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LASIK手术前眼散光及手术切削散光的差异;应用傅立叶分析瞳孔区3mm、6mm直径光学区像差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及波前像差仪观察的像差改变与角膜地形图仪观测结果是否一致。方法选择LASIK手术后24例复诊病人48眼,术后19眼裸眼视力1.0,29眼裸眼视力1.2;所有眼均行角膜地形图检查,Fourier(傅立叶)分析直径为3mm,6mm光学区像差。结果手术切削散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光轴变化不明显。术后3mm、6mm区像差均增加。高阶像差、Astigmatism、Coma术后表现为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foil、sph.aberration手术前后无变化。2~6阶的Zernike系数的改变表现为2、3、4、6阶均表现为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手术角膜散光的切削影响不显著。而高阶像差改变不对术后视力产生影响。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结论不同。

  • 标签: LASIK 角膜切削散光值 高阶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一代屈光分析仪OPD-ScanⅢ、扫频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仪CASIA2与像差仪iTrace、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tHOA)、角膜球面像差(SA)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5—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23眼)。所有患者均采用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角膜参数,记录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及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的均方根(RMS)值。4种设备间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设备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4.79,P<0.001)。两两比较显示,CASIA2和Pentacam测得的角膜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OPD-ScanⅢ和iTrace(均P<0.001),OPD-ScanⅢ和iTrace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的角膜S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72,P<0.001),结果分别为(0.291±0.079) μm、(0.445±0.147) μm、(0.310±0.092) μm和(0.277±0.131)μm。两两比较显示,OPD-ScanⅢ和iTrace、CASIA2和iTrace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和角膜SA均呈正相关性(r=0.27~0.69,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iTrace与OPD-ScanⅢ测量角膜tHOA及角膜SA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11~0.09、-0.15~0.12,均显示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4.07%~5.69%的测量值在95%LoA外,其余设备测量结果间95%LoA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OPD-ScanⅢ与iTrace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和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结果无差异,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上,但除此之外的几种设备测量结果间差异性较大。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高阶像差 球面像差 OPD-ScanⅢ CASIA2
  • 简介: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滋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字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逸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滋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波前像差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i.Profiler和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健康人眼波前像差的一致性,分析角膜高阶像差与瞳孔直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健康青年受检者96例(96眼),采用i.Profiler和iTrace进行波前像差测量,参数包括2~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和3、5 mm瞳孔直径下全眼高阶像差,包括总高阶像差(tHOA)、球差(Z40)、彗差(Z3-1、Z31)和三叶草像差(Z3-3、Z33)。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Bland-Altman散点图、一致性界限(95%LoA)分析2种设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i.Profiler和iTrace测量角膜和全眼tHOA、Z40、Z3-1、Z31、Z3-3和Z33的95%LoA均小于0.1 μm,显示一致性较好。i.Profiler和iTrace在4 mm瞳孔直径下测得的角膜Z40分别为(0.049±0.016)μm和(0.048±0.016)μm;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Z40分别为(0.270±0.040)μm和(0.266±0.037)μm。2~6 mm瞳孔直径下,i.Profiler测量的角膜tHOA、Z40、Z3-1、Z31、Z3-3和Z33与瞳孔直径呈高度相关(r=0.960、0.916、0.978、0.970、0.982、0.984,均P<0.05);iTrace测量的角膜高阶像差与瞳孔直径也呈高度相关(r=0.960、0.916、0.983、0.970、0.984、0.969,均P<0.05)。3 mm和5 mm瞳孔直径下,i.Profiler测量的全眼Z40分别为(0.010±0.008)μm和(0.073±0.052)μm,角膜Z40分别为(0.016±0.007)μm和(0.116±0.031)μm,同一瞳孔直径下,全眼Z40小于角膜Z40。结论:i.Profiler和iTrace测量角膜和全眼高阶像差值具有良好一致性,二者的高阶像差测量值方面可以相互参考。

  • 标签: i.Profiler iTrace 一致性 角膜像差 全眼像差 瞳孔直径
  • 简介:Howland像差仪是一种由正负柱透镜中间夹着格栅组成的系统.它通过检出人眼透过像差仪所视的变形格栅图中的偏移变形量,来获得对应的人眼的波像差信息.建立了该系统的等效光学成像模型,从格栅所成阴影像的概念出发,得到其成像公式,给出人眼波像差计算方法.

