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间质(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x2检验(Fl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人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〇.〇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CT B超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s)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其中胃是 GISTs 最好发的部位,约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 70%。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和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相比传统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对胃间质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诉如下。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诊断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患者行内镜下全层切开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护理方法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行EFR治疗的20例患者,经术前准备、术后精心护理及指导术后锻炼和饮食宣教,所有患者均出院,未出现穿孔、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胃间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标本送检免疫组化,其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除去失访的十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良性间质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结论胃镜+活检、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的有效手段;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胃间质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 标签: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肠淋巴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及结果,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小肠淋巴小肠腺癌患者,各1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好发部位、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记录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肠腺癌好发于小肠近端,其发病范围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环形累及肠壁及小肠腔内软组织结节,病灶的强化模式为“快速上升-平台”,伴肝转移及周围小淋巴结,病变侵袭胰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等,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染色”征象;小肠淋巴好发于小肠远端,其发病范围广,病灶的强化模式为“缓慢上升”,伴肠系膜或后腹膜的淋巴结肿大,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包绕血管”征象;两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分析小肠淋巴小肠腺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等情况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并且对于两者在CT及CTA下的特征性改变,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

  • 标签: 小肠淋巴瘤 小肠腺癌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间质误诊妇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将间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以及文献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我院误诊量为2例,文献病案量为30例,共计研究数量为32例,对研究对象治疗期间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24例患者GIST接近子宫、盆腔以及附件位置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4/24),子宫所占比例为58.33%(14/24),附件所占比例为12.5%(3/24),腹腔所占比例12.5%(3/24),2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多次B超检查,肿瘤定位发生改变,B超提示包块可能来自肠道。6例患者EGIST接近盆腔内,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1/6),,附件所占比例为33.33%(2/6),腹腔所占比例50%(3/6)。结论女性间质肿瘤通常因为脱落或者转移到盆腔内部,进而紧贴在附件位置和子宫上,其与妇科肿瘤有着密切关系,常规的三项检查已经很难鉴别,所以需要采用多次CT和B超联合检查,以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以及误诊现象,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 标签: 女性间质瘤 误诊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GIST)是消化系统一类特殊的间叶性肿瘤,主要发生部位为胃肠,极少数发生在胃肠以外。肿瘤主要细胞有两类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束状排列。病理诊断危险性高的病例,肿瘤常出现出血坏死,部分病例可出现囊性变。免疫组化检查在该病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KIT(CD117),及DOG-1.病理医生在诊断这类肿瘤时要求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性诊断,并合理进行肿瘤危险度评判,以引导临床更好地治疗。

  • 标签: 小肠 GIST 病理诊断,免疫组化 CD117,DOG-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彩超对胃间质进行诊断来探查其表现特点,进而对彩超对胃间质进行诊断的价值来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对过往的21例胃间质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这21例患者都是经过手术而证实其胃间质,并且在术前术后都进行了超声检查。结果胃间质其病灶大多呈现出圆形好的低回声特点,在这21例胃间质患者中,有三例良性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边界清晰,并且形态十分规则,回声均匀,其突出方向为向腔内突出。具有光滑的粘膜面。其余18例均为恶性胃间质。其中15例直径大于5厘米、16例具有不规则的形态、17例内部存在出血坏死、并且围墙向外突出。如果粘膜层没有规整,可能会出现溃疡,在肿块内往往存在着的丰富的供血,所以可以对其血流频谱进行测定。结果针对胃间质采用彩超来进行检查,可以清晰判断出其成长和结构方面的特征,并且也可以确定周边组织的关系,胃周淋巴结在情况判定上也存在很高的价值。但是其表现形式仍然缺少必要的特异性,所以如果想要进行确诊,仍然需要从病理方面进行检查。

  • 标签: 胃间质瘤 超声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15年12月间32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30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性26例,CD34阳性17例。结论间质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问叶瘤
  • 简介:胃肠道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组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相关研究表明,胃间质占GIST的52%~58%,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胃间质以手术为主。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达芬奇机器人 腹腔镜外科手术 胃镜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CT影像学检出恶性胃肠道间质的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抽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调取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T扫描影像特征及检出结果准确性等指标。结果CT扫描检出阳性51例,肿瘤生长位置22例胃、5例十二指肠、9例空肠、6例回肠、4例结肠、6例直肠,所有肿瘤均为恶性。扫描肿瘤,质地均匀33例,不均匀19例,肿瘤中心有低密度区域,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不均匀,中心坏死区增强扫描不强化。结论CT扫描胃肠道间质通过影像特点,判断肿瘤良恶性,有利于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标签: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CT影像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间质螺旋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3—2014、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26例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果间质发生于胃部12例,空肠4例、回肠5例、腹腔网膜3例,食道、十二指肠各1例;肿瘤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4例,跨壁生长4例,网膜3例;危险程度高17例,中等3例,危险程度低6例,增强扫描21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于动脉期,5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高于静脉期、延时期,3例肝脏转移,2例腹腔、盆腔积液,1例盆腔积液,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可显示间质的来源、大小、形态、密度、与周围关系、有无远处转移,从而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 2014年 3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收治的 40例胃肠间质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腹腔镜微创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长等指标上,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胃肠间质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适宜广泛推广。

  • 标签: [ ] 腹腔镜微创治疗 胃肠间质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作用于胃肠间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有20例患者超声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后期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30例胃肠道外间质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观察胃肠道间质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确定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及良恶性。结果胃肠道间质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发现腹部包块,有间叶肿瘤特征,潜在恶性组肿瘤直径小于3cm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无明显出血、坏死,恶性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结论免疫组化测定是胃肠道间质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l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胃肠道间质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应用于胃间质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胃间质患者中抽取8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比例是11。观察组借助腹腔镜进行胃间质切除术,对照组予以开腹式胃间质切除术。结果①观察组间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等指标,手术用时基本无异,P>0.05,而其余指标对比明显存在差异,P<0.05。②对比组间白介素-1β、白介素-8β、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含量,P<0.05。③对比组间出现肠梗阻、胃瘫、伤口不愈合、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情况,P<0.05。结论利用腹腔镜进行胃间质的切除手术,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且能减少炎症出现,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胃间质瘤 疗效
  • 简介:Ⅰ型神经纤维病(neurofibromatosistypeⅠ,NF—Ⅰ).也叫雷克林霍曾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发病率约为1/3000-1/4000.以异常皮肤色素沉着(咖啡牛奶斑)、多发皮肤结节及受累组织器官损害(神经、骨骼、内脏)为特征性表现,约10%-25%患者可有消化系统受累表现如出血、穿孔或肠梗阻等.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胃肠间质瘤 文献复习 多发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