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DKD)是由糖尿引起的慢性肾脏。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患者最多的国家,近年来DKD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DKD可造成肾脏损伤,并最终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也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及时诊断和有效管理DKD,延缓疾病进程,仍是目前临床上的重大挑战。早期筛查以及基于个体化原则进行生活管理、危险因素控制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等诊治模式,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DKD管理策略。该文就DKD的发病机制、筛查与诊断、管理与治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糖尿中的慢性肾脏(CKD)包括糖尿肾病(DKD)、DKD(NDKD)或NDKD和DKD的组合。1型糖尿中的DKD在临床和肾组织病理表现上均与2型糖尿的DKD有所不同,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是鉴别DKD和NDKD的金标准。然而基于同样的病理诊断,DKD患者仍然可以因为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个体化差异,导致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各不相同,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人工智能为探索诊断和预测D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带来了希望。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糖尿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大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递增。2009年我国糖尿患者数已达9240万,城市患病率高达9.7%,并以每年0.1%的速度增加,其中约40%的糖尿患者会发展为糖尿肾病,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发病率 临床处理 肾脏组织 社会老龄化 2009年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损害可分为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而肾小管又存在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损害之分,不同部位及功能损害有其相应的蛋白标记物,临床可通过蛋白标记物来了解肾脏损害程度。本文选取了目前临床运用广泛的尿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Tamm-Harsefall蛋白(THP)以及最新发现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分别阐述。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糖尿性脑梗死(DCI)与糖尿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176例脑梗死病人,根据是否患糖尿分为DCI和糖尿性脑梗死两组,并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CT表现、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对比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DCI组的疗效及预后明显较糖尿性脑梗死组差。其不良预后与高血糖有关。DCI症状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应引起重视。

  • 标签: 糖尿病性脑梗死 非糖尿病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糖尿肾脏病患者饮食相关知识、行为及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123例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及各分院内分泌科、肾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透析期2型糖尿肾脏病患者。结果调查显示,控制饮食完全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的患者占47.2%。大多数患者认为患病后饮食中蛋白质含量应减少,但仅有一半能够正确选出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多数患者可以正确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水果,但对水果食用时间并不明确。半数以上患者能明确高胆固醇食物、高脂肪食物、高钠盐食物,并限制食用,而极少数患者能每天会制定饮食计划。结论糖尿肾脏病患者对饮食有一定认识,饮食行为尚合理,但对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及食用水果的时间以及哪些为高胆固醇食物、高脂肪食物、高钠盐食物等问题的认识较为不足。仍有部分患者未能很好地执行糖尿肾脏饮食要求,因此应注意纠正患者饮食中的不良行为。

  • 标签: 血糖 胆固醇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明晰DK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对疾病进展风险的评估有助于对患者的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白蛋白尿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DKD的主要诊断依据,而新型生物标志物在辅助DKD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亦显现出重要价值。目前,临床实践中关于DKD诊断、预后评估及生物标志物的认识尚存在不足。为此,基于国内外DKD临床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肾脏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这部共识,目的是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DKD诊断、预后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的认识,改善DKD的防治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肾疾病 糖尿病肾病 诊断 预后 生物标志物 肾小球滤过率 白蛋白尿
  • 简介:收集11653例明确诊断为DK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临床表型分为5组,分析5组患者给予的治疗方案(9种)、复诊次数、预后转归情况。结果DKD的好转率70.0%,死亡率5.0%,痊愈率15.0%,未愈率10.O%,总有效率72.5%。调查结果表明,就诊时机、病情、治疗方案、复诊次数、是患者预后转归重要影响因素。结论DKD患者就诊时间晚,就诊时病情属于临床期糖尿肾病(m型、IV型、V型)高达69.15%,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期,同时也是导致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 临床表型 治疗方案 预后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清热法治疗Ⅲ期、Ⅳ期糖尿肾脏蛋白尿临床有效性。方法参照相关入组标准,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符合入组条件的68例糖尿肾脏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措施+厄贝沙坦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清热中药辨证施治。通过8周的治疗及2个月的短期随访,观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蛋白尿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有效性。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尿蛋白均有减少,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结论益气活血清热法能有效减少糖尿肾脏疾病患者蛋白尿,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分子蛋白。

