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放置方向对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后拱高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行ICL植入的近视患者47例(94),根据ICL的放置方向分为水平放置组24例(48)和垂直放置组23例(46),术后随诊时间大于1年。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程序检查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拱高,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拱高的变化趋势以及2组之间拱高变化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拱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术后1周至1年拱高都在不断下降(均P<0.001),术后1周至1个月时,垂直放置组拱高下降幅度更为明显(t=-2.692,P=0.008),术后1个月至3个月、术后3个月至6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至1年时的拱高下降幅度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L植入后1年内,拱高都在持续下降,这与ICL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无关,但是ICL垂直放置时,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幅度更大。

  • 标签: 拱高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矫正超高近视患者临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筛选70例超高近视并接受有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矫正手术患者为入组样本,时间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5月期间内进行,结合奇偶数字分组方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对照组)以及个性化护理干预(研究组),最后对护理数据归纳、总结。结果:研究组焦虑评分(31.51±1.54)、抑郁评分(31.36±1.28)显低(37.56±1.37)(38.68±1.70)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85%)低于(17.14%)对照组呈现优势性P<0.05,护理满意度(97.14%)与对照组(80.00%)两者间差异明显,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矫正超高近视患者术后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取得患者满意、认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近视 应用价值
  • 简介:Toric晶状后房人工晶状(TICL)是一种以亲水性胶原共聚物为材料的人工晶状,可用来矫正近视<-20.00DS、远视<+10.00DS合并散光1.00~6.00DC的屈光不正.现今临床上TICL植入不仅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合并高度散光,而且开始应用于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等引起的继发性高度角膜散光的矫正.本文就TICL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设计选择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TICL植入在特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 标签: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应用 有晶状体眼 矫正屈光不正 高度散光 角膜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央孔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矫正中低度近视的短期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7—12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植入V4c ICL晶状的低度近视患者490例(707),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裸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计算手术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以及稳定性。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者裸视力(-0.076±0.079)LogMAR,手术有效性指数为1.26±0.21,最佳矫正视力(-0.079±0.080)LogMAR,安全指数为1.13±0.18。术后屈光度在±0.5 D以内的占比94.9%,可预测性为99.1%;等效球镜度在术后1个月为(-0.063±0.135)D,术后6个月为(-0.071±0.126)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 078±258)个/mm2,术后6个月为(2 953±206)个/mm2,损失率为(1.05±0.39)%。术后1个月拱高为(498±143)μm,术后6个月为(474±177)μm。ICL更换比例为1.4%。术后未出现严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ICL植入(中央孔型,V4c ICL)矫正中低度近视具备良好的效果,手术安全、可靠,且预测性高,患者视力稳定。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 中低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人工晶状(V4cICL)植入后拱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度及高度近视行V4cICL植入60例(118只)的临床资料。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11.26 ±3.87)D。观察术后拱高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比由Orbscan、IOLMaster、Pentacam及UBM所测得的角膜直径及前房深度的一致性。结果眼前段OCT测量术后1 d、1、3、6及12个月拱高依次为:(0.635±0.201)mm、(0.608±0.194)mm、(0.581±0.195)mm、(0.597±0.171)mm及(0.495±0.158) mm。术后拱高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6,P=0.004),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241,P=0.009),与前房深度、ICL直径、角膜直径及轴长度呈正相关(r=0.529、0.583、0.405及0.314,均P<0.05),与性别、术前的屈光状态、是否植入散光矫正ICL、角膜曲率及是否伴随睫状体囊肿均无相关(P>0.05)。Orbscan Ⅱ及Pentacam术前测量角膜直径的一致性好,Orbscan Ⅱ、Pentacam及UBM术前测量前房深度可互相参考。结论V4cICL植入矫正中度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拱高是术后安全的重要因素,术前精确的生物测量及术后定期的随访观察是关键。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近视 调节,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固定型晶状人工晶状植入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10例(14只)高度近视患者施行虹膜固定型晶状人工晶状植入,实施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结论虹膜固定型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在有晶状人工晶状植入中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矫正高度近视者183例(358)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51例(102)和医护一模式治疗组132例(256)。所有病例均行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传统模式治疗组每次平均费用较医护一模式多,差异统计学意义(t=106.554,P=0.000)。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差异统计学意义(Z=3.667,P=0.000)。结论改良式"医护一"治疗模式在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人工晶状植入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安全。

