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间歇禁食是一种延长每天或每周数日禁食时间的饮食方式,主要包括限时进食、隔日禁食和周期禁食。间歇禁食不仅引发代谢转换,还触发进化上保守和适应的细胞反应。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昼夜节律也参与其中。本文就间歇禁食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歇性禁食 限时进食 隔日禁食 周期性禁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辐辏训练对间歇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2例间歇外斜视术后患者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术后半年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间歇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比较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的恢复,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间歇外斜视术后眼位的比较间歇外斜视术后经辐辏训练后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是以欠矫为主。结论间歇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立体视 眼位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研究对重症急性肾衰患者施用间歇血液透析临床治疗并同时采用优质护理方法的价值。方法 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80 例,进行分组研究,每组40例。研究组优质护理法,参照组一半护理法。采用统计学方法t检验患者治疗前后的尿素氮水平、血液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水平数值,并分结果,利用χ2检验生存率、死亡率,计数后判定护理价值。结果 两组数值水平基本无变化,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死亡率数据对比,研究组较少的死亡率尽显其优势,参照组死亡率显高,本次检验结果有意义P<0.05 。结论 优质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有意义,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从而降低了患者对该病的恐惧感,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接受治疗,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对临床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 标签: 间歇性血液透析 重症急性肾衰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低钠血症是急性间歇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AIP)急性发作期常见的实验室异常,可引起癫痫、昏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糖负荷治疗以控制AIP的急性发作。但葡萄糖的应用又可引起低钠血症的加重。在缓解AIP症状的同时又能有效纠正低钠血症成为治疗的难点。本科收治1例3次就诊于本院的AIP病例,其顽固低钠血症在短期应用小剂量托伐普坦后得以纠正。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积累诊治经验。

  • 标签: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低钠血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托伐普坦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少年间歇外斜视与近视的相关。方法将61例有间歇外斜视儿童少年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外展过强型9例,集合不足型42例,基本型10例;将同期规范散瞳验光无斜视的儿童少年6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类型间歇外斜视患者平均每年的屈光变化,分析与近视的相关。连续观察4a。结果研究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集合不足型间歇外斜视患者平均每年屈光度变化均大于外展过强型及基本型(P均〈0.01),而外展过强型与基本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间歇外斜视可能会促进儿童少年近视的发展,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更明显。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近视 儿童少年 屈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截瘫后神经源膀胱中应用间歇清洁导尿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截瘫后神经源膀胱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功能锻炼,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间歇清洁导尿,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肾积水、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肾积水、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瘫后神经源膀胱患者治疗中,间歇清洁导尿的应用可提升治疗效果,促

  • 标签: 间歇性清洁导尿 截瘫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连续间歇血液透析治疗肾衰竭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2例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间歇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连续血液透析,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则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血液透析治疗应用在肾衰竭治疗中,要比间隙治疗的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连续性 间歇性 血液透析 肾衰竭 效果
  • 简介:间歇完全左束支阻滞(CLBBB)在临床上不多见,常被误诊为室心律失常,应当对这种心电图异常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就两份心电图进行分析。

  • 标签: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心电图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在神经源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4例神经源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留置导尿管及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间歇导尿及针对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与最大排尿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肾积水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间歇导尿可有效促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在神经源膀胱康复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神经源性膀胱 排尿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间歇外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方法:前瞻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9—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外斜视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双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反应、PRA/NRA、调节灵敏度和单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灵敏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反应为(0.28±0.24)D,比术前[(0.08±0.24)D]显著提高了0.2 D[95%置信区间(CI):0.033~0.363 D,P=0.015]。术后3个月的NRA为(2.46±0.39)D,比术前[(2.17±0.36)D]显著提高了0.29 D(95%CI:0.012~0.571 D,P=0.039);PRA术前为(-2.08±0.95)D,术后3个月为(-3.13±1.65)D,比术前显著改善了-1.05 D(95%CI:0.125~1.979 D,P=0.023)。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58±2.21)cpm和(9.33±2.39)cpm,比术前[(6.00±2.00)cpm]分别显著提高了2.58 cpm[95%CI:1.485~3.681 cpm,P<0.001]和3.33 cpm[95%CI:1.937~4.729 cpm,P<0.001]。患者术后1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2.58 cpm(95%CI:1.644~3.523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4.88 cpm(95%CI:3.665~6.085 cpm,P<0.001)。术后1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1.96 cpm(95%CI:1.019~2.898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5.13 cpm(95%CI:3.915~6.335 cpm,P<0.001)。术后1个月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非主导眼显著提高了1.33 cpm(95%CI:0.130~2.537 cpm,P=0.031)。结论:间歇外斜视儿童经过手术治疗后,双眼聚散-调节系统联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调节功能得以改善。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 调节功能
  • 简介:摘要间歇外斜视是临床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检查欠配合、外斜视控制良好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随访观察或其他非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对间歇外斜视的自然病程、手术时机以及不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适用对象、有效和可能风险缺乏深入理解,针对儿童间歇外斜视的处理,尤其非手术治疗还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基于国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对间歇外斜视的非手术处理作一客观评价,以期同道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

