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导致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以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病人常常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造成手术治疗的失败,对放、化疗耐受力下降,严重影响疗效.我院1996年~1997年采用全肠外营养(TPN)辅以消化系统肿瘤大手术、化疗及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支持疗法38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29岁~76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细胞组织学确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部份原发性肝癌以AFP或B超CT确诊),预计生存期2月以上,应用TPN7天以上,列为统计病例.用TPN前检测以血浆总蛋白<60g/L,血浆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100g/L,体重降低

  • 标签: 全肠外营养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TPN 手术 治疗
  • 简介:随着对盆腔解剖和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术式。高质量的手术需要同时在肿瘤学和功能学方面使患者受益,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兼顾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原则、安全的远切缘和环周切缘是保证肿瘤学效果的关键,能够有效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而保留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及术中对盆腔植物神经的保护则是改善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 肛门功能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生殖细胞瘤对化疗敏感,其主要治疗方法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的治疗是否与外周的生殖细胞瘤相似?放疗、化疗、手术如何适当地结合,以达到疗效最好和副作用最小,是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和脑外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综述国外有关的研究结果,包括单用放疗、放疗结合化疗、先化疗再放疗、减少放疗剂量和范围等,以供我们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 化疗 放疗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防肝细胞性肝癌(HCC)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EN等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1年1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后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0例患者。HCC切除术后使用抗肿瘤抗生素或者铂类联合其他化疗药的TACE治疗,能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0.52(0.35~0.77)和0.76(0.61~0.93);同时提高术后1年生存率,RR及95%CI分别为0.36(0.13~0.97)和0.44(0.27~0.71)。发热、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是术后TACE最多见的不良反应。结论HCC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肿瘤直径大于5cm、多发结节、肿瘤侵犯门脉或肝静脉)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同时提高短期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尚需更多设计严格、随访时间足够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肝细胞性肝癌 碘油 栓塞化疗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应用RevTet-Off系统,于体外观察四环素调节下凋亡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作用。方法将RevTet-Off基因调控系统的调节质粒pRevTet-Off和含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evTRE-VP3分别转染PT67细胞,包装出RevTet-Off和RevTRE-VP3重组逆转录病毒,依次将此两种病毒感染HepG2细胞,建立整合了RevTet-Off和RevTRE-VP3重组逆转录病毒的阳性细胞株HepG2/Off-VP3。通过四环素调节凋亡素基因在HepG2/Off-VP3中的表达,AnnexinV-FITC/PI双染色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RT-PCR证实凋亡素基因在HepG2/Off-VP3-8细胞得到了表达;HepG2细胞在无四环素环境下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1μg/mL四环素环境下的凋亡率。结论凋亡素基因经RevTet-Off系统导入HepG2细胞后,可在四环素调控下表达产生凋亡素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凋亡素 四环素调控 逆转录病毒载体 细胞凋亡 肝癌细胞
  • 简介:临床上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开展,将腹腔镜手术系统应用于临床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腹腔镜 胃肠肿瘤 临床教学
  • 简介: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vector,LV)是作为目前研究最多的外源性转基因载体之一,在基因转染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对细胞是否处于有丝分裂期没有特别的要求,基因转染效率高,可容纳较大基因片段等。本文就慢病毒载体系统的概述、肿瘤的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肿瘤基因治疗 转基因动物模型
  • 简介:背景和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部位特殊,现有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常规治疗方案不适用于PCNSL。PCNSL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后因素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含大剂量MTX的全身化疗结合放疗使PCNSL中位生存期有较明显提高。本研究目的是了解PCNS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评价VM26/Ara—C/HD—MTX方案加放疗治疗PCNSL的疗效与毒性,寻求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我院13例PCNS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VM26/Ara—C/HD—MTX加鞘注方案治疗5例PCNSL。结果:13例PCNSL,男性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47岁。病理类型83%为弥漫性B细胞性。1例单纯手术切除,12例综合治疗。中位随访15个月,死亡5例,尚未达到中位生存期。5例以VM26+HD—Ara—C+HD—MTX加鞘内注射MTX+Ara—C+DXM化疗,随后加全脑放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CR)率80%。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占30%,感染占3%,未发现明显的神经毒性。结论:手术在PCNSL中起诊断作用,术后加化/放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VM26+HD—Ara—C+HD—MTX方案近期疗效高,毒性可以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治疗 PCNSL 化学治疗 放射疗法 神经系统毒性
  • 简介: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2004年收治的15例PCNSL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术后均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结果:15例PCNSL,男性10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43岁。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偏瘫和癫痫,肿瘤多位于幕上半球的额顶颞叶。11例行放疗及化疗,4例仅行化疗。中位随访14个月,8例死亡,6例死于复发。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征象。手术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应及早综合治疗,但治后每带及病死率高.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及右股动脉穿刺植入导管化疗药盒系统于右侧前胸壁及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约3cm,留置管到达相应靶血管,术中给予化疗栓塞,术后行经药盒规则灌注化疗及定期护理。结果10例病人成功植入10个导管药盒系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均保持药盒通畅及无留置管移位。本组病人生存期最短10个月,最长约37个月。结论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为行长期规律性晚期恶性肿瘤区域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提供了一条安全、微创、简便有效的途径。在床边或门诊即可实现区域化疗,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费用的效果,易为病人接受,不失为治疗恶性肿瘤良好手段。

