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otch1抑制(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L-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健康6周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210±10)g,体质量范围为200~220 g,将大鼠随机分为常规组、DPN组和DAPT组,每组8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DPN组和DAPT组每只按65 mg/kg标准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模型,常规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3 d后测尾静脉随机血糖≥16.7 mmol/L证明STZ注射成功,经进一步检测血糖≥16.7 mmol/L并持续至实验结束。糖尿病鼠模型建立后2周予DAPT组大鼠以0.1 mg/(kg·d)的DAPT腹腔注射,连续3 d。检测全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痛温觉阈值,检测Notch1、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ROCK)1、ROCK2的表达。结果DPN组7 d血糖[(17.63±0.41)mmol/L]、14 d血糖[(17.95±1.22)mmol/L]、30 d血糖[(20.81±3.21)mmol/L]和60 d血糖[(26.08±3.56)mmol/L]高于常规组[(6.35±0.72)mmol/L、(6.33±0.62)mmol/L、(6.05±0.74)mmol/L、(7.54±0.65)mmol/L];DAPT组60 d血糖水平[(21.17±1.44)mmol/L]低于DPN组[(26.08±3.56)mmol/L];DPN组30 d体质量[(217.61±18.35)g]、60 d体质量[(200.75±13.19)g]小于常规组[(308.25±16.72)g、(344.13±15.34)g];DPN组60 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36.25±2.82)s]慢于常规组[(50.25±1.67)s];DAPT组60 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40.63±3.70)m/s]快于DPN组[(36.25±2.82)m/s];DPN组60 d热痛觉阈值[(25.50±1.60)s]高于常规组[(14.13±1.25)s];DAPT组60 d热痛觉阈值[(17.25±1.67)s]低于DPN组[(25.50±1.6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病变髓鞘比例较常规组高,DAPT组病变髓鞘比例较DPN组低;DPN组Notch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Notch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DPN组ROCK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ROCK1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DPN组ROCK2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常规组显著升高,DAPT组ROCK2平均免疫荧光密度较DPN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抑制DAPT可能通过下调ROCK对DPN产生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Notch1 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1 Ras同源基因家族激酶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和Polo激酶1(PLK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大庆油田总医院资料完整的结10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MACC1蛋白和PLK1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评估MACC1PLK1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MACC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3.08%(76/10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15.39%(16/1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65,P<0.01);PLK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7.70%(60/10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24.04%(25/1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1,P<0.01)。MACC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4.697、6.307、6.899,P<0.05),PLK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5.446、5.5076、6.307,P<0.05)。结论MACC1蛋白和PLK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上述两种指标,并与临床指标结合,将能更准确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结直肠癌 Polo样激酶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拓扑异构酶Ⅱ抑制PPO-1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Y法检测PPO-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PPO-1作用后肿瘤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PO-1对K562细胞染色体DNA断裂的影响;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PPO-1(1.0,2.0,4.0μmol/L)对K562细胞caspase-3、topoⅡα/、topoⅡβ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发现PPO-1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较好的活性,IC50为1.41—5.96μmol/L,Giemsa染色发现其出现了典型的凋亡现象,提取总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显著“DNA梯子”,RT—PCR结果显示PPO-1可上调caspase-3及topoⅡdmRNA的表达。【结论】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相比,PPO-1在体外能够抑制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1)caspase途径:上调caspase-3基因表达;(2)上调topoⅡα基因表达,抑制topoⅡα催化活性有关。

