取新型的辅助定位方式实行手术的效果,明显比单纯徒手的方式手术的效果更佳,而手术是间、受辐射量也受到影响。

随访1w~0.5年,手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没有产生神经受损情况。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SF-36分别为(8.81±1.67)分、(253.4±129.6)分,(8.47±1.39)分、(234.5±90.3)分;手术1w、0.5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2.06±1.35)分、(2.56±0.63)分,(1.82±1.74)分、(2.37±0.64)分;SF-36分别为(339.01±123.4)分、(352.04±128.09)分,(344.01±110.02)分、(316.08±129.06)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手术前、后两组椎体后凸角度、主体高度恢复的对比

手术前、手术后1w、0.5年,两组椎体后凸角度、主体高度恢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VP手术的技术关键,即为定位的方法,手术过程需经反复的透视、试探进针,这也是导致手术的时间更长,手术人员存在高辐射的危险。而CT导航,属于新型的技术,然而因为价格的原因使得其并没有被广泛应用、推广[2]。手术前,确定进针的位置、角度,可有效的缩短手术的施加,并促使手术顺利实施。本次研究,实行新辅助定位的方式引导下,开展手术治疗,使得手术的时间减少,并有效的控制了受辐射量。

Tohmeh认为[3],单侧穿刺——对侧,能够降低手术的费用、时间,同时不会产生对侧锥体塌陷、畸形等情况。相关研究人员认为[4],疼痛主要为骨水泥渗漏所致。但是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骨水泥量的不合理、骨水泥量均匀度等,也会使得手术后椎体微骨折、疼痛发生。所以,本研究通过单侧注射,降低渗漏和椎体充填量,确保双侧的高度和均衡性,并保证力学的平衡。椎体高度恢复,观察组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同时能够使得注射的压力、骨水泥渗漏下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后1w、0.5年,观察组椎体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能够看出,PKP手术的时间和费用,虽然比PVP要高,但是其可有效的矫正后凸畸形、椎体高度,临床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孙晗,杨惠林,孙佳佳等.对比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eta分析[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5,22(2):39—47.

[2]邢润麟,张顺聪,梁德等.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伤椎再塌陷的对比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5,13(4):207—210.

[3]申沧海,冯永键,王贵江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不同形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5(4):563—566.

[4]邓爱民,张印,李国祥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创伤外科杂志,2015(4):3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