  • 标签: 导管药盒系统 植入术 恶性肿瘤 介入
  • 简介: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的病肝标本进行肝纤维化定量评估,与临床MELD评分及Ishak病理学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做比较,探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法定量检测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运用MELD评分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可行性并制定一个参考标准.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法,对华西医院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因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手术的58例患者的病肝标本定量评估其纤维化程度,同时运用改良的Ishak肝纤维化分级法进行病理学诊断;收集入院当天的临床资料,计算MELD评分,利用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图像法、Ishak分级、MELD评分三者间的相关性,利用直线回归分析MELD评分与肝纤维化程度二者之间有无线性依存关系,据其结果拟定参考标准.结果图像分析法测定58例患者病肝标本的肝纤维化百分比在23.2%~88.4%之间,平均56.7%;入院当天的MELD评分在11~38分之间,平均(22.85±9.32)分;Ishak分级0~6级者分别有0、2、7、12、18、12、7例,随着Ishak级数加大,肝纤维化百分比渐次增大,MELD评分逐步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直线回归分析MELD评分与肝纤维化程度二者之间也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因此能够运用MELD评分系统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据此拟定了一个参考范围.结论图像分析法能较准确地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MELD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运用MELD评分系统可直接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终末期肝病模型 肝移植 定量 肝纤维化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腰椎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和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40例采用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4例,年龄39~77岁,平均58.3岁;后路单纯开窗减压+Coflex固定15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Coflex固定25例.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指数变化.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ODI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3.88±16.34和5.94±1.39降至末次随访的14.63±6.84和1.13±0.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间隙活动度8.32±3.56,术后3.64±2.7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明显提升(P〈0.05),随访末期椎间隙高度指数逐渐下降,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例行单节段减压、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患者术后6个月内原有症状加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率7%;1例患者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棘突间Coflex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近期疗效显著,但术后有再突出风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需慎重,术后指导不可忽视.

  • 标签: 腰椎 退变性疾病 COFLEX 棘突间固定 再突出
  • 简介: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该系统测定128例肺癌患者,26例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ree—PSA,PSA,β-HCG及HGH)的水平。结果:肺癌组的芯片阳性率为82%(105/128),显著高于肺良性病组(15.38%,4/26)(P〈0.01);肺癌不同分期组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Ⅳ期肺癌组阳性率最高为79.28%(P〈0.01),不同分期之间CA199、CEA以及CA242血清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EA阳性率以腺癌组最高,但与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SE阳性率以小细胞肺癌组最高(P〈0.01);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多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肺癌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及分期、病理类型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肺癌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6例,T1227例,L133例,L2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1/4阻塞)13例,II°(1/4~1/2阻塞)45例,III°(1/2~3/4阻塞)10例,IV°(〉3/4阻塞)4例.采用经骨折椎钉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远远高于其它系统恶性肿瘤,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细胞移位是相当多病理生理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越来越多地研究认为肿瘤细胞通过化学趋化因子及其相应受体介导的化学趋化机制调节其生长和转移,趋化因子在恶性肿瘤中具有多方面作用,归纳为:①诱导白细胞向肿瘤组织浸润,调节免疫功能,尤其是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②引导肿瘤细胞迁移到特定部位;③调节血管生成;④直接活化肿瘤细胞,调控其恶性肿瘤相关的功能表现。近年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构成的生物轴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的生长、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CXCL12/CXCR4生物轴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密切,CXCL12的刺激促进CXCR4的表达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转移;CXCR4持续高表达预示肿瘤的复发及预后不良;在CXCL12作用下,肿瘤细胞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亦显著增强,这些效应被CXCR4的抗体所拮抗。未来研究寄希望通过拮抗影响肿瘤转移的CXCL12与CXCR4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来阻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将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途径。

  • 标签: CXCL12 CXCR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假瘤是介于多发性硬化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之间的一类特殊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病例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表现,易误诊为脑肿瘤。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进行报告,并就本病临床、影像学方面的表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 标签: 中枢神经肿瘤 炎性假瘤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比较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ODI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VAS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ODI与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mm,多节段组(11.1±2.0)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mm,多节段组(10.3±2.2)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Dynesy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背景对于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手术前给予醋酸乌利司他(ulipristalacetate)与醋酸亮丙瑞林等相比,其治疗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尚不清楚。方法研究者采用双盲非劣效性试验,将307例有瘟状的子宫肌瘤和子宫出血过多的患者随机分配入接受为期3个月每日口服醋酸乌利司他(剂量为5mg或10mg)的治疗组或者每月1次肌肉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剂量为3.75mg)的治疗组。主要研究目标为评估在第13周时子宫出血已控制的患者比例。

  • 标签: 醋酸亮丙瑞林 子宫肌瘤 出血过多 治疗疗效 非劣效性 肌肉注射
  • 简介:第七届亚太地区神经系统疾病多学科会议(Brain2010)将于2010年1月8日-9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及两岸三地神经科学术大会联合主办,届时将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日本、美国、欧洲等地的专家与会并作学术报告。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亚太地区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抗癌协会 学术报告 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