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和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探讨胡适对词体的诸种体认如词乃诗之进化、词是白话文学、词是活文学、词近语言之自然等形成的主客原因及是非得失,进而分析其早年所着《国语文学史》和《词选》在词作取舍、词人褒贬、词史诠释方面的诸多偏见,肯定其重视词体研究的学术史贡献,又对其推崇自然反对模仿、推崇诗化反对诗词分畛、重情感意境反格律用典、重北宋轻宋末以後等词学观点在多半个世纪词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加以评价,同时也涉及其在“整理国故”学术思想下实证性词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标签: 胡适 词学研究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词体 白话文学
  • 简介:<正>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特定产物。它和“文学革命”一起,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然而,颇为奇怪的是,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胡适,虽高扬“文学革命”(如1918年4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却从未直接提过“道德革命”的口号。尽管胡适确曾尖锐地批判过封建礼教和宗法伦理,提倡国民人格的变革和人生观的更新,对抗新保守主义(梁漱溟、张君励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复归论”,但反对将“道德革命”和“社会根本改造”相联系,力图将“道德革命”纳入他的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思想轨道,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其他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面临五四时期新旧道德的激烈冲突,胡适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心态和思想倾向,从一重要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追求,值得我们作些剖析和反省。

  • 标签: 道德革命 胡适与五四 实验主义 健全的个人主义 五四时期 李大钊
  • 简介: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南京,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胡适和傅斯年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两人都不禁潸然泪下,相对凄然.伤心人别有怀抱.胡适如此动情,是因为此诗足以传达他末世的哀伤.这种哀伤不仅仅指的是国民党政权的败亡所带来的对个人前途的迷惘,还有他们热切向往的渐进变革之路的中断,以及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的幻灭.

  • 标签: 胡适彷徨
  • 简介: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顾颉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 标签: 顾颉刚 胡适 科学的方法 研究者 眼光 材料
  • 简介:胡适,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其口才和文才都是引领一代风流的。胡适擅长演讲,在美国留学时就是演讲的高手,回国后经常应邀到各地演讲。据报载,仅1917年11月下旬,便在北大、高师、农专、南开作了四次演讲。抗战期间,胡适临危受命,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听到这个消息。日本朝野哗然;东京的报刊鼓吹.日本必须派出三人使美,才可抵抗得住一个智慧超群、雄辩过人的胡适

  • 标签: 留学 胡适 学时 消息 高师 报刊
  • 简介:伍叔傥(1897—1966),名傲,又名倜,浙江温州瑞安人,是胡适的学生辈。胡适留学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时,伍叔傥才人校不久,是文科中国文学系一年级新生。那时候,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园风气顿时一新。胡适扯起“文学改彭大旗,从者甚众,连一心向旧学的傅斯年也跑到他这边来了然而,伍叔傥却不为所动,只“五体投地”地佩服刘师培。

  • 标签: 胡适 中国文学 一年级新生 大学教授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 简介:胡适在老子、安吉尔和杜威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和平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力"为核心,强调通过力的培育、组织和运用来造福社会.造因论和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胡适以和平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案.胡适和平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和平主义不能为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答案,在学理上也失之于简单.

  • 标签: 胡适 和平主义 造因论 社会改革
  • 简介:胡适在对待学问问题上态度是相当严谨的。这里举一个其晚年在台湾涉及到《人民日报》的事例。1960年底,胡适收到张敬原寄给他的《中国人口问题》。此后,胡适又读到了张敬原同样是谈人口问题的两篇文章。在书与文中,张敬原对“近几年中共所宣传的六亿五千万

  • 标签: 胡适 严谨 治学态度 文学
  • 简介:胡适是1946年7月29日到北平出长北京大学的,到他1948年12月15日离开北平为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当时作为《世界日报》教育版的编辑兼记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如今,随着40多年时光的流逝,不少事情已从记忆之海里被淘汰,但有些却难以忘怀,即使片言只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享年72岁。在他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话:“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 标签: 胡适 北大 成舍我 北平 逸事 北京大学
  • 简介:"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与胡适就有交往.其后的数十年中,他们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联系、分歧和斗争.由于两人身份特殊,他们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 标签: 毛泽东 胡适 交往 文化人物 政治人物 人物介绍
  • 简介:胡适幼年丧父,母亲勤俭持家,对他影响很深。“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归时,令检阅之。”正是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胡适一生无论落魄还是得意,始终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 标签: 胡适 节俭 慷慨 勤俭持家 言传身教 母亲
  • 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安徽绩溪人。

  • 标签: 胡适 大陆 出走 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 达尔文
  • 简介:胡适与刘文典同是安徽人,但互相认识,那是到了北京大学任教后才开始的。又因为都是陈独秀的关系聘请到北大的,因此交往就自然而然地多了。

  • 标签: 刘文典 胡适 北京大学 安徽人 陈独秀
  • 简介: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众人皆知。虽然也有不少科学史家对于牛顿因苹果砸在头上而悟出万有引力表示怀疑,但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这就不好深究了。历史上许多传闻也多半如此,铁板钉钉的事情有时经不住穷根究底。人们往往以讹传讹,把想象的幻影当作历史的真相,这当然也是很有趣味的现象。

  • 标签: 故事 苹果 胡适 万有引力 科学史家 牛顿
  • 简介:胡适的乐观主义留学美国是胡适一生的转折点。留美期间,他由悲观转向乐观。显然,他后来对中国未来的充满信心与他信奉的乐观主义紧密相连。

  • 标签: 乐观主义 胡适 信心 他信
  • 简介:胡适与台湾有着不了的情缘,他最快乐的童年生活是在台湾度过的,他人生的最后4年也是在台湾度过的,而且他死后,又长眠于台湾。胡适与台湾的情缘还应该从他的父亲胡传说起。胡适的祖上并不姓胡,而是姓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唐昭宗李哗的太子随其义父胡三公南逃徽州,太子为了躲避追杀就改姓了胡。

  • 标签: 台湾地区 胡适 情缘 童年生活 太子 死后
  • 简介:苏雪林与胡适既是徽州同乡,又是益友和良师,他们在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诸多课题既有不少共识,亦有各自的创见和探索。

  • 标签: 益友 良师 五四精神
  • 简介:<正>胡适出席善后会议,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小事。然而,对于这样一件小事,胡适本人却讳莫如深,后世论者亦涉猎不多。本文试对胡适出席善后会议的动机及其在善后会议中的活动作一客观的论述。

  • 标签: 善后会议 胡适 代表会议 和平会议 国民 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