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黑便10余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 标签: 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质(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提高该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2例病例进行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结果32例GIST中,恶性23例,良性7例,交界性2例。各种影像表现中肿瘤大小、有无分叶、钙化与良性差别较明显,而边界、血供丰富程度无明显差别。结论各种影像学手段对检出GIST各有利弊,良恶性区别也不甚明显,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肿瘤破裂 定义 镜下切缘阳性 临床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胃间质临床比较少见,通过对胃间质的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一步认识,提高对胃间质诊断水平。仪器和方法采用菲利普HD11XE彩色超声仪和C5-2MH凸阵探头,检查前嘱患者禁食8小时以上。让患者仰卧位、侧卧位,暴露腹部,超声探头在患者腹部行纵切、横切及多角度、多切面扫查,探查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和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腹腔淋巴结是否肿大、转移等等,必要时让患者饮水,观察肿瘤与胃的关系。结果通过对胃间质的临床症状、超声图像、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确定胃间质的诊断。结论超声虽然不能对胃间质做出定性诊断,但是,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肿物的位置,血流状况,并通过声像图特征可以间接推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胃肿瘤 超声图像表现 间质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要点。结果对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肿瘤形态、生长方向、位置、强化方式、有无坏死、有转移等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早期血行转移是有效的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结论CT对恶性胃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胃癌 间质瘤 病理 X线计算机
  • 简介:胃肠道间质是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间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辅助检查诊断为GIST的方法有:胃镜、肠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诊断18例(85.7%),增强CT检查12例(57.1%),超声内镜检查8例(38.1%),上消化道造影1例(4.8%)。2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及危险度分级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中15例为胃间质,6例为小肠间质。本组患者进行CD117、CD34、S100、和SMA等4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达阳性率CD117(95.24%)和CD34(71.43%),CD117,CD34在胃肠间质中表达明显高于S100(9.52%)和SMA(38.09%),χ^2=10.00、16.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明显提高生存率。结论CD117与CD34同时表达有助于临床诊断。手术是胃肠间质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的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直肠间质是一种起于直肠间质细胞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细胞组成。临床少见,约占胃肠间质的5%。直肠间质早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对其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共识。近年来文献报道越来越多,自2001年9月~2008年3月,鲁西南十个医院共收治直肠间质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直肠间质瘤 诊治分析 消化道间叶性肿瘤 临床症状 肠间质细胞 胃肠间质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胃肠间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在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间质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胃肠道间质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肠道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1月-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胃肠间质患者2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临床经过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后全部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1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胃间质(G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9例胃间质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使用超声等多种检查方法对胃间质进行诊断。结果超声诊断胃间质符合率为64.10%(25/39),胃镜诊断胃间质符合率38.46%(15/39),超声+胃镜诊断胃间质符合率为89.74%(35/39)。超声+胃镜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胃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胃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胃间质(GST)诊断率较高,可在术前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和诊断,与胃镜联合使用可获得更高的诊断符合率,有效降低误诊率。

  • 标签: 胃间质瘤 超声 胃镜 诊断符合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