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豚鼠耳蜗结构在9.4 T MRI系统中的成像特点。方法2015年5—10月选用5只白化豚鼠在9.4 T MRI系统中进行内耳扫描,随后右侧颈内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3 ml/kg),分别于注射后10、30、60、90和120 min进行内耳扫描。使用Image J软件对耳蜗的底转、第二转、第三转和顶转四个部位的不同时间点的MRI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绘制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点耳蜗各部位MRI图像灰度变化曲线图,使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行one-way ANOVA分析。结果注射造影剂前,MRI仅能显示豚鼠耳蜗及前庭轮廓,不能辨别内、外淋巴液。注射造影剂后10 min(底转灰度值8 203±819)耳蜗前庭在T1像上即有增强,注射后30 min(底转灰度值10 489±819)和60 min(底转灰度值13 965±591)后耳蜗各阶显像逐渐增强,注射后90 min(底转灰度值18 050±1 250)时耳蜗、前庭、半规管均充分显影,可以清晰分辨出内外淋巴液,注射后120 min(底转灰度值18 952±1 185)时图像显影较90 min时无明显增强。造影剂进入内耳各部位的速度和量不等,在一定时间内,内耳各部位的造影剂分布变化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造影剂在内耳各个部位的分布不均匀,耳蜗底转造影剂量最多,蜗顶最少,存在浓度梯度。结论用钆喷酸葡胺增强的高分辨MRI系统可以清晰区分出豚鼠内外淋巴液,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90 min为MRI内耳增强显影的最佳观察时间,使用钆造影剂的MRI成像为内淋巴积水的病理改变提供了影像学诊断依据。

  • 标签: 外淋巴 内淋巴 豚鼠 内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损伤情况,并探讨α-硫辛酸(LA)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区组法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照射3 d组、照射3 d+LA组、照射14 d组和照射14 d+LA组,每组10只。各照射组使用辐照仪进行16 Gy X射线照射;照射+LA组,照射后给予LA每日1次;健康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小鼠在照射和处死前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免疫荧光标记蛋白ctBP2,观察带状突触数量变化。Western blot对蛋白otoferlin、AP-2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照射组ABR阈值显著增高(P<0.05),且照射14 d组最高(P<0.05);照射+LA组阈值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3 d组和照射14 d组,12、24 kHz分别与8 kHz阈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与8 kHz阈移比较显著增高(t=-2.38、-5.48, P<0.05)。各组带状突触数量,照射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照射14 d组最少(P<0.05);照射+LA组则明显增多(P<0.05)。AP-2和otoferlin蛋白水平,照射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照射后14 d组更低(P<0.05);照射+LA组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LA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α-硫辛酸 电离辐射 带状突触 耳蜗
  • 作者: 刘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
  • 简介:摘要对于前牙区种植美学修复而言,准确地选择植入位点和植入角度非常重要。前牙区连续缺牙时需先考虑种植牙位,根据美学设计,确定每个牙位上修复体在牙弓中占据的空间,并以此确定种植位点。理想种植位点的三维要求包括:近远中向位置在缺牙间隙正中或在满足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略偏远中;唇腭向位置偏腭侧,最理想的位置为舌隆突;垂直向高度为理想龈缘顶点的根方3~4 mm;理想的种植体长轴应与修复体长轴平行、整体偏向腭侧、从修复体舌隆突穿出、位于修复体切端舌侧。种植体植入位点的三维设计是前牙区种植美学修复设计中需首先考虑的关键点,不能轻易妥协和改变;而正确的植入角度可令整个治疗策略和治疗操作过程更清晰、简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角变化,分析影响术后前房角度数(ACA)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的连续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接受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患者术前,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行Visante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鼻侧和颞侧ACA及术后拱高。分析术后ACA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水平角膜曲率、术前ACA、ICL直径和术后拱高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前段各项参数的变化,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AC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鼻侧ACA较术前减少45%~50%(F=268.73,P<0.001),术后的颞侧ACA较术前减少44%~49%(F=333.40,P<0.001)。ICL植入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拱高分别为(640±180)μm、(540±150)μm和(530±16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14,P<0.001);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趋势明显,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期间拱高下降趋势明显减缓。ICL植入术后鼻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426,P=0.003;r=0.377,P=0.008;r=0.525,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ICL植入术后颞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392,P=0.006;r=0.376,P=0.008;r=0.594,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结论:ICL植入术后前房角明显减小,随访期内患者前房角开放度数基本稳定,没有进一步变窄。

