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ICU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纳入研究对象来自本院 ICU自 2016年 12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不动杆菌交叉感染患者 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为主,分对照组( 3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 36例,优质护理),比较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 P<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缩短ICU不动杆菌交叉感染 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 标签: ICU 鲍曼不动杆菌 交叉感染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不动杆菌(Ab)在环境中分布广泛,该菌具有膜孔蛋白、荚膜多糖、磷脂酶、外膜囊泡和铁摄取等多种毒力因子,且天然耐药及获得性耐药能力显著,产生耐药酶、作用靶点改变、外排泵系统、膜通透性改变、产生生物被膜等多种耐药机制,表现出对环境和抗菌药物的极强适应力。本文对Ab的致病因子、耐药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致病因子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专性需氧、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的机会性致病菌,它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并且能在物体表面生存很长时间,能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神经系统感染等,AB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的能力,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年上升,多重耐药甚至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少之又少,因此研究其流行趋势及抗菌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特别是对泛耐药的不动杆菌的耐药分析。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系统检验,用西门子公司Micro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将细菌鉴定到种。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标准,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中心推荐的WHONETS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结果。结果本院6年内共分出不动杆菌数为722株。主要分布在痰(84.1%)、伤口分泌物(5.0%)、尿(中段尿)(3.5%)、血(1.5%)等标本中,其中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痰中分离的不动占第一位。抗菌药物方面,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同时,发现泛耐药的不动杆菌26例,这些都需要引起临床及检验人员的注意。结论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已扩大化,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出现高水平耐药,泛耐药的不动杆菌检出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谨慎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 标签: 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在溶血不动杆菌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80例溶血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加依替米星治疗,实验组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6/40)(P<0.05);实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P<0.05)。结论溶血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炎症反应,提高病原清除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加环素 鲍曼溶血不动杆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2019年度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7-2019年度从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排除了痰标本)分离到的137株不动杆菌做药敏分析,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 2017-2019年度分离到137株不动杆菌,其中40.1%来自血标本,41.6%来自ICU,46.7%来自60岁及以上人群。2017年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氨苄西林舒巴坦(73.2%),2018年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均为56.3%),2019年耐药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他啶(63.2%)。结论 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在2017-2019年度虽有所波动,但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需要继续加强监测。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2月23日—2010年3月10日发生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ICU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及环境学采样分析。结果分析显示,与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种类、侵入性操作、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有关。结论改善患者的机体情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有利于预防和控制ICU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重以及泛耐药不动杆菌导致的感染流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绝大多数细菌基因及其表型特征均充分反映为耐药不动杆菌,而此类细菌的外膜通透屏障与药物主动外排泵的协同作用使得耐药不动杆菌呈现出天然的耐药性,使其发生感染后可选择的药物有限。为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舒巴坦复合制剂、多粘菌素E、碳青霉烯类作为首选,本文就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选择做一综述。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抗生素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我院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12.01—2014.11.30期间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120株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不同的临床标本分布中,排在首位的是痰液,占81.7%,其次是分泌物,占11.7%;在不同的临床科室分布中,神经内科ICU和呼吸内科病房所占比例最高,占38.3%,其次是神经内科,占16.7%;神经内科ICU病区分离出的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呼吸内科分离出的不动杆菌耐药性相对低些;但两个病区的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均在80%以上,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满霉素、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较低。.结论我们应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感染控制规范;连续不断的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避免泛耐药菌株在院内的暴发流行。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抗生素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的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统计其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不动杆菌最常分离自痰标本,占79.2%,其次是分泌物和尿液。病区分布广泛,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多。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对含酶抑制剂复合物和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较低,但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且多重耐药严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抗药性 细菌
  •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我院临床分离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 2016年至 2018年我院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 756株, 菌株通过VITEK® 60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初步鉴定 和药敏试验。【结果】 756株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 89.1%),病区分布以 ICU为主,占 52%。 756株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对碳青霉烯类的不敏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结论】 本院3年间不动杆菌的临床标本来源及病区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标本来源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2年—2015年我院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变迁,从而将其作为依据为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使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细菌,使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CLSI标准为依据判定结果。结果在四年内我院一共分离了1618株不动杆菌,呼吸道标本是其主要来源,所占比例为92%。分离株数也不断增多,从2012年的116株到2015年的696株,其标本分离株数增长到了原先的6倍。在对这些抗菌药物进行连续4年的监测后,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是耐药率上升最明显的药物,其从38.4%上升到了最后的56.2%。耐药率高于50%的抗菌药物有6种,且其耐药率变化趋势为逐年上升。结论双重耐药不动杆菌越来越多,甚至有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出现。治疗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就是多粘菌素E、舒巴坦/头孢哌酮。对不动杆菌的耐药变迁进行连续监测,可以对其造成的感染进行的临床治疗起到帮助作用。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泛耐药不动杆菌感染日渐增多,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就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及感染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 标签: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机制 感染治疗
  • 简介:通过HIS系统调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患者的资料,统计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和治疗结果。共检出不动杆菌427株,其中耐亚胺培南菌株234株,三年来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尤以2010年升高更为显著。234例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患者,10例死亡,72例未愈,15例放弃治疗,占41.45%。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动杆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的研究,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细菌室分离出的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动杆菌的科室迁徙情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结果2013-2015年共分离出573株不动杆菌,按标本种类分前三位依次是痰,创口分泌物及尿液;按科室分布前三位依次是ICU,呼吸内科和烧伤整形科。3年来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像左旋氧氟沙星三年内的耐药性分别为32.9%,42.8%,56%。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舒巴坦等耐药性相对较低,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年内的耐药性分别为25.5%,35.5%,50.1%。头孢唑啉,呋喃妥因,氨曲南完全耐药。结论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不动杆菌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不断上升,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 标签: 医院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人住1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