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前期中国新文学运动兴起以后,作为其主要理论家的胡适、周作人对“新文学源流”即新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解说。本文主要比较二氏意见的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与个人背景,及二氏意见的得失,以期借此推进关于“新文学源流”问题的研究。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周作人 中国古代文学 胡适 得失 古典
  • 简介:虽然1921年拒绝了燕京大学的聘任邀约,但胡适通过演讲、座谈以及与学校主事者的私人往来等方式与燕京大学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密切联系。基于其科学主义和思想自由的立场,胡适对宗教持“容忍”与“了解”之态度,但他明确反对燕京大学利用学校进行传教的做法并给予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基于其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胡适对燕京大学在中国文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与燕京大学的关系,为索解新文化知识分子对待宗教文化及教会大学的复杂态度,提供了一个意蕴丰富的典型个案。

  • 标签: 胡适 燕京大学 宗教教育改革 中国化
  • 简介:诸子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课题,实质上是探讨现代哲学史学门如何在中国确立的问题。章太炎、胡适的诸子学研究,构成了“新”、“老”两代学人的嬗递。探索两位在诸子学研究方面的矛盾与纠葛,适可从中扪及此学科现代转型的鲜明轨迹,故具有相当的表征意义。

  • 标签: 诸子学研究 章太炎 胡适
  • 简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出兵侵占中国东三省。事过仅一个月,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大会在中国举行。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之前和开会之中,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在中日两国学者之间更是引发激烈的抗争。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胡适 “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 太平洋 学术界
  • 简介:读了2007年1月12日《文汇读书周报》朱孝庭、唐兆荣两位先生的大作:《陈鲤庭的遗憾与苦恼》一文,作者谈了他们最近拜访了97岁高龄,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陈鲤庭先生。陈老至今仍对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厂未能拍成电

  • 标签: 胡适 鲁迅 五四运动 现代评论派 赵丹 陈白尘
  • 简介:本文以2009年5月拍卖的梁启超致胡适函为主要资料,辅以其他相关文献,力图还原1920--1922年间二人在学术上的交往。特别注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佛教史》、《墨经校释》诸书写作中与胡适的互动,并对一直面目不清的梁着《国学小史》与胡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关联进行了分辨与考证。

  • 标签: 梁启超 胡适 学术史
  • 简介:1997年5月25日,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在北京寓所与世长辞了。笔者师从罗尔纲四十余载,朝夕相处了十七个春秋,素知罗尔纲与胡适的师恩私谊,胡适是其踏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指引人。罗尔纲曾自言与胡适的五年情缘是他人生的里程碑。1995年5月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出版后,8月,笔者即收到由尔纲师签名的赠本,没想到这是我接受尔纲师一系列赠书的最后一本。罗尔纲与胡适朝夕相处五年,但罗尔纲与胡适的学术恩谊则是远远超过五年的事了。

  • 标签: 罗尔纲 胡适 情缘 纪念 学术研究 太平天国
  • 简介:罗尔纲先生是我国近当代著名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和他早年在胡适家中“亲炙师教”有很大关系。他们之间的师生情,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段令人称道的佳话。笔者和罗尔纲先生相识,他送过笔者他写的《师门五年记》、《生涯六记》等多本著作,其中记述了他和胡适之间的这段令人难忘的师生情。

  • 标签: 师生情谊 罗尔纲 胡适之 博士学位 太平天国史 近代学术史
  • 简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又名《傀儡之家》)问世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他也因此被人们视为女权主义者,但他不承认他人加诸于其身的名号。在挪威妇女权利协会为他举办的招待会上,他曾致词说,“我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一个社会哲学家,而更多的是一个诗人。我必须婉拒自己曾经作出努力争取女权这一殊荣。我甚至连女权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人权问题……当然,要解决妇女问题是件好事;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的任务是写人。”Ⅲ诚如阿伦·布洛克所言,“易卜生是一个艺术家,他拒绝做一个先知。他始终拒绝别人把他同任何事业、政党、改革联系起来——包括易卜生主义。他对这种活动没有信仰。