  • 标签: 高度近视 眼内接触镜 前房角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约2%~3.5%,严重时需白内障手术(<1%)。ICL植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与手术操作、患者年龄及屈光度等有关,而晚期并发性白内障多归因于ICL与晶状体的接触或房水循环改变有关。近年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与ICL材质与设计类型改进、手术经验增长等因素有关。ICL拱高过低术后白内障发生风险上升,有研究认为理想拱高应在250~750 μm之间。(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1-145)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0例(360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期间出现并发症共7眼,发生率为1.95%。包括:术中虹膜脱出2眼(0.56%)、角膜内皮损伤1眼(0.28%)、高眼压3眼(0.83%)、拱高过大而更换人工晶状体1眼(0.28%)。所有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近视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手术并发症,但经适当处理效果良好。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医护一体"治疗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矫正高度近视者183例(358眼)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51例(102眼)和医护一体模式治疗组132例(256眼)。所有病例均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传统模式治疗组每次平均费用较医护一体模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54,P=0.000)。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7,P=0.000)。结论改良式"医护一体"治疗模式在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

  • 标签: 医护一体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近视,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LS-313 MF30)植入的62例(9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眼轴长度分为2个组,眼轴长度≥26 mm者纳入高度近视眼组,共29例(46只眼);眼轴长度<26 mm者纳入对照组,共33例(46只眼);其中高度近视眼组再分为2个亚组,眼轴长度≥30 mm的纳入超高度近视眼亚组,共12例(18只眼),其余的患者为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共17例(28只眼)。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比较随访期末各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中距离视力和近视力及对比敏感度、阅读视力、阅读速度、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等。结果对照组与高度近视眼组、对照组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超高度近视眼亚组间性别分布、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期内,对照组与高度近视眼组之间、对照组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超高度近视眼亚组之间裸眼远、中、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高度近视眼亚组的视力相对较差,但在术后6个月裸眼远、中、近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仍分别达到0.07±0.11、0.34±0.08和0.20±0.09。术后随访期末,高度近视眼组空间频率为3、6、12、18周/度(cpd)的正常光照对比敏感度(对数值)为1.48±0.18、1.75±0.18、1.44±0.24、0.90±0.23,眩光对比敏感度为1.42±0.16、1.76±0.15、1.43±0.19、0.85±0.20,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光照1.66±0.18、1.88±0.14、1.54±0.18、1.06±0.18,眩光1.62±0.16、1.85±0.11、1.53±0.14、1.01±0.15),除正常光照12 cpd外,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高度近视眼亚组的对比敏感度最差(空间频率3、6、12、18 cpd,正常光照下分别为1.39±0.21、1.66±0.16、1.32±0.23、0.75±0.16,眩光下分别为1.31±0.13、1.64±0.12、1.31±0.18、0.73±0.15),均低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仅低空间频率(3 pcd)下的对比敏感度(正常光照下1.53±0.13,眩光1.50±0.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超高度近视眼亚组阅读视力和阅读速度与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显示高度近视眼2个亚组与对照组间白天及夜晚存在明显眩光和光晕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一例患者对调查的不良光学现象感到困扰。超高度近视眼亚组和单纯高度近视眼亚组脱镜率分别为11/12和15/17,对照组脱镜率为31/33,3组间脱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折射型多焦点IOL适用于合并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有良好的远、近视力;但对于眼轴长度大于30 mm的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相对较差,应严格进行术前检查并选择手术适应证,审慎开展该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58-365)

  • 标签: 白内障 近视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及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干眼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高度近视172例(344只眼)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ICL组73例(146只眼)及SMILE组99例(198只眼)。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无创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细胞因子(TNF-α,IL-1α)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OSDI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SMILE组泪液中炎症介质IL-1α表达水平(5.01±1.07)pg/ml较ICL组(8.92±1.13)pg/ml低(t=4.639,P=0.008);NIBUT在SMILE组为(12.01±2.98)s,较ICL组的(7.92±3.05)s长(t=3.381,P=0.018);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较ICL组轻(t=4.891,P=0.006)。但术后3个月所有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早期均有术后干眼并发症,ICL组干眼程度均较SMILE组重,但二者干眼情况均可在短期内改善。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激光,飞秒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整与分段取材法解剖小鼠耳蜗基底膜进行比较。方法2019年2—3月,将6只10周龄C57BL/6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分别应用完整取材法及分段取材法进行基底膜取材。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方法标记耳蜗毛细胞并进行计数,观察基底膜的完整性以及荧光染色效果。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完整或分段将基底膜完全剥离,完整取材法耗时明显短于分段取材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86)min比(23.66±3.88)min,t=-4.173, P=0.002]。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显示两组基底膜毛细胞均保存完整,完整取材法及分段取材法取得的基底膜全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0.22)mm比(5.72±0.16)mm,t=1.822,P=0.099]。结论应用两种取材方法均可较快分离基底膜并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操作者可根据技术熟练程度及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