  • 标签: 鬼臼毒素衍生物 细胞凋亡 拓扑异构酶Ⅱ 抗肿瘤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外,免疫检查点抑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改善了NSCLC患者的生存,部分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为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PD-L1抑制有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阿维鲁单抗,联合疗法包括联合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疗法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联合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0年12月,止于2022年11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罹患中晚期肝癌患者,而后分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中晚期肝癌患者病例数为78,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39;其中,TACE治疗方案用于对照组,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用于实验组,就2组疗效效果展开比较。结果: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长,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实施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能够优化患者治疗效果,延长中位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PD-1抑制剂 TACE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联合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0年12月,止于2022年11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罹患中晚期肝癌患者,而后分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具体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中晚期肝癌患者病例数为78,各组中收纳样本数为39;其中,TACE治疗方案用于对照组,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用于实验组,就2组疗效效果展开比较。结果: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长,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满意度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实施PD-1抑制联合TACE治疗方案,能够优化患者治疗效果,延长中位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PD-1抑制剂 TACE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相关肺损伤的主动监测规则。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6至2020年收录的PD-1/PD-L1抑制相关肺损伤病例报道,并收集相关指南/共识及北京医院现有5种PD-1/PD-L1抑制(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的药品说明书,经全面分析后形成PD-1/PD-L1抑制相关肺损伤风险信号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的用户自定义功能,采用触发器技术和文本信息提取技术,将风险信号与智能监测系统中的4个数据模块(文本模块、医嘱模块、检验模块和检查模块)进行匹配,形成初始监测规则。经1个月试运行对初始监测规则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与HIS电子病案系统匹配且贴合我院医师电子病历书写习惯的监测规则。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8月6日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PD-1/PD-L1抑制全部患者的电子病历,应用该监测规则进行肺损伤风险信号挖掘,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初始监测规则涉及智能监测系统中除外检验模块的其他3个模块,文本模块确定了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和18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医嘱模块确定了触发药物(5种PD-1/PD-L1抑制和3种/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检查模块确定了进行过胸部CT检查并在CT检查报告文本中出现6个触发关键词/短语中的任一关键词/短语。在3个模块中均探测出风险信号者为预警病例。经1个月试运行后形成的监测规则增加了5个排除关键词/短语,删除了1类治疗或缓解肺损伤的药物,并在文本表述方面进行了修改。应用该监测规则对设定时间内303例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了风险信号挖掘,检出预警病例41例,通过人工筛选及因果关系评价,最终确定15例患者(5.0%)存在PD-1/PD-L1抑制相关肺损伤,监测规则的识别准确率为36.6%(15/41)。结论成功建立了PD-1/PD-L1抑制相关肺损伤监测规则。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测规则可行性和准确性良好。

  • 标签: 药物监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肺损伤
  • 简介:摘要在亚洲食管癌确诊病例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90%以上,且恶性程度高。目前针对ESCC免疫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研究。在ESCC中研究最多的PD-1/PD-L1抑制主要有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阿特珠单抗、SHR-1316和度伐利尤单抗,这些药物的临床试验部分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部分研究还在进行中。

  • 标签: 食管肿瘤 肿瘤,鳞状细胞 PD-1 PD-L1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引起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但风险较高。有肺部基础疾病与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易发生肺炎,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生存获益下降。及早延缓免疫疗法并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 标签: PD-1 PD-L1 免疫相关性肺炎
  • 简介:白癜风作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和光疗法是治疗白癜风的主要方法,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最近有研究表明,干扰素(IFN)-γ作为白癜风自身免疫的驱动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IFN-γ或其下游的作用剂如Janus激酶(JAKs)可能是治疗白癜风的有效策略。鲁索利替尼(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作为一种JAK1/2抑制,

  • 标签: 白癜风 局部应用 JANUS
  • 简介:摘要Janus激酶(JAK)抑制作为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传送途径,直接或间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近年来,JAK抑制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获得满意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即对JAK抑制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评价这一新型免疫抑制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Janus激酶 免疫抑制剂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Rho激酶抑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行临床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Rho激酶抑制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的改善程度较好,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ho激酶抑制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并可抑制继发性脑损伤扥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Rho激酶抑制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尼莫地平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所构成的JAK-STAT信号通路是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JAK抑制阻断该通路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然而,目前JAK抑制尚未被批准应用于皮肤病治疗。本文就JAK抑制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Janus激酶类 蛋白激酶抑制剂 信号传导 皮肤疾病 炎症性皮肤病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 简介:目的(Objective)结合虚拟筛选和高通量筛选,寻找Rho激酶抑制,为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Method)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Studio2.0软件,通过CommmonFeaturePharmacophoreGeneration模块对已知Rho激酶抑制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药效团,对化合物数据库的样品进行初筛。通过Ligandfit模块将初筛得到的先导物进行分子对接,

