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优缺点,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意义。方法收集178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测量耳后切口的长度,最短的切口为3.3cm。结果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受试者术后平均听力在33dB左右。正确识别率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增加,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聋儿中扬扬格双音节词识别率大于等于90%的占94.7%。语言能力随植入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聋儿中主题对话达到三四级的占89.5%。于正常情况切口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小切口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最大意义便是外形美观,术后听力效果好,极大减轻了聋儿家长的心理压力。

  • 标签: 小切口 感音神经性耳聋 耳蜗植入
  • 简介: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前、后耳鸣的变化情况,为耳鸣诊治寻找新的途径.方法对10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后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前9例患者有双侧耳鸣,1例患者无耳鸣.植入后4例患者双侧耳鸣均消失,2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如植入前,1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明显减弱,1例术后7天开始同侧耳鸣开机后耳鸣停止,2例双侧耳鸣仍如植入前.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缓解、抑制大部分患者的耳鸣,亦有例外,提示耳鸣可能存在多种发生机制,单纯因耳鸣实施人工耳蜗植入仍缺乏充分依据.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双侧耳鸣 植入前 植入后 变化情况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听觉康复效果和语言康复效果.为人工耳蜗植入幼儿术后康复训练提供经验。方法采用评估和观察的方法,对一名人工耳蜗植入幼儿术后康复一年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结果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该幼儿的听觉康复级别和语言康复级别均达到一级水平,可以和健听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能主动和陌生人说话。结论人工耳蜗植入为重度听力损失的幼儿提供了听觉重建的机会:家园配合的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使幼儿的听觉言语能力在一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

  • 标签: 人工耳蜗 幼儿 康复 个案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对1例5岁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进行阶段性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ofAuditoryResponsetoSpeech,EARS),纵向比较、动态评价听障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听觉发展情况,从而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使用EARS评估词表及标准评估程序对该儿童进行评估,对评估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该儿童的听觉言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尤其是在开放式单音节词、问句、语言细节句子3项测试上进步明显;听觉发展、音节、封闭式单音节词3项测试第一次测试成绩已较好,因而进步不明显;封闭式句子、声调成绩不稳定。结论EARS评估可动态监测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过程,为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依据;经过人工耳蜗术后9个月的训练,该听障儿童具备了听觉识别能力,听觉理解能力也在逐步发展。

  • 标签: 人工耳蜗 听觉发展 言语听觉反应评估 个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护理配合。方法12例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全麻下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手术配合。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手术的充分了解和密切配合及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人工耳蜗 植入手术 手术配合 无菌操作
  • 简介:目的观察语前聋患儿在人工耳蜗开机后一年内听觉能力的发展状况,为康复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2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开机和定期调机的患儿,于开机后半年和一年时分别进行声场评估,得到每位患儿的术后平均听闽,同时由康复教师对患儿进行韵母、声母、声调、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短句和选择性听取等8项评估。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半年和一年时各项评估结果进行组内纵向统计学比较,并分别就两次言语识别能力评估中音节要素、词语方面各自所含测试项进行组间横向统计学比较。结果开机后半年与一年患几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单项识别率开机后半年与一年纵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横向比较,开机半年及一年时,韵母识别能力始终优于声母、声调识别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音节词识别能力相对弱于双音节词、三音节词识别能力,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次评估中,选择性听取能力始终落后于其他各项。结论听觉康复过程符合从声音察觉、感知再到理解的规律,对语言的理解识别也符合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即从音节要素到词语、再到短句。康复过程需有侧重,人工耳蜗开机后前半年需注重听觉感知能力的提高,而后半年需注重对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 标签: 人工耳蜗 听觉康复 听阈 言语识别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配合。方法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26例的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配合。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检测效果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过程中的配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人工耳蜗 植入手术 配合
  • 简介: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发展,保留残余听力渐渐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部分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残余听力损失严重甚至完全丧失,而另外一部分耳聋患者仍保留残余听力。因此,如何在术后保留残余听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残余听力的概念、人工耳蜗植入术对残余听力的影响、保护残余听力的意义以及保留残余听力的方法,为后续科研课题提出了研究方向。