  • 标签: 小鼠 耳蜗 基底膜铺片 毛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巩膜瓣下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外伤性晶状体脱位60例(60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组30例,行传统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术;改良组30例,行改良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行UBM检查。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视力、人工晶状体偏心量、倾斜度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改良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传统组的70.00%(21/30)(χ2=5.455,P=0.020)。手术后改良组的视力(BCVA,logMAR)为-0.12±0.01,优于传统组的0.01±0.003(t=68.201,P<0.001)。重复测量结果显示,术后1周、1、6及12个月改良组患者的平均偏心量及平均倾斜度均低于传统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发生、偏心量≥1 mm及倾斜度>5°为晶状体脱位患者影响疗效的因素。结论改良睫状沟缝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脱位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平均偏心量≥1 mm及平均倾斜度>5°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疗效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人工 晶状体植入,眼内 固定,缝线,睫状沟,改良 并发症 因素,影响 效果
  • 作者: 宋旭东 郝燕生 鲍永珍 李朝辉 张红 俞阿勇 赵梅生 黄钰森 方军 刘洋 孙岩秀 王宁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眼部神经损伤的重建保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北京 100044,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临床中心,温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国产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9家医院通过中央动态随机系统分组并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单眼入组)进行延续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爱尔康公司的Toric IOL。记录术前、术后1 d、6个月、1年、5年的视力、IOL旋转度数、术后并发症、眼压、主观评价等情况。主要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结果45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19例)患者完成5年延续观察,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72.07±10.67)岁;术后随访(5.39±0.47)年。术后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裸眼远视力(0.20±0.26、0.16±0.13,t=0.17,P=0.752)、最佳矫正远视力[0.00(0.00,0.20)、0.05±0.10,U=188.00,P=0.880]、裸眼近视力[0.50(0.20,0.60)、0.42±0.20,U=158.00,P=0.559]、最佳矫正近视力(0.13±0.16、0.17±0.23,t=0.14,P=0.645)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相对基线均有提高(均P<0.05)。术后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验光柱镜度数[(-0.67±0.85)、(-0.73±1.08)D;t=-1.50,P=0.149;t=-1.68,P=0.118]、主觉验光柱镜度数[-0.50(-1.00,0.00)、(0.69±0.87)D;U =36.50,P<0.001;t=6.91,P<0.001]相对于术前角膜散光[试验组(1.27±0.49)D,对照组(1.34±0.82)D]均有显著降低。术后5年,眼压、视觉不良症状主观评价、视远脱镜情况和总体满意度评价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旋转稳定性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5年的IOL旋转度数分别为3.0°(1.0°,6.0°)、4.0°(2.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5.50,P=0.574)。术后5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例和4例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试验组未见IOL闪辉,对照组则有5例(5/19)。结论国产Toric IOL植入术后5年矫正白内障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远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且效果稳定。