  • 标签: 医护一体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近视,高度
  • 简介:总结16例26高度近视患者行晶状人工晶状植入的配合与护理,包括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中配合,详细的术前、术后健康教育,认为细致周密的护理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有力保障。

  • 标签: 高度近视 人工晶体植入术 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分析和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有晶状后房屈光晶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1月至 2019年 12 月)接受有晶状后房屈光晶状植入的患者 ( 5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颜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 280 例)和观察组( 280 例), 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后者采用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均 较对照组低 ( p值< 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 ICL 手术中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

  • 标签: [ ] 围手术期护理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屈光晶状体植入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玻璃切除术后及晶状摘出术后囊膜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切除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植入作出评价。

  • 标签: 无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 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人工晶状(ICL)植入后不同光照强度下拱高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郑州爱尔眼科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ICL(V4c)植入61例(117),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根据光照强度分为暗环境组(2 lux)、常规环境组(60 lux)和明环境组(600 lux),以海德堡OCT的眼前节模块测量瞳孔直径及拱高,并根据常规环境组的拱高分为低拱高组(≤250 μm)、中低拱高组(251~500 μm)、中高拱高组(501~750 μm)和高拱高组(>750 μm)。分别比较常规环境组与暗环境组、明环境组瞳孔直径和拱高的差异。结果各拱高组的暗环境下瞳孔直径均大于常规环境下者,明环境下瞳孔直径均小于常规环境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各拱高组均未发生ICL接触晶状的情况。低拱高组,暗环境下拱高大于常规环境下者(t=2.795,P=0.019),明环境下拱高小于常规环境下者(t=2.516,P=0.031);中低拱高组、中高拱高组及高拱高组,暗环境下拱高与常规环境下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24,1.772,0.821;P=0.062,0.082,0.425),明环境下拱高均小于常规环境下者(t=7.456,10.644,7.894;均P<0.001)。结论ICL植入后拱高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但是其动态变化仍可保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 标签: 植入术,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 ICL 拱高 强度,光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晶状人工晶状(ICL)植入后需再次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等二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术后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爱尔眼科医院行ICL(V4c)植入后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的屈光不正患者73例(74),其中需调位47、更换26、取出1,术后定期复查,观察记录裸视力(UCVA)、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指标。以单纯ICL植入68作为对照组,ICL植入后行调位47为调位组,ICL植入后行更换26为更换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因拱高过高与拱高过低行二次手术处理患者的拱高变化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单纯球镜矫正和复曲面型ICL植入后的更换率。结果:ICL植入后进行ICL调位、更换或取出的原因拱高异常、复曲面型ICL旋转和ICL位置异常。因拱高异常行ICL调位或更换59,拱高过高者通过调位或更换小一号尺寸的ICL后均获得理想拱高,而拱高过低的病例相对复杂,且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差异统计学意义(t=4.72,P<0.001)。复曲面型ICL植入后发生轴向旋转且视觉质量欠佳14,其中12行调位后取得稳定、良好的效果,2调位后顽固性旋转,通过更换手术方式才解决。术后1个月,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球镜矫正ICL植入后更换率小于复曲面型ICL(分别为1.6%、3.5%),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5)。1ICL植入后出现ICL位置异常、瞳孔区拱高上下差异大,行ICL取出+晶状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人工晶状植入,术后效果理想。结论:拱高异常为ICL植入后调位、更换或取出的最主要原因,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后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且更具规律性;复曲面型ICL旋转经调位后多数病例可获得满意结果;ICL调位和更换相较于单纯植入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调位 更换 取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人工晶状(ICL)后房方位与拱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因第一只将ICL置于水平位拱高高于750 μm而另一只将同长度ICL置于垂直位的双眼中高度近视患者32例。术前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角膜水平直径(WTW)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前房深度(ACD)、睫状沟到沟(STS)水平直径、STS垂直直径以及晶状厚度(LT)。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采用UBM测量拱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ICL置于垂直位较对侧术后拱高小(280±205)μm,差异统计学意义(t=5.375,P<0.001),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为(0.42±0.21)mm。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双眼拱高差异与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具有相关性(调整R2=0.545,F=10.30,P<0.001),与WTW、ACD和LT无明显相关性。以垂直位ICL拱高下降至理想范围(250~750 μm)为标准,对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95%CI 0.764~0.98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3,灵敏度为83.33%,特异性为100%。以双眼拱高差异≥100、200、300 μm为标准,分别对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绘制ROC曲线:AUC≥100 μm为0.859,P≥100 μm=0.007,最佳临界值为0.30,灵敏度为76.92%,特异性为100%;AUC≥200 μm为0.778,P≥200 μm=0.008,最佳临界值为0.36,灵敏度为77.78%,特异性为71.43%;AUC≥300 μm为0.754,P≥300 μm=0.015,最佳临界值为0.36,灵敏度为85.71%,特异性为66.67%。结论:ICL置于水平位后拱高偏高者,如果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0.3 mm,ICL置于垂直位拱高有极高的可能性下降至理想范围。

