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癌。目前,世界各国数以百万计育龄女性预防性接种HPV疫苗。最近10年对于孕期预防性接种HPV疫苗对自然流产、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接种HPV疫苗孕妇的自然流产率和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未接种孕妇,或者预防性接种抗甲型肝炎病毒(HAV)疫苗孕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拟就预防性接种HPV疫苗现状,以及围生期或孕期预防性接种HPV疫苗对妊娠结局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乳头状瘤病毒疫苗 肝炎疫苗 甲型 对比研究 妊娠结局 不良反应
  • 简介:正常妊娠时,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妊娠期脂代谢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早、中孕期脂肪生成增加,晚孕期脂肪分解增加,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磷脂和胆同醇也轻度升高。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因胰岛素抵抗(IR),抑制脂肪氧化和分解作用减弱,血脂较正常妊娠更高,并且TG水平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胎盘不能直接转运脂蛋白,TG需水解成脂肪酸才能通过胎盘。胎盘中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s)、胎盘膜脂肪酸结合蛋白(pFABPpm)、脂蛋白脂酶(LPL)和内皮脂肪酶(EL)在脂肪酸转运中起重要作用,GDM孕妇通过增强其表达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血脂 胎盘 转运
  • 简介:胎儿先天畸形是指胎儿由于内在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器官或身体某部位的形态学缺陷。大部分产前诊断为胎儿先天畸形的孕妇选择接受人工终止妊娠术治疗。终止妊娠后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和悲伤情绪,而持续长时间或高水平的悲伤情绪常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有关。目前,对胎儿先天畸形终止妊娠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主要集中于生理方面。作者拟就国外对胎儿先天畸形终止妊娠后女性的心理影响和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胎儿先天畸形 妊娠 心理 社会支持
  • 简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主要表现为孕妇无皮损性瘙痒、肝功能异常,并可导致新生儿黄疸、凝血功能异常等。ICP对母体的危害较小,对胎儿危害极大,可导致胎儿早产、羊水胎粪污染及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IUFD)等不良围生儿结局。该病导致的胎儿死亡多为突然发生,临床上难以预测。而加强产前及产时胎儿监测,仍是预防IUFD的主要措施,故对ICP胎儿的监测越来越受到产科临床的重视。

  • 标签: 胆汁淤积 肝内 胎儿宫内窘迫 胎儿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腔灌注术(AI)治疗妊娠中期不明原因导致严重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9月,因妊娠中期严重羊水过少致超声检查胎儿各脏器显示不清的孕妇57例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行脐血管穿刺术,抽取脐血查胎儿染色体,再行AI,术后再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AI治疗妊娠中期严重羊水过少的疗效,并随访其妊娠结局(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本组57例患者于第1次AI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提示,49例(85.96%)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9例(50.88%)孕妇确诊其胎儿存在明显结构畸形,6例孕妇AI后24h行超声检查仍未见充盈膀胱,14例AI术后超声检查未发现胎儿存在明显结构畸形(2例因妊娠严重并发症终止妊娠,5例于AI后2周再次出现严重羊水过少,7例最终成功分娩活产儿)。57例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为2例。本组57例患者中,8例发生胎膜早破(PROM),2例死胎,8例早产。结论采用AI治疗妊娠中期不明原因导致严重羊水过少,不仅可改善羊水过少,为超声诊断胎儿结构畸形,提供依据,明确导致严重羊水过少的病因,而且可预测妊娠结局,改善围生儿预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 标签: 羊水过少 羊膜腔灌注术 妊娠中期 妊娠结局
  • 简介:患者女性,30岁。因"停经13+4孕周"于2011-07-12在本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前检查。病史采集:已婚,G4P2+1,LMP为2011-04-15。初次产前检查孕龄为13+4孕周,经超声检查核实孕龄为12+3孕周。本例胎儿系珍贵儿(前2次娩出儿童均死亡)。孕妇自述孕前体重为95kg,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33.66kg/m2。入院查体:身高为168cm,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病 过度肥胖 糖尿病 产前检查 产科门诊 病史采集
  • 简介: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高龄不孕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RT)后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1Vp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不孕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共计184个周期。按照年龄,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Ⅰ组(n=67,周期数为63,35岁≤年龄〈37岁),Ⅱ组(n=60,周期数为55,37岁≤年龄〈40岁),Ⅲ组(n=57,周期数为37,年龄≥40岁)。各组患者身高、体质指数、不孕年限及受孕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Ⅲ组接受IVF—ET和ICSI者的新鲜胚胎妊娠率较I组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接受IVF-ET和ICSI者的冷冻胚胎妊娠率及胚胎冷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组妊娠率与胚胎种植率均较I组及Ⅱ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妊娠率较Ⅰ组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胚胎种植率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优质胚胎移植率、自然流产率及活婴出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同ART下,3组间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因素可影响高龄不孕患者胚胎着床及妊娠成功。