  • 标签: 《玩偶之家》 女性解放思想 “五四”时期 女权主义者 易卜生主义 社会哲学家
  • 简介:"五四"时期,新派文化名人以"求新""求异"思维延伸到追求新式婚姻上,由于他们本身被赋予了诸多的正面价值,离婚成为时尚与自由的象征,甚至与思想解放完全等同。文章以"五四"文化明星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婚姻为个案,分析探求公众意志下的新式知识分子的个体身份与公共身份彼此错位的现象。

  • 标签: “五四” 婚姻 自由 传统
  • 简介:哈佛燕京图书馆典藏“蒋廷黻资料”系蒋廷黻个人收集、保存的各式文件,由其子蒋居仁捐献。这批资料时间集中于1947年至1965年,是研究蒋廷黻本人及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的重要史料。这里选编1949年前后蒋廷黻与胡适等人围绕筹组中国自由党事宜的往来函件以及蒋廷黻所拟纲领,反映了有关各方尤其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组建中国自由党的态度。另附译《纽约时报》刊载蒋廷黻宣布成立中国自由党的新闻稿。

  • 标签: 蒋廷黻 中国自由党 胡适 顾孟余
  • 简介:胡适、鲁迅、茅盾、老舍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著名作家,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在四位作家的早年生活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可能对他们后来成为作家起过一定影响,特别是童年经历的相似性使他们既成为新文化的倡导者,同时也成为旧文化所造就的楷模——孝子。这四位作家的早年经历有如下几点相似性:

  • 标签: 中国现代作家 童年经历 中国新文学 贞操问题 文学启蒙 人的悲剧
  • 简介:<正>严格地说,胡适是一个学术救国论者而不是教育救国论者,但他把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与救国的关系看得最为密切——大学教育与学术的独立发展与救国本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胡适眼里,一个国家有没有合格的大学、大学教育的成败利钝与这个国家的盛衰休戚关系直接,大学通过它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设计、建造的独特功用担负着振兴国家义不容辞的巨大责任。

  • 标签: 胡适 教育救国论者 大学教育 学术救国 学术独立 振兴国家
  • 简介:“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胡适、陈独秀、梁漱溟论李超事件的比较分析刘长林对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是“五·四”思想家致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就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针对轰动一时的一普通学生李超病死的事件所发表的评论和争论作一比较研...

  • 标签: 陈独秀 梁漱溟 妇女解放 人的解放 解放道路 比较分析
  • 简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被学术界称之为社会学批评。五四时期西方社会学批评理论在中国迅速传播,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促成中国文艺批评领域中社会学批评流派的确立,推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型,弥补了审美批评忽视社会现实的不足。其中,茅盾受泰纳的"三要素"说的影响,确立了中国社会学批评的基本模式;胡适成功地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与传统治学方法融会贯通;成仿吾借鉴居友与格罗塞的社会学说,形成"社会—审美"的批评风格。

  • 标签: 五四 社会学 文学批评
  • 简介:摘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著名教育思想之一。笔者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思想与应用型大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联为切入点,对学生问题意识观的培养进行探讨。本文在概述“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具体内涵后,对其教育思想与学生问题观的关联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提出几点策略。

  • 标签: &ldquo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rdquo 问题意识 策略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钱钟书曾对胡适和周作人这两位倡导新文学的权威人物有所批评,并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发表过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点名或不点名地批评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的作史方法和在文学革新上的某些理论、做法及学术的纰漏;批评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以“言志派”和“载道派”两种文学潮流的起伏消长来论证“五四”新文学的源头是明末的“公安派”的观点,属于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术语的含义分辨不清并和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强行比附。在文言与白话的问题上提出“文言白话,骖骡比美,正未容轩轾”,“二者未必无由分而合之一境”。

  • 标签: 周作人 钱钟书 白话 文言 批评 胡适
  • 简介:本文以1930年代胡适与陶希圣在《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独立评论》等报刊上一场围绕政论写作的争论为中心,探讨在当时的思想语境和历史情境之中,以胡适为灵魂人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分子对于政论写作的反省与自觉。

  • 标签: “星期论文” 政论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