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出现的邻近的加速退变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脊柱融合术的107例患者,术后,对所选患者进行6个月到24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临近阶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患者进行脊柱融合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以及邻近的加速退变等神经症状。结论对患者进行局部脊柱融合术,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会出现临近的加速退变。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 加速退变 分析
  •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在临床上能够对于腰椎疾病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目前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在腰椎间盘疾病方面以及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但在实际的使用了腰椎融合术完成后,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这其中邻近的退变就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文章讨论了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ASDi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5例、女163例;年龄(61.8±8.4)岁(范围39~77岁)。根据术后24个月随访时是否出现ASDis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记录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等]及手术因素(术式、固定、融合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等],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融合术后24个月时共发生ASDis 24例,发生率为9.3%(24/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悬浮固定、全椎板切除、多节融合(≥3个)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伴侣情况、工种、肥胖(BMI≥24 kg/m2)、吸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L、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不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63,95%CI为(1.56,20.29),P=0.008]、术前椎旁肌脂肪化GCS≥3级[OR=4.82,95%CI为(1.36,17.13),P=0.015]、合并骨质疏松症[OR=14.04,95%CI为(2.53,77.79),P=0.002]、PLIF手术[OR=9.69,95%CI为(1.91,49.03),P=0.001]、多节固定[OR=9.36,95%CI为(1.77,49.41),P=0.008]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全椎板切除[OR=0.09,95%CI为(0.02,0.37),P=0.001]、悬浮固定[OR=0.16,95%CI为(0.02,0.94),P=0.042]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选择PLIF和多节固定,可选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外侧融合术、非全椎板切除的减压术式及悬浮固定以降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腰椎融合术后临近退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临近退变患者的病历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腰椎融合术后临近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因素。结论腰椎融合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腰椎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同时在实际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腰椎融合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术后邻近退变的情况,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临近退变的影响因素。

  • 标签: 临近节段退变 腰椎融合术 临床研究 现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87-02
  • 简介:摘要邻近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收集医院的临床资料,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退变的基本情况,包括邻近退变的概念、预防、发生率、影响因素等。结果邻近退变的概念包括影像学邻近退变和临床症状邻近退变,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邻近退变发生率最低为百分之八,最高可达百分之百,临床症状邻近退变发生率为百分之十二左右。邻近退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基本情况等个体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融合段长短、椎间隙过度撑开、融合术式、矢状面平衡、内固定使用等手术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邻近退变的预防上应积极从术中减少融合、应用非融合技术、维持矢状面平衡等方面入手。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很容易发生邻近退变,通过应用非融合技术能显著减少邻近退变的发生。

  • 标签: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融合手术作为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对脊柱疾病理解的加深及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腰椎融合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了确切证实。然而,融合手术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环境,限制了相应脊柱的活动范围,导致邻近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大幅增加。当邻近出现新发的影像学退行性改变或原有的退变加重,即为邻近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如果存在与影像学退变表现相一致的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则为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正在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由于其较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更贴近临床实践,更注重临床决策的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腰椎ASDis的风险因素及其治疗进展在RWS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检索文献显示导致ASDeg和ASDis发生和进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一般而言,患者年龄、体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内科相关疾病等因素影响了ASDeg的进展。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段数目、手术方式、邻近的干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是否得到纠正等。为预防ASDis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和控制内科疾病来减缓ASDeg的进程。医生也可以通过充分手术规划和仔细术中操作以避免医源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ASDis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干预。目前的翻修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内镜下单纯减压和后路减压延长内固定等。短期的RWS显示经皮内镜治疗ASDis疗效可能等同于再次融合内固定术。仍需大样本、长期的随访结果来指导邻近疾病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目的在于对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邻近运动力学变化进行前瞻性研究。目前邻椎病越来越被临床医师重视。现在的争论在于邻椎病是融合手术以后发生的加速退变,还是邻椎病就是易感人群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因此,目前对颈椎手术后保留颈部运动的动机就在于保护患者免受邻椎病的困扰。