  • 标签: 拱高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睫状沟到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焦点人工晶状(IOL)与区域折射IOL植入的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超声乳化56例(62只)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植入区域折射IOL 29例(32只);B组植入三焦点IOL 27例(30只)。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球差、彗差及视功能质量评分。结果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80 cm中距离裸视力(logMAR)B组依次为0.00(0.00,0.10)、0.00(-0.03,0.10)及0.00(-0.03,0.10),优于A组的0.20(0.00,0.25)、0.10(0.00,0.25)及0.10(0.00,0.24)(Z=-2.478、-2.332、-2.248,P=0.013、0.020、0.025),两组裸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及裸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暗室条件下A组球差大于B组(Z=-2.424、-2.620、-2.550,P=0.015、0.009、0.011),彗差A组大于B组(Z=-2.184、-2.376、-2.325,P=0.029、0.018、0.020)。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问卷调查评分视远、视近、使用电脑、夜间开车、日常生活活动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区域折射IOL相比三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具有更小的球差和彗差。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晶状体植入,眼内 质量,视觉 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央孔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pIOL)植入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中央孔型pIOL植入,且完成术后5年随访的患者资料共50例(95只),其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29.27±7.81)岁。随访裸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轴长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及并发症至术后5年,计算术后1个月和5年的安全性指数(术后矫正视力/术前矫正视力)和有效性指数(术后裸视力/术前矫正视力)。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度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5年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16±3.04)、(-0.19±0.55)、(-1.14±0.84)D。术后1个月及5年的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24±0.27和1.13±0.27,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4±0.25和0.87±0.26。术后1个月时,76只(80.00%)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期矫正度数±0.50 D及以内,92只(96.84%)在±1.00 D及以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07,P=0.175)。术后5年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3.87%(t=27.411,P<0.001),拱高平均下降106.32 μm(t=6.596,P<0.001)。结论植入中央孔型pIOL用于矫正中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中央孔的存在可维持眼压的长期稳定,对避免前囊膜下混浊一定作用。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高度近视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复杂性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外伤合并玻璃体积血80例(80只)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对照组行常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悬吊(未保留前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复杂性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积血 晶状体前囊 眼损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晶状体,人工
  • 简介:随着眼科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眼内植入前房后房人工晶体来达到矫正屈光的技术.已广泛用于白内障手术的屈光矫正,也用于近视、远视的屈光矫正。采用前房人工晶体植入来矫正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不仅手术操作简便,而且术后屈光状态具有可预测性、可逆性及可控制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

  • 标签: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护理配合 眼科 临床资料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