  • 标签: 外斜视 治疗 随访观察 间歇性外斜视 非手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清远地区间歇新能源发展迅速,风力、光伏发电作为间歇新能源发电的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与波动。文章针对清远地区间歇新能源对夏季电网综合负荷和调峰的影响进行分析统计。

  • 标签: 清远地区 间歇性新能源 负荷相关性
  • 简介:摘要从电网规划的角度来讲,优选规划方案具体涉及到生成方案以及选择方案的两个关键部分。近些年以来,随着用电需求的增长,城乡各地都在致力于构建更大规模的供电网络,与之相应的电网规划也变得更多。光伏、风电等清洁的发电方式也得以快速发展,很多电网都存在间歇与较高渗透的电源,此类电源具有随机的出力特征。因此可以得知,间歇电源的高渗透率电网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在实行电网规划时,应当经过全方位的对比,进而得到最适合电网本身的规划方案。

  • 标签: 含高渗透率 间歇性电源 电网规划方案 优选方法
  • 简介:目的建立慢性间歇低氧(CIH)新西兰兔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CIH早期(0~8周)新西兰兔右心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4只置于8%~21%氧浓度的CIH舱内,每天持续6h,6d/周,共8周。于CIH第0、1、2、4、6、8周超声心动图观察新西兰兔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同时随机处死1只,观察右心室心肌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比较制模后0、1、2、4、6、8周右心结构及功能参数。结果右心结构参数与CIH0周比较,右心室前后径、长径、基底部横径、中部横径、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内径、左肺动脉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右心房前后径及右心房上下径8周时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收缩功能参数:与CIH0周相比,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于4周减小(F=3.46,P〈0.05),三尖瓣环平面收缩位移(TAPSE)于4、6、8周增大(F=3.11、3.41、3.86,P均〈0.05),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于8周增大(F=3.45,P〈0.05),心率校正的等容收缩时间(ICTc)于2、4周时缩短(F=3.13、3.33,P均〈0.05),8周时恢复至基础状态,肺动脉血流频谱射血时间(ET)于1、2周缩短(F=3.01、3.15,P均〈0.05),加速时间(AT)于1、2、4周缩短(F=3.13、3.15、3.32,P均〈0.05)。右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与CIH0周相比,心率(HR)于1周、2周、4周加快(F=3.06、3.12、3.30,P均〈0.05),心率矫正的等容舒张时间(IRTc)于1、2、4周缩短(F=3.15、3.31、3.17,P均〈0.05),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组织多普勒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于1、2周时减小(F=3.13、3.44,P均〈0.05),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三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于4、6、8周时增大(F=4.01、3.82、3.37,P均〈0.05),组织多普勒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舒张早�

  • 标签: 缺氧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 简介:[摘要]根据维修器材的需求特征,将维修器材分为连续维修器材和间歇维修器材。使用ARIMA-Croston模型对间歇维修器材进行需求预测,得到精确的预测结果。

  • 标签: []维修器材 需求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间歇导尿对尿潴留治疗作用。方法将15例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间歇导尿。结果通过15例患者治疗14例在20—50天中建立自主排尿而不需要导尿,余1例需进行间歇导尿。

  • 标签: 温针灸 间歇性导尿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歇导尿(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IC)促进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病人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在院内成立IC小组,对院内60例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及排尿训练方法,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联合间歇导尿。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间歇性导尿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恢复 泌尿系感染
  • 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心悸、胸闷半年,加重半月入院。临床诊断:高血压心脏病。查体: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50/95mmHg,心界向左扩大,呈抬举搏动,心率750:/分,律齐。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P波顺序出现,P—P间距相等,奇数的R波其P—R间期0.18s,偶数的R波宽大畸形,其前有“8”波,P—R间期0.06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间歇生预激综合征呈“二联律”。

  • 标签: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二联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