  • 标签: 生殖技术 辅助 体外受精 精子注射 细胞浆内 胚胎植入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人工妊娠终止术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阳分院妇产科门诊行人工妊娠终止术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人工妊娠终止术情况调查》在术前进行初始问卷调查;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n=200)和对照组(n=20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分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对干预组患者术后进行PAFPS,对照组仅提供常规人工妊娠终止术后医疗服务。随访1年后,对所有受试者采用初始问卷再次调查,重点调查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避孕措施实施情况及再次非意愿妊娠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收回有效问卷386份,其中干预组为194份,对照组为192份。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9.31±1.74)分,(6.11±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0,P〈0.01)。干预组采取主动避孕措施者(78.87%)高于对照组(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1)。干预组与1年前比较,采取较为可靠的避孕措施[避孕套、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比例更高(74/109,(χ2=12.67,P〈O.01)。干预组1年内非意愿妊娠为5.73%(11/192),对照组为18.75%(36/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P〈0.01);干预组1年内再次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为2.58%(5/194),对照组为10.94%(21/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PAFPS,对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避孕措施使用比例,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

  • 标签: 人工妊娠终止术 人工妊娠终止术后计划生育服务 避孕措施 非意愿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发病率的影响及对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完成正规完整产前检查,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胎、头先露及认知能力正常的49例初产妇(排除合并泌尿系感染、器质性疾病及孕前明确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研究组,然后根据分娩方式再将其分为顺产组(n=24)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22)。筛选同期在本院体检,身体健康且未生育者纳入对照组(n=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取ELISA法和会阴超声容积图像技术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提肌裂孔(levatorhiatus,LH)前、后径(anteroposteriordiameter,AP)和横径(lateraldiameter,LD),尿道膀胱后角度(α)和膀胱旋转角度(θ),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D),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C-terminalpropeptideoftypeⅠprocollagen,PICP)含量。研究组在妊娠28~36孕周、产后6~8周及12~14周时,与对照组受试者于排卵期检测的上述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产后6~8周顺产组膀胱旋转角度,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明显变化,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肌裂孔前、后径、和横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顺产组产后6~8周时,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含量较选择性剖宫产组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妊娠分娩对盆底导致

  • 标签: 阴道分娩 选择性剖宫产 压力性尿失禁 超声 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
  • 简介: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孕妇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浓度变化及其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GDM孕妇182例为研究对象,并纳入GDM组,其中,孕中、晚期分别为104例,78例。选择同期于本院就诊孕龄与GDM组相同的正常葡萄糖耐量(NGT)孕妇232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于孕龄为20~36孕周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mL,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PBG),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ApoA5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对象年龄、孕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GDM组ApoA5水平高于对照组[(254.56±30.51)ng/mLvs.(219.40±21.35)ng/mL],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当TG≥1.7mmol/L时,血清ApoA5水平与TG呈正相关(r=0.349,P=0.025);当TG<1.7mmol/L时,血清ApoA5水平与TG呈负相关(r=-0.494,P=0.003)。非条件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ApoA5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是妊娠妇女发生GDM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poA5变化不仅可反映母体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状态,而且低水平的ApoA5可促进孕期糖耐量受损(IGT)发生。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载脂蛋白A5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患者女性,40岁,因"停经40d,下腹痛伴肛门坠胀2d"于2009-10-22,06:30am入本院.病史采集:患者系G6P3,顺产1子2女,末次生产3个月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1枚,17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单纯丝线结扎),14年前意外宫内妊娠1次,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后官腔内未见IUD,遂再次放置IUD1枚,于3年前取出.