  • 标签: 激酶抑制剂 RHO激酶 高通量筛选 虚拟筛选 选方 心脑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lo激酶1(PLK1)以及鼠双微体基因2(MDM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和长治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21年3月病理确诊的99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PLK1蛋白以及MDM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LK1蛋白和MDM2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PLK1蛋白表达率为79.80%(79/99)、对应癌旁组织PLK1蛋白表达率为12.12%(1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83,P<0.01),胃癌组织MDM2蛋白表达率为66.67%(66/99)、对应癌旁组织MDM2蛋白表达率为26.26%(26/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86,P<0.01)。PLK1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602、6.550,P<0.05);MDM2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263、9.949、4.583,P<0.05)。结论PLK1蛋白和MDM2蛋白过度表达可能促进胃癌恶性增殖及转移,联合检测上述两项指标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和预后。

  • 标签: Polo样激酶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胃癌 鼠双微体基因2
  • 简介:目的研究PLK1在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9株结直肠癌细胞,采用PCR和Western-blot法筛选PLK1高表达细胞株.设计3种RNA干扰片段,转染高表达PLK1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利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验证并干扰效果.选择高干扰效果的干扰片段,通过Transwe1l实验来评估转染后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SW1116细胞中PLK1mRNA及蛋白都呈现高表达3种干扰片段转染SW1116细胞后,PLK1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片段1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在迁移实验中,PLK1干扰组穿膜细胞数为(44±14)个,低于阴性对照组[(242±40)个]和空白对照组[(240±38)个]在侵袭实验中,PLK1干扰组穿膜细胞数为(62±3)个,低于阴性对照组[(207±12)个]和空白对照组[(211±15)个]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扰PLK1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提示PLK1可能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POLO样激酶1 RNA干扰 细胞迁移 肿瘤侵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接受PD-1抑制治疗的86例恶性肿瘤患者,间隔2-3周测定1次甲状腺功能,根据患者甲状腺损伤情况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甲状腺相关指标,调查两组一般资料,分析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经PD-1抑制治疗恶性肿瘤有23例发生甲状腺损伤,发生率为26.74%,其中甲减17例,甲状腺毒症6例;甲状腺损伤的发生中位时间为61(17-217)d,全部患者均未停止PD-1抑制治疗;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显示,女性、治疗周期≥6周、肥胖、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是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高风险,主要以甲减为主,受患者性别、治疗周期、肥胖、基线TPOAb因素影响,经药物干预可恢复正常,无需中断PD-1抑制治疗,但未来仍需加强甲状腺相关指标监测。

  • 标签: [] 甲状腺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影响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接受PD-1抑制治疗的86例恶性肿瘤患者,间隔2-3周测定1次甲状腺功能,根据患者甲状腺损伤情况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甲状腺相关指标,调查两组一般资料,分析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86例经PD-1抑制治疗恶性肿瘤有23例发生甲状腺损伤,发生率为26.74%,其中甲减17例,甲状腺毒症6例;甲状腺损伤的发生中位时间为61(17-217)d,全部患者均未停止PD-1抑制治疗;经Logistics回归分析检验显示,女性、治疗周期≥6周、肥胖、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是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PD-1抑制相关甲状腺损伤高风险,主要以甲减为主,受患者性别、治疗周期、肥胖、基线TPOAb因素影响,经药物干预可恢复正常,无需中断PD-1抑制治疗,但未来仍需加强甲状腺相关指标监测。

  • 标签: [] 甲状腺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影响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疾病,各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开始出现,其中免疫相关性肠炎(IMC)是最主要的一种不良反应。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导致的IMC病例。

  • 标签: 免疫相关性肠炎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