  • 标签: 晶体,人工 散光 视敏度 旋转 有效性研究(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143,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404,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342,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661,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 标签: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虹膜 睫状体 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T 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并与非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ReSTOR IOL)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术的患者39例50眼和联合ReSTOR IOL植入术的患者32例41眼,分别作为ART组和ReSTOR组。对比2个组患眼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CDVA)、显然验光、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CS)、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二维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 100%、OV 20%、OV 9%)、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ART组和ReSTOR组的UDVA分别为(0.07±0.09)LogMAR和(0.09±0.12)LogMAR,CDVA分别为(-0.01±0.07)LogMAR和(-0.01±0.07)LogMAR,UIVA分别为(0.23±0.11)LogMAR和(0.22±0.13)LogMAR,UNVA分别为(0.11±0.15)LogMAR和(0.06±0.11)LogMAR。ReSTOR组的UNVA略优于A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5,P=0.040)。ART组和ReSTOR组的平均焦点深度分别为(4.12±0.79)D和(4.24±0.95)D。ART组术后残余散光为(0.32±0.31)D,较术前角膜散光的(1.27±0.40)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9,P<0.001)。ART组在明视6、12和18 c/d,明视眩光12和18 c/d,以及暗视3、6和12 c/d空间频率时的CS值略低于ReST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不具有临床意义。ART组的SR和OV 20%值分别为0.14±0.05和0.55±0.24,略低于ReSTOR组的0.17±0.06和0.66±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2,P=0.048;t=-2.557,P=0.043)。ART组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和彗差分别为0.88(0.59,1.13)μm和0.21(0.13,0.30)μm,高于ReSTOR组的0.58(0.47,0.74)μm和0.10(0.08,0.2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73,P=0.038;Z=-2.101,P=0.036)。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ART IOL植入可以在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和主客观视觉质量,但暗光下或中低空间频率的解析能力略弱于ReSTOR IOL植入眼。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Toric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对全眼、眼内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拟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患者44例(88眼)。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3、4、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波前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及眼内波前像差值。手术前后全眼、眼内及角膜各波前像差值[如总像差、低阶像差Tilt(S1)值、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5±0.12和1.11±0.12。在3、4、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眼总像差分别为(0.34±0.14)μm、(0.57±0.23)μm、(1.81±0.83)μm,眼内总像差分别为(0.34±0.11)μm、(0.52±0.16)μm、(1.74±0.68)μm,术后全眼总像差、眼内总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眼:t=14.67, P<0.001; t=16.68, P<0.001; t=14.35, P<0.001。眼内: t=15.41, P<0.001; t=13.89, P<0.001; t=13.21, P<0.001)。在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眼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 P=0.001; t=-2.84, P=0.008; t=-2.94, P=0.006);眼内高阶像差、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 P=0.013; t=-3.02, P=0.005)。余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能降低全眼、眼内总像差,但角膜像差无明显变化。

  • 标签: 波前像差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放置方向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47例(94眼),根据ICL的放置方向分为水平放置组24例(48眼)和垂直放置组23例(46眼),术后随诊时间大于1年。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程序检查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拱高,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拱高的变化趋势以及2组之间拱高变化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拱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术后1周至1年拱高都在不断下降(均P<0.001),术后1周至1个月时,垂直放置组拱高下降幅度更为明显(t=-2.692,P=0.008),术后1个月至3个月、术后3个月至6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至1年时的拱高下降幅度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L植入术后1年内,拱高都在持续下降,这与ICL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无关,但是ICL垂直放置时,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幅度更大。

  • 标签: 拱高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现状,分析行Phaco、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研究组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情况、眼内压力、超声生物显微镜指标、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4.52±0.11)比(4.50±0.13)]、眼压[(37.09±3.81)mmHg比(37.05±3.83)mmHg,1 mmHg=0.133 k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提升情况高于对照组[(4.99±0.43)比(4.60±0.54)](P<0.05),而眼压低于对照组[(11.52±1.42)mmHg比(25.66±1.21)mmHg](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30 d ACD、TIA、TCPD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AOD500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疗效评价高于对照组[97.14%(34/35)比68.87%(24/3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6%(1/35)比37.14%(1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三联治疗,可有效改善视力、眼压及房角结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手术疗效,该三联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白内障 闭眼角型青光眼 Phaco 人工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临床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在武汉、长沙、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CL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回访。收集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眼轴长度(AL)、视觉问卷等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68例(320眼),随访时间为术后5~9(5.9±1.0)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18.25~-4.38(-10.47±3.08)D和-4.00~+0.38(-0.91±0.82)D。末次随访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分别为0.15~1.71(1.10±0.20)和0.33~2.00(0.86±0.30)。末次随访的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t=58.903、6.637,P<0.001),AL轻度增长(t=-9.136,P<0.001),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减少5.7%(t=10.0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拱高为24~1 300(402±185)μm。视觉症状问卷显示95%患者对手术满意,夜间视力和夜间驾驶容易度评分最低。共32眼(10.0%)出现并发症或已行手术治疗,包括白内障手术(5眼,占1.6%),ICL调位(10眼,占3.1%),ICL置换(9眼,占2.8%),ICL取出(2眼,占0.6%),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眼,占0.9%),玻璃体积血(1眼,占0.3%),脉络膜新生血管(1眼,占0.3%),黄斑出血(1眼,占0.3%)。结论:术后5年以上远期随访,ICL植入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而且存在较少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多中心 远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