  • 标签: 益气活血清热法 糖尿病肾脏疾病 蛋白尿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糖尿是诱发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虽然由糖尿引发终末期肾病患者经腹膜透析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该方式下的死亡率仍高于糖尿患者。目的分析糖尿糖尿肾病患者腹膜透析各项临床指标,,为提高糖尿诱发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法研究,抽取从XX市XX医院信息数据库收集终末期肾病患者病历信息,筛选病历,并对糖尿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和糖尿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统计。结论相对于糖尿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糖尿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更易患上营养不良、水肿、微炎症及腹膜炎等并发症。临床可通过改善患者营养情况,控制好患者血糖水平,阻断微炎症及降低腹膜感染率来提高糖尿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终末期肾病 腹膜透析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DKD)是以高血糖引起肾脏损伤的疾病。在我国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进入ESRD阶段生存期下降,即使进行肾脏替代以及肾移植治疗,其预后转归欠佳。现代医学中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血糖波动、杓型血压及夜间收缩压、血尿酸、维生素D水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是DKD疾病的进展风险,并通过对以上风险的控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 血压 尿酸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的延长,生活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糖尿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约有成年糖尿患者9240万人。其中约有61.7%的男性患者和59.8%的女性患者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发现时多已伴有糖尿高危因素,其中以肾脏损害者居多。

  • 标签: 1型糖尿病 肾脏病 防治 生活饮食习惯 女性患者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糖尿患者的数量和发病的机率都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一大部分糖尿患者都伴随有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已成为糖尿患者主要症状之一。本文就结合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所收治的213例糖尿患者,通过检测这些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分析二者并发的几率及其临床表现。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甲状腺疾病 内分泌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同时患有糖尿与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治疗参考。方法:在该院2018年9月一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同时患有糖尿与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选出92例为该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并均分成两组,分别设定为参照组(46例)与试验组(46例),分别进行传统治疗与综合治疗,对两组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总疗效率(95.65%)与满意度(89.13%)两项指标结果均较之参照组的78.26%与71.7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血糖值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同时患有糖尿与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实施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治疗疗效的提升,让患者更加满意。

  • 标签: 糖尿病 甲状腺疾病 疗效结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奈利酮对糖尿合并慢性肾脏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80名糖尿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观察组给予奈利酮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奈利酮治疗糖尿合并慢性肾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种临床指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非奈利酮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前期(IGT)与2型糖尿(T2DM)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9月的165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54例)、IGT组(52例)、糖尿(NDM)组(59例)。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PCI术后5年之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再梗、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术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72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15例死于心源性死亡,11例因心力衰竭入院,5例为致死性卒中,41例为致死性再梗。72例发生MACE的患者中,NDM组17例,IGT组30例,T2DM组25例,IGT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致死性再梗患者中,NDM组10例,IGT组19例,T2DM组12例,IGT组高于NDM组及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会增加PCI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导致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前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12/15-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参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其在糖尿及其并发症糖尿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认识。动物实验表明,抑制或干扰12/15-LOX途径可以改善DKD动物模型的蛋白尿,延缓DKD进展。12/15-LOX还可以与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及纤连蛋白等相互作用,促进DKD的发展。本文综述了12/15-LOX在炎症、胰岛素抵抗、DKD蛋白尿及肾脏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脂氧合酶 蛋白尿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并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衰竭的首要病因。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作为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足突融合、消失或裂孔膜蛋白表达下降及足细胞凋亡与脱落均可能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并影响DKD的病程进展。自噬是真核细胞降解胞质内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重要过程,自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轻足细胞损伤。内质网应激(ERS)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中过度积累,可使细胞进入应激状态,其对细胞损伤的调控可能是双向的。足细胞自噬与ERS受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被认为与DK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综述DKD状态下足细胞自噬与ERS的主要信号通路以及足细胞自噬与ERS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提示通过干预足细胞自噬与ERS可以治疗DKD的一些潜在靶点,以期对未来DKD的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足细胞 自噬 内质网应激 糖尿病肾脏疾病 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