  • 标签: 放置宫内节育器 输卵管妊娠流产 黄体破裂 盆腔异位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放置IUD
  • 简介: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孕妇在中、晚孕期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围生期母婴死亡。该病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清楚。PE与炎症和免疫功能的关系,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趋化因子与该病相关性的研究,而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12及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4、7是其中研究的焦点之一。笔者拟就CXCL12/CXCR4/CXCR7信号通路,对滋养细胞的调节和胎盘形成的影响进行阐述,进而探索PE的发病机制。

  • 标签: CXCL12/CXCR4/CXCR7信号通路 滋养细胞 胎盘血管形成 子痫前期
  • 简介: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产前筛查结果为极高风险孕妇(DS风险值≥1/20)的妊娠结局,并与DS产前筛查结果为普通高风险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旨在了解DS产前筛查效力。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DS产前筛查,并且DS风险值≥1/20的167例DS产前筛查结果为极高风险的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接受DS产前筛查时孕龄,将其分为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n=75)和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n=92)。选择同期因DS产前筛查结果为高风险(1/270≤DS风险值<1/20,或者18-三体综合征风险值≥1/350),而在本院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6826例单胎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对早孕期孕妇的DS筛查,采用DS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OSCAR)方法,即胎儿颈项透明层(NT)超声检查联合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水平筛查;对中孕期孕妇的DS筛查,采用孕妇血清学三联筛查方法,即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f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水平联合筛查。随访和比较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对3组孕妇正常分娩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两比较,并调整检验水准(α′=0.01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孕妇接受DS产前筛查或介入性产前诊断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孕妇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早孕期DS极高风险组、中孕期DS极高风险组、对照组孕妇的正常分娩率分别为48.0%(36/75)、71.7%(66/92)、96.0%(6552/6826),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2.2%(12/54)、2.4%(160/6826),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0%(9/75)、5.4%(5/92)、0.9%(64/6826),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7%(2/7

  • 标签: 唐氏综合征 颈部透明带检查 产前诊断 妊娠结局 先天畸形 染色体畸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孕患者接受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IH治疗的不孕患者共计2664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采用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将其中1557个自然周期,纳入自然周期组,1107个促排卵周期,纳入促排卵周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不孕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学比较2组不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妊娠结局,以及2组间不同年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血清雌激素浓度、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及血清促黄体激素(LH)水平、体重、窦卵泡数,以及原发不孕、继发不孕及单侧输卵管阻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然周期组不孕患者多胎妊娠率较促排卵周期组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1,P=0.033);2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间〈35岁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分别比较,以及2组间≥35岁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AIH助孕的不孕患者,促排卵周期可能并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反而会增加多胎妊娠率。

  • 标签: 排卵诱导 授精 人工(丈夫供体) 生殖技术 辅助 不育 自然周期 女(雌)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对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及术后生殖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在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确诊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这70例患者均有生育要求,需保留输卵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6,采用改良输卵管保守性手术治疗)和对照组(n=34,采用单纯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次、停经天数等,以及2组患者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发生率,术后第6、12个月宫内妊娠和复发性异位妊娠(REP)发生率,以及治愈率等。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者年龄、停经天数、术前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患者孕次、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宫内妊娠率,PEP、REP发生率及治愈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术后第3、7天不同疼痛程度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编号:2014-18),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停经天数、术前血β-hCG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8.3±11.2)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0.1±10.7)min,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59,P〈0.00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35.2±6.3)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4±5.6)mL,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0.370,P〈0.001)。(3)2组患者于术后第6个月的宫内妊娠率和REP发生率�

  • 标签: 妊娠 输卵管 生殖 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 宫腔镜 留置导丝
  • 简介:目的探讨女方年龄及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对夫精人工授精(AIH)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IH治疗的885例不孕女性共计1835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包括738个促排卵周期及1097个自然周期。根据接受AIH的受试者年龄,分别将1835个治疗周期纳入<35岁组(n=1621)及≥35岁组(n=214);此外,根据受试者血清基础FSH水平,将1835个治疗周期分别纳入FSH<10IU/L组(n=1632)及FSH≥10IU/L组(n=203)。回顾性分析受试者临床病例资料。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血清基础FSH水平的2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如不孕年限、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雌二醇浓度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等,以及AIH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结果①年龄<35岁组不孕女性的AIH临床妊娠率为13.6%(221/1621),显著高于≥35岁组的8.4%(18/214);年龄<35岁组的自然流产率为14.0%(31/221),显著低于≥35岁组的44.4%(8/1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3、11.277,P=0.019、0.001)。②血清基础FSH<10IU/L组与≥10IU/L组不孕女性的AIH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3.4%(218/1632)、9.9%(20/20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基础FSH<10IU/L组不孕女性的AIH自然流产率为14.2%(31/218),显著低于FSH≥10IU/L组的40.0%(8/2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4,P=0.003)。③对于血清基础FSH<10IU/L的不孕女性,采用促排卵周期的AIH临床妊娠率为15.6%(100/639),显著高于采用自然周期者的11.9%(118/99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5,P=0.029)。对于年龄<35岁,或者年龄≥35岁,或者血清基础FSH≥10IU/L的不孕女性,采用促排卵周期与采用自然周期的AIH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不孕女性的年龄�

  • 标签: 不育 女(雌)性 年龄因素 卵泡刺激素 授精 人工(丈夫供体) 排卵诱导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观察C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d;反应停)对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26例在解放军第452医院确诊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C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n=13)与B组(单独使用CP方案,n=13)(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解放军第452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比较其疗效。A组用药方案为:(500~700)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静脉给药+(50~75)mg/m^2顺铂(diamminedichloroplatinum,DDP)静脉给药+200mg沙利度胺口服,每晚1次,连续治疗1个月。B组患者除不口服沙利度胺外,用药方案同A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A,B两组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肿瘤抗原125(cancerantigen125,CA125)含量。结果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抗原125含量A组较B组明显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也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5)。结论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沙利度胺与常规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可增强常规化疗药物作用。

  • 标签: 沙利度胺 晚期卵巢癌 药物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5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127例为GDM孕妇,纳入GDM组;125例为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收集2组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孕妇人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浓度,以及总蛋白、白蛋白水平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2组孕妇空腹血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三酰甘油、肌酐、尿酸浓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以及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与所有孕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孕妇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与对照组孕妇相比较,GDM组孕妇BMI、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及空腹血糖、75gOGTT2h血糖、三酰甘油、尿酸浓度均显著升高,而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肌酐、尿素浓度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87,χ~2=7.280、135.428,Z=-2.752、-3.764、-4.657、-2.631,t=5.957、11.810,Z=2.389,t=6.528;P〈0.05)。(2)GDM组和对照组孕妇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0.758、P=0.685,χ2=1.440、P=0.487)。在共显性模型下,GDM组孕妇GCKR基因rs780094(C〉T)多态性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4%(64/127)、37.8%�

  • 标签: GCKR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 妊娠 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
  • 简介:目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孕妇外周血、脐带血和胎盘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紧张素(Ang)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为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且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但无其他妊娠合并症的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50例正常孕妇纳入对照组。在孕妇分娩时留取胎盘母、子面胎盘组织,母亲静脉血及新生儿脐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TGF—β1、AngⅡ和VEG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孕妇年龄、孕龄及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母亲静脉血、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而AngⅡ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新生儿脐静脉血、胎盘母面及胎盘子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母亲静脉血VE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9,P〉0.05)。结论TGF-β1、AngⅡ和VEGF表达水平的改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高血压 妊娠性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所介导的胎盘血管病变与围生儿结局间的关系,以及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sVEGFR)-1水平,对VEGF—VEGFR轴发挥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在本中心被诊断为GDM、孕龄为24~28孕周的孕妇100例纳入GDM组;选择同期在相同医院常规产前检查、相同孕龄的50例正常孕妇,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孕妇血样,测量糖化指标:空腹血糖(FPG)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VEGF。GDM组经常规干预治疗后,再采集血样测定FPG值,HbAlc及VEGF,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娩后,收集胎盘,分析胎盘组织中VEGFR蛋白表达。根据GDM组孕妇分娩后的围生儿结局,将其分别纳入GDM围生儿异常组(n__34)与GDM围生儿正常组(”一66)(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GDM组孕妇血清VEGF水平、HbAlc及FPG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GDM组孕妇经干预治疗后,孕晚期FPG明显降低(P%0.05),HbA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仍保持较高水平。③GDM组孕妇血清VEGF与sVEGFR一1水平呈负相关(r-_一0.497,P%O.01)。④与GDM组孕妇所分娩围生儿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所分娩围生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GDM组与对照组孕妇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VEGF是GDM围生儿结局异常的危险因子(OR=5.196,95%CI:1.845~14.610,P〈0.001)。⑥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胎盘组织中VEGFR蛋白表达量显示,GDM围生儿异常组较GDM围生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妊娠期糖尿病 胎盘 围生儿 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