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并评价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3月5年期间收治的47例胃肠间质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完成随访。结果47例病人中CD117阳性40例(85.1%),CD34阳性39例(83.0%),S-100阳性10例(21.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6.4%),结蛋白desmin全部阴性。结论CT结合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免疫组化 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用自行研制的脑胶质放疗囊,对恶生胶质进行间质放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在理论计算和模拟测定的基础上,对25例恶生胶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的残腔内放置放疗囊,术后经皮穿刺向化疗囊内注入740~1110MEq/次的^125I,对残细胞进行长时间、局部高剂量的近距离照射。结果模拟测定放射源1~2cm范围内的吸收剂量为30.4~91.3cGy/h,是常规经颅照射剂量的3~5倍。本组病例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同位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7例,小肠间质10例,结肠间质2例,直肠间质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道间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肠淋巴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共34例小肠淋巴小肠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肠淋巴患者17例,小肠腺癌患者17例,对小肠淋巴小肠腺癌患者分别实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在进行诊断治疗后,两种疾病的发病部位、强化模式以及范围等有显著差异,据实验结果显示,有5例小肠淋巴患者的病灶部位出现在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8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8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7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2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淋巴小肠腺癌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肠淋巴瘤 小肠腺癌 多层螺旋CT诊断
  • 简介:摘要小肠淋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以继发性淋巴占大多数。而原发性小肠淋巴却占所有原发性恶性小肠肿瘤的40%~50%。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水、出血、肝脾肿大和弥漫性淋巴结肿大、营养不良、不规则发热,也可周期性发热。全身乏力、厌食、消瘦等。局限性原发性小肠淋巴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播散性原发性小肠淋巴和继发性小肠淋巴化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作者详解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GIST患者38例,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GIST患者术前无1例确诊,良性14例,恶性16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8例。体直径2~13cm,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98%,CD34阳性率89.5%。3例首诊已出现转移,38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镜下形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等因素有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DOG-1阳性39例。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胃肠间质(GIST)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患者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多表现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死等,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GIST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GIST为起点,分析GIST患者早期诊断方法,探讨GIST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为GIST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恶性肿瘤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胰腺间质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本例患者肿瘤体积较大且毗邻关系复杂,通过积极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间质的患者,给予伊马替尼综合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道间质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道间质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超声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道间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道间质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4例胃肠道间质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4例胃肠道间质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4例,DOG-1阳性35例,Ki-67阳性7例,。结论GIST可发生于全消化道,最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次是结直肠,食管占,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CD117、CD34及DOG-1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GIST的临床风险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CD117 CD34 DOG-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分析12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123例GIST中,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岁。肿瘤发生于胃78例、小肠32例、食管3例、食管胃交界处4例、肠系膜6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GIST分别为2例、8例、46例、57例。免疫组化106例CD117(+),82例CD34(+),26例SMA灶(+),2例desmin(+),6例S-100(+),71例DOG1(+)。结论胃肠道间质多发生于中老年人,DOG1、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etal.Theeffectofsurgeryandgradeonoutcom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rchSurg,本资料免疫组化CD117阳性32例(占82%,  胃肠道间质(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的少见肿瘤

  • 标签: 例分析 瘤例 胃肠道间质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因“上腹部不适1周”于2013年11月25日入院。患者上腹部间歇性隐痛发作,稍感腹胀。自发病来无恶心及呕吐,无发热,无呕血及便血,大小便无异常,无消瘦。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腺癌 上腹部不适 间歇性 大小便 患者
  • 简介:胃肠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小肠恶性肿瘤的20%和全部软组织肉瘤的5%.GIST平均年发病率大约为1/10万^[1]。近年来.GIST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GIST生物学特点、生物学治疗及生物学预后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胃肠道恶性肿瘤 生物学特点 GIST 小肠恶性肿瘤 软组织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