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1月-2011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22例胃肠间质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效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结论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胃肠间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持续发展,迅速缓解患者临床出血的状况。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77-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胃肠间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在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间质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1月-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胃肠间质患者2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临床经过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后全部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19-01
  • 简介: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居多;增强CT诊断率为70.6%(12/1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4/4),普通内镜及超声的诊断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CD34阳性率为94.1%、76.5%。17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术后随访12~67个月,随访率82.4%(14/17),1例高危及1例中危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47个月死于复发转移,其余未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选取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十二指肠间质瘤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虽然胃肠道间质(GIST)是一种罕见的癌症,但他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肉瘤。Cajal间质细胞被认为GIST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主要的发病机制为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有关。目前GIST分之靶向治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GIST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以GIST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GIST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瑞格菲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2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对发生于2013年3月的4例G2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为成人,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6-44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梗阻,临床诊断,胃肠道肿块,性质待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及息肉样突向肠腔,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核杆状或呈梭形,排列呈束状,编织样或漩涡状,其中一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CD117阳性,CD34阳性,KI-67均有表达,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阳性,VIMENTIN阳性,Desmin阳性表达1例,SMA阳性表达1例,其阳性程度从+~~~++不等,结论胃肠道间质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几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这说明GIST的治疗和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PCNA.CD117.CD34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治疗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6-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29例十二指肠间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17例,女12例,均无特异性症状。位于球部8例,降部16例,水平部4例,升部1例。胃镜检查29例,活检病理中9例诊断为十二指肠间质。超声内镜7例,均提示十二指肠肌层肿块,间质可能。腹部增强CT29例,提示十二指肠肿瘤18例。3例行内镜下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10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术1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6例。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月~156月,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5%、86.2%、74.6%。5例死亡患者均为高度危险患者。结论十二指肠间质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对于有适应征患者应行格列卫治疗。

  • 标签: 十二指肠间质瘤 诊治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前进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分析间质的CT表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肠道间质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患者的CT诊断价值以及图像特点。方法自我院病例中取患者19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间质。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胃间质的CT表现。结果病灶呈现软组织肿块,且向胃腔内、外或者内外突出,病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形态大小不一。增强后显示病灶均匀或者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远处存在转移灶。良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边界清晰,CT下多均匀强化;恶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上,边界模糊,CT下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存在坏死或者转移灶。结论胃间质患者应用CT检查,能够呈现病灶的外部形态、内部变化以及周围关系,诊断价值值得认可。

  • 标签: 胃间质瘤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一例直肠间质患者始治疗至死亡的全程随访,回顾、分析早期手术方案、治疗决策与后续治疗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单行肿瘤局部切除无法避免肿瘤的复发,也只能有限的延长患者生存期。结论初治疗手术方方案的选择和早期化疗对患者生存期延长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直肠间质瘤 手术方案 化疗 生存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在胃间质(gastricstromaltumor,GST)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0月96例确诊G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腹腔镜组40例、内镜组30例和双镜组26例。比对3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恢复指标,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率、2年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和双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双镜组(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年内复发率、转移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内镜及双镜手术治疗各有优劣,医师在选择最佳术式时应当充分考虑GST患者综合情况,以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内镜手术 胃间质瘤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