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X线表现及腰椎关节突关节含水量的MRI特征,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月诊断的5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椎正侧位片及MRI资料,全部病例均为单节段滑脱(L4椎体前移),X线片上无椎体变形、旋转及侧方移位,除外非退变性患者。腰4前移的百分比用侧位X线片上腰4椎体后缘相对于腰5椎体后缘前移的距离与腰5上终板宽度的比值乘以百分之百表示。通过轴位MRIT2像分析腰4-5关节突关节的含水量。腰4-5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值通过轴位MRIT2像上双侧关节突关节高信号区(即关节面及关节腔内的关节液)宽度的总和与双侧关节突宽度总和的比值来表示。结果在53名患者中,43名患者的MRIT2像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而MRIT2像未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的10名患者的侧位X线片均出现轻度椎体前移(<Ⅰ度)。MRIT2像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的43名患者的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平均值和腰4椎体前移百分比分别为0.14和18.1%。统计学结果为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T2像腰椎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值与X线上的椎体前移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MRIT2像腰椎关节突含水量增多应高度怀疑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存在。

  • 标签: 腰椎 退变 关节突含水量 腰椎不稳 MRI X线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生理性退化病变,其发病几率在近些年来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在该病症发生早期如果能够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并辅之以良好的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其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能够准确揭示病变部位组织形态、结构、周围神经根及椎管的病变等信息,引起了临床的高度关注。关于其研究进展同样成为了临床新兴研究课题。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分级和术前钩椎关节退分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727(P<0.01)。结论术前钩椎关节退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

  • 标签: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钩椎关节退变 椎间隙退变 异位骨化
  • 简介: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程度。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8个组,共有16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20例(从各年龄段中随机抽取),共320例。评价指标包括:(1)腰背肌厚度;(2)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3)多裂肌形态、信号及肌间隙的改变。对腰背肌厚度值和皮下脂肪与腰背肌MR信号比值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Excel2003T-TEST返回Student’s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多裂肌形态、信号、肌间隙改变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取单侧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1~10岁年龄段外,其余每个年龄段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腰背肌厚度自1—30岁逐渐长大饱满,在30—70岁处于成熟的稳定状态,到70岁以后开始退、萎缩、变细。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男性组平均值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比值自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增大,男性组在20~6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而女性组在20—4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40岁以后急速下降。在形态结构方面,年轻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平整、均匀低信号、肌内间隙不显示或呈单个线状或点状显示;老年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萎缩、轮廓凹陷、信号不均匀性增高、肌内间隙呈多发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显示。各种观察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背肌生理性退,女性早于男性,肌内脂肪变性早于肌形态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生理过程 腰肌
  • 简介:腰椎间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三部分组成.由于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退变行性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出现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脊柱融合术的107例患者,术后,对所选患者进行6个月到24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临近阶段退的情况。结果患者进行脊柱融合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以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等神经症状。结论对患者进行局部脊柱融合术,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会出现临近节段的加速退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 加速退变 分析
  • 简介:椎间盘退所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骨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展,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用细胞移植的生物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人们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可以用于临床,以修复重建退的椎间盘,给椎间盘退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笔者就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细胞移植 移植修复 脊柱退变性疾病 椎间盘源性腰痛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在临床上能够对于腰椎疾病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目前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在腰椎间盘疾病方面以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但在实际的使用了腰椎融合术完成后,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这其中邻近节段的退就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文章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的临床研究现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椎间盘退是导致慢性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椎间盘退一般表现为迁延不愈,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椎间盘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机械创伤、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代谢障碍等与椎间盘退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目的,不能从根本上逆转椎间盘退的进程,远期疗效并不理想。生物学疗法理论上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延缓椎间盘退的进程,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残存细胞增殖分裂、干细胞移植、细胞支架及新型生物材料的研发都为椎间盘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就椎间盘退的干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基因疗法以及组织工程和细胞支架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生物疗法 炎症 细胞骨架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腰椎病患86例,常规卧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拍片,并进行腰椎间盘磁共振检查,测量腰骶角度,并通过磁共振对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影像学、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与病患组腰骶角度与腰椎间盘退症状及体征存在正相关联系。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椎间盘退变性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腰骶角 腰椎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目的明确RANKL对软骨的直接作用,为颞下颌关节软骨退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体外ATDC5细胞实验,明确RANKL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体外培养牛软骨片,明确RANKL对软骨组织的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细胞中ADAMTS5、MMP13、RANK的表达,RT-qPCR检测细胞中Col2a1、Col10a、RANK、RANKL、MMP13、ADAMTS5的表达,Alcian蓝和SafraninO染色及Mankin评分分析软骨组织的破坏程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软骨分化过程中,RANKL和RANK的表达随时间增多(P〈0.05)。外源性RANKL刺激可使软骨细胞的RANK上调。相对于对照组,RANKL刺激后的ATDC5细胞中与软骨退变相关的蛋白MMP13和ADAMTS5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软骨标志因子II型胶原和X型胶原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体外培养牛软骨片发现,外源性RANKL刺激可导致软骨基质降解,结构紊乱,蛋白多糖丢失(P〈0.05)。结论软骨细胞可分泌RANKL和RANK。RANKL可诱导ADAMTS5表达增高,直接诱导软骨细胞退。因此,可以RANKL为干预靶点,作为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节软骨退的新途径。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髁突吸收 软骨退变 RANKL
  • 简介: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临床上引起颈腰痛、颈椎及腰椎神经根病变及颈椎脊髓病变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疗支出巨大,同时也不能从根本延缓椎间盘退的发生。如何早期抑制椎间盘退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脊索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类髓核组成细胞,其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成人髓核组织中脊索细胞的减少和消失可能与椎间盘退的发生有关。本文将就当前脊索细胞的特征以及其在椎间盘退方面的相关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椎间盘 脊索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腰椎融合术治疗的26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中共计15例患者观察到了邻近节段退。全部15例退患者均采取返修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减少神经压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研究中疗效评价为优的患者8例,良5例,可2例。X线片显示结果全部患者的X线均显示其内固定位置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再次行手术治疗4个月后回到医院复查并取出固定材料,随访时间为2年,平均半年电话随访一次。全部患者术后检查椎间均未发现滑移或成角,腰椎序列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是术后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退可由多重因素引起,主要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必要时再次采取手术治疗依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临床观察
  • 简介: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无论是手术方案还是非手术方案,均不能减缓或逆转椎间盘退的进程,远期疗效不满意。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运用细胞疗法修复退的椎间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目的:综述细胞疗法,特别是干细胞疗法修复退椎间盘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方法:通过计算机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近5年的相关文献,检索的时间设置为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检索的英文主题词为"stemcell;intervertebraldiskdegeneration。"筛选出内容与细胞疗法修复退椎间盘相关的文献,着重选取最新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结果与结论:初检获得文献205篇,最终甄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50篇文献进行综述。干细胞与载体的结合物被注射进退的椎间盘,从而发挥修复退椎间盘的作用。这种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认可,被认为未来最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是,相关的临床研究却少之又少,其临床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评估。

  • 标签: 椎间盘 组织疗法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细胞疗法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临近节段退患者的病历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因素。结论腰椎融合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腰椎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同时在实际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腰椎融合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术后邻近节段退的情况,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临近节段退的影响因素。

  • 标签: 临近节段退变 腰椎融合术 临床研究 现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