  • 标签: 颈椎前路融合术 节段运动 动力学变化 邻近节段 临床医师 加速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节腰椎退变患者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退变与腰椎退变自然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科37例行腰椎后路固定椎间融合术和48例行保守治疗的多节腰椎退变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研究,定期行MRI检查,并以ODI及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椎间盘退变有无差别,评估临床疗效与ASD相关性探讨ASD与自然病程的关系。结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手术组ASD致椎间盘退变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且与手术存在相关性。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腰椎融合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等变化不可避免导致了ASD的进展,且这种变化较自然病程更为明显,对于存在多节腰椎退变患者,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骨质疏松等,同时慎重考虑融合方式及内固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0~2012年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37例患者及48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多节段腰椎退变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固定融合术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对腰椎前凸(relative lumbar lordosis,RLL)与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umbar distribution index,LDI)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2年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8例,女105例;年龄(58.7±9.4)岁(范围40~78岁)。行单固定74例,双71例,三18例。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出现ASDis,将患者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RLL为术后测量的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 LL)与理想LL之差,依据差值划分为平衡、前凸不足、严重前凸不足和前凸过大。LDI为术后下腰椎前凸角与LL的比值,依据百分比划分为平衡、前凸分布不均、重度前凸分布不均和下腰椎前凸过大。采用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RLL、LDI与ASDis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后(46±14)个月(范围25~134个月)的随访期间,有24例(14.7%)诊断为ASDis。ASDis组患者的年龄(t=3.13,P=0.002)和融合段数量(χ2=10.27,P=0.006)明显高于无ASDi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漂浮固定、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is组重度前凸不足和前凸不足患者的比例高于无ASD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P<0.001);随着前凸不足严重程度的上升,ASDis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两组依据LDI划分四种状态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OR=1.07,95%CI为(1.01,1.13),P=0.018;RLL也是预测ASD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凸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OR=4.34,95%CI为(1.03,18.41),P=0.046,而重度前凸不足与平衡状态相比,OR=11.64,95%CI为(1.30,104.49),P=0.028。结论RLL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理想LL重建的腰椎前凸能够降低ASDis的发生率。未发现LDI与ASDis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腰椎 脊柱前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L2,3 1例、L3,4 16例、L4,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7.4)个月(范围12~36个月)。OLIF-LP组手术时间为(97.6±18.0)min、术中出血量为(138.5±62.7)ml,较PLIF组[手术时间(154.6±42.4)min、术中出血量(288.6±55.3)ml]明显减少(P<0.05);OLIF-LP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4±1.3)d,PLIF组为(5.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和(1.4±0.8)分,PLIF组为(2.5±1.3)分和(2.0±1.0)分;OLIF-LP组术后1个月ODI为29.4%±4.7%,PLIF组为33.9%±7.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DH、IFH、LL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OLIF-LP组DH、IFH均优于PLIF组(P<0.05),而两组LL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PLIF组术中2例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下肢疼痛加重,经脱水、抗炎、止痛等处理后改善;2例切口渗出,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cage下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联合LP固定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ASDis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但OLIF联合LP固定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再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后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是腰椎融合术后中远期的并发症。虽然自然退变因素与患者自身因素在ASDis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医源性相关因素,尤其是手术相关因素也是影响ASDis发生的重要原因。手术所致的腰背肌及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术中腰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序列的恢复不足,以及内植物对腰椎结构的损伤激惹等问题会加速ASDis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手术中应特别注意腰椎后方结构的保护、腰椎椎间隙高度与脊柱序列的合理重建及避免内植物对邻近的激惹。虽然近年来有关ASDis的临床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临床病例数量不足、随访时间不够、研究设计缺陷等导致的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提出的科学假设与临床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临床实践价值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针对某个特定因素对ASDis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获得证据级别较高的结论;另一方面则是进行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过程,获得对临床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60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L4/5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开展随访活动,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行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I行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对比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J0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组的J0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可有效减轻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的加速退变情况。

  • 标签: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棘突韧带复合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前路椎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和单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G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邻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55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双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将另外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及融合高度、术后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均成功融合.观察组患者融合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ACDF和ACCF治疗邻近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均较为显著,但ACDF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关键词邻近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2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对邻近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内固定与PS内固定进行单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技术,单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均位于原融合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退行性变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与双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双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与双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多少无关.结论双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邻近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再手术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TLIF手术4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4例、女256例;年龄(54.6±12.6)岁(范围20~85岁)。按照是否发生ASDis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ASDis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57.9±12.2)岁。无ASDis组434例,男188例、女246例;年龄为(54.4±12.5)岁。统计ASDis的再手术率,并比较两组间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症、手术相关参数、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TLIF手术后发生ASDis并接受再次手术者26例,再手术率为5.7%(26/460),其中术前邻近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Ⅲ级患者的ASDis再手术率为53.1%(17/32)。ASDis的发病时间为(76.3±25.0)个月(范围30~111个月)。两组患者的BMI(t=3.86,P<0.001)、高血压病史(χ2=5.30,P=0.021)、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χ2=85.90,P<0.001)、术前邻近椎管狭窄(χ2=25.35,P<0.001)、术前邻近椎间隙高度下降(t=4.33,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MI>24.9 kg/m2和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TLIF手术后ASDis再手术率为5.7%。BMI>24.9 kg/m2及术前存在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退变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接受的25例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退变行再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后路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丁内固定术等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VAS评分和退变节腰椎间盘内压情况。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退变节腰椎间盘内压均显著由于术前(P<0.05)。结论对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退变患者实施再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VAS评分和腰椎间盘内压,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腰椎融合术 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 临床特点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后融合邻近的背侧肌肉、腰大肌、脂肪变性率的变化,及其与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行单腰椎MIS-TLIF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44.7±4.6)岁(41~50岁)。分别比较患者融合邻近术前、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及脂肪变性率,分析融合邻近术后12个月HRQ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脂肪变性率的相关性。结果融合邻近术后6、12个月的腰椎背侧肌肉相对体积、腰大肌相对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小,脂肪变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但融合术后12个月的脂肪变性率(20.6%±6.1%)较术后6个月(29.7%±8.2%)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与融合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819,P<0.001)、脂肪变性率(r=0.86,P<0.001)呈极强负相关和极强正相关,与腰大肌相对体积(r=-0.435,P=0.016)呈中等负相关;ODI指数与融合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512,P=0.004)、腰大肌相对体积(r=-0.402,P=0.020)呈中等程度负相关,与融合脂肪变性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565,P=0.001)。ODI指数与邻近背侧肌肉相对体积(r=-0.478,P=0.012)呈中等程度负相关。结论MIS-TLIF术后椎旁肌肉体积出现了萎缩,同时背侧肌肉出现脂肪变性,融合背侧肌肉脂肪变性至随访12个月出现好转,邻近脂肪变性则在随访期内未见明显改善。与术后HRQL评分关系最密切的是融合层面背侧肌肉相对体积和脂肪变性率。

  • 标签: 腰椎 肌肉 生活质量 经椎间孔入路 融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