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11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方法:2012年12月到2021年10月,选取111例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完全性(CKD)患者55例,不完全性(IKD)患者56例,汇总患者的各项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CKD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结膜充血、草莓舌、四肢变化、唇充血皲裂发生率较IKD患儿更大(P<0.05)。CKD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较IKD患儿更高(P<0.05),CKD患儿的白蛋白(ALB)水平较IKD患儿更低(P<0.05),CKD患儿的住院治疗时间IKD患儿更短(P<0.05)。CKD患儿的CRP>30mg/L百分比较IKD患儿更大(P<0.05)。CKD患儿的冠状动脉分级百分比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KD、IKD患儿的症状表现、CRP、ALT、ALB水平存在差异,临床需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明确两种疾病的差异涉及范围,积极辅助患者完成可明确差异的检查,辅助临床早期鉴别疾病,才能尽快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完全性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症状表现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谷丙转氨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的诊断与耐丙种球蛋白性的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不典型耐丙种球蛋白性病患儿48例,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并应用甲泼尼松治疗。结果治疗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以及CRP水平显著下降,同时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治疗的关键是早诊断,同时耐免疫丙种球蛋白的患儿应当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甲泼尼松治疗,避免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诊断 耐丙种球蛋白性川崎病 治疗 甲泼尼松
  • 简介:摘要是一种好发于5岁儿童、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综合征,1967年有日本的富作医生首先描述,并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文重点阐述诊断主要依据和治疗上的新进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藉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对30例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受累8例,占26.7%;肺脏受累12例,占40.0%;肾脏受累13例,占43.3%;肝脏受累7例,占23.3%;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膝关节炎各1例.结论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时间不一.不仅要掌握其临床上特征性变化,而且对脏器损害及少见表现要有全面的认识,才不致造成误诊误治.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脏器损害 川崎病诊断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的临床特征,为复发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结论儿童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的临床特征,为复发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结论儿童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 标签: 川崎病 复发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新生儿期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新生儿不完全,病程中出现皮疹、手足肿胀蜕皮、冠状动脉扩张,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 标签: 婴儿,新生 川崎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本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笔者曾遇到l例误诊为肾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川崎病 误诊 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典型(KD)的发病特点,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12年2月入住我院的103例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为典型KD,21例为非典型KD,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组中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是皮疹、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皲裂,然后是指趾端硬肿脱皮,最少见的是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两组的临床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部分患者都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符合典型诊断的疑诊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如败血症、类风湿病等疾病后,即可诊断为非典型

  • 标签: 非典型川崎病 发病特点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病患儿,回顾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对比,P>0.05;体温对比,P<0.05;典型KD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不完全性KD高,P<0.0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对比,P>0.05。结论掌握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儿童川崎病 临床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借鉴国内外治疗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结论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 标签: 川崎病 临床表现 治疗 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KD)自1967年日本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1].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KD 治疗 后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小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小儿多发于男性,年龄主要为五岁以下的儿童,季节性差异较小,不完全发生率为11%,误诊率为15.6%,小儿畸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临床医师更要正确认识,将误诊率降低,并在早期的诊断治理过程中,将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实现病患者预后情况的有效改善。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