  • 标签: 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概述耳蜗电图的电生理及其历史,讨论其在人工耳蜗植入中新近的应用,并探讨在这个不断深入领域中所开展的研究。耳蜗电图是一种记录内耳不同组分和外周蜗神经对声刺激反应产生电位的电生理技术。耳蜗电图可解析为:① 耳蜗微音电位,② 听神经音电位,③ 总和电位,④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数十年来,随着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对记录电位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耳蜗电图历来主要应用于梅尼埃病的诊断评估。然而,近十年来耳蜗电图的应用聚焦到人工耳蜗植入上。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联合电声刺激可以改善听力和言语。尽管术者在电极插入过程中尽量减轻组织损伤,但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率各异。在植入耳蜗期间,当术者插入电极阵列时,实时耳蜗电图可以检测耳蜗局部区域诱发的频率特异性耳蜗微音电位。在耳蜗外记录耳蜗电图,记录电极可以放置于鼓岬、镫骨或鼓膜。耳蜗耳蜗电图记录可以通过将记录电极插入耳蜗,或者使用人工耳蜗中的1个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术中耳蜗电图信号的丧失可能提示电极插入导致的耳蜗损伤,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监测耳蜗损伤有望改善听力保留结果、改良手术技术以及改进电极设计。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是现代一种电子装置,能够代替患者受损病变的听觉器官,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传入人体内耳耳蜗中,对残余的听神经产生刺激,从而使大脑可以产生听觉。现在为了使这种装置可以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综述。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术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通过追踪一例人工耳蜗植入幼儿术后3年的发展情况,探讨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利用聋儿听觉语言康复评估词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工具及标准评估程序,在个案术后康复3年内,对其进行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阶段性评估。结果个案的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逐年提高,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其他人工耳蜗术后儿童相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结论人工耳蜗术后幼儿康复速度存在个体差异,智力是影响听觉言语发展的因素之一。

  • 标签: 人工耳蜗 幼儿 康复 个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0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手术患儿进行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积极主动配合护理,术后妥善处理伤口与康复训练指导。结果20例手术患儿术后6-7天出院,并于1个月以后安装了言语处理器,多数听力改善效果明显。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创伤较大,手术器材特殊。手术患者绝大多数为婴幼儿,手术前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手术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按照小儿的特点进行全程专业护理,才能保证手术圆满成功。

  • 标签: 人工耳蜗 耳蜗植入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患者26例作为研究组,回顾分析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内容以及其护理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经一系列术前、术中、术后的优质护理后,人工电子耳蜗置入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情况,且术后随访发现患者的听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中对患者进行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辅助手术顺利进行,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电子耳蜗 电子耳蜗置入术 护理观察
  • 简介:总结36例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心理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建立良好的首因效应,促进护患心理沟通;掌握患儿体语特点,主动与患儿沟通,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重视环境和言语处理器调试对患儿的影响,耐心指导言语康复训练,及时改善患儿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儿心身康复。36例均取得预期效果。

  • 标签: 耳聋 人工耳蜗 心理护理
  • 简介:耳聋是困扰人类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是治疗和康复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已开展CI手术约4万例。既往行cI后残余听力常常丧失,而残余听力、耳蜗微细结构和内环境的保留对于患者的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均有积极作用。本文从CI术后残余听力保留的定义和分级,CI术后残余听力丧失的原因,以及残余听力保留的措施如植入电极的发展、手术操作方法改进、辅助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保留残余听力未来的发展做展望。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残余听力 植入技术 耳蜗开窗 圆窗 电极
  • 简介: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大部分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分子发病机制逐渐明确。先天性耳聋一半以上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较为常见,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和康复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已开展人工耳蜗植人手术约4万例。本文将介绍部分重度和极重度感旨神经性聋患者的耳聋分子发病机制,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总结不同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为通过聋病綦凼诊断结果初步预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奠定基础。

  • 标签: 耳聋 基因突变 人工耳蜗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