  • 标签: 眼像差 像差仪 阴影像
  • 简介:摘要为了在大量相似图像中,选取与原始图像最接近的或者实际所需的图像,并量化其与原始图像的差异度,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差异度量化方法。基于希尔伯特(Hlbert)的代数不变性和图论理论,在几何矩和中心矩的基础上构造出15个独立且真实的仿射不变量。在本文中,利用MATLAB和C/C++两种机器语言对简单的速度模型进行差异度比较,对计算出的差异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该试验表明,文中所提出的仿射不变量能够很好地辨别出在人眼难以察觉的图像差异,并能具体量化该差异度。

  • 标签: C/C++ MATLAB 仿射不变量 速度图像
  • 简介:摘要为了在大量相似图像中,选取与原始图像最接近的或者实际所需的图像,并量化其与原始图像的差异度,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差异度量化方法。基于希尔伯特(Hlbert)的代数不变性和图论理论,在几何矩和中心矩的基础上构造出15个独立且真实的仿射不变量。在本文中,利用MATLAB和C/C++两种机器语言对简单的速度模型进行差异度比较,对计算出的差异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该试验表明,文中所提出的仿射不变量能够很好地辨别出在人眼难以察觉的图像差异,并能具体量化该差异度。

  • 标签: C/C++ MATLAB 仿射不变量 速度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穿孔伤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角膜穿孔伤58例(58只眼)为观察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视力、角膜曲率、散光、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余差等。结果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视力明显低于对照组(t=8.07,P<0.05),陡峭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明显高于对照组(t=2.660,P=0.013);观察组全角膜、前角膜及后角膜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余差均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视力的差值与彗差的差值呈强正相关(r=0.732,P<0.001),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及彗差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及彗差呈极强正相关(r=0.993,0.957;均P<0.001)。结论角膜穿孔伤术后散光明显增大,其中陡峭角膜曲率显著升高,同时角膜的高阶像差显著增高,彗差增加最为显著,与矫正视力呈强相关,高阶像差与彗差的改变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

  • 标签: 角膜穿孔 角膜波前像差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非球面性 高阶像差 Q值
  • 简介:镜头像差是图像画质无法逾越和回避的一种光学现象.19世纪末随着影像记录载体的日臻成熟,20世纪全新的数字化感应器的诞生和应用,对光线捕获能力的高品质摄影镜头就成为图像品质追求的标准.因此,对于镜头像差的研究及控制则成为光学镜头开发的重点.通过对球面像差、畸变像差、色像差、像场弯曲、像散和彗形像差等基本光学现象的形态、结构、原理以及它们对影像画质的影响进行解析,其意义在于正确认识镜头像差,在摄影实践中能够合理地运用和掌控像差给画面带来的特殊“视觉效果”,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极致镜头”、“完美影像”等违背科学的观点.因为,光学基本原理决定了光学像差是无法消除,同时像差对画质的影响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 标签: 镜头像差 记录载体 影像画质 无法逾越
  • 简介:摘要:应用Seidel像差框架,测量高阶像差(HOA)中的三个指标,在临床上,与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植入患者中像差的均方根值(RMS)相当;通过实际医疗器械产品,结合Bennet-Porteus方程求解,波长范围为350nm-700nm的总积分散射(TIS)文献比较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散射差异,为领扣型人工角膜制造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高阶像差(HOA) 表面散射 领扣型人工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 319例1 319眼术前角膜球面像差进行测量,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面像差分布。所有患眼均采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m)值、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Km)值、角膜散光值、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和角膜厚度;采用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球面像差值;计算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眼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球差的比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8.00±11.12)岁,平均角膜球面像差值为(0.34±0.17)μm,波动范围为-0.38~0.99 μm。其中角膜球面像差<0 μm者22眼,占1.67%;角膜球面像差为0~0.4 μm者842眼,占63.84%;角膜球面像差>0.4 μm者455眼,占34.50%。角膜球面像差与患者年龄呈弱正相关(r=0.398,P<0.001);与受检眼角膜Km值、角膜后表面Km值、角膜厚度均呈极弱相关(r=0.129,P<0.001;r=0.240,P<0.001;r=-0.068,P<0.05);与角膜散光或角膜后表面散光之间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r=-0.025,P=0.365;r=-0.008,P=0.771)。年龄可能影响角膜球面像差。以残余球面像差(0.10±0.05)μm为目标采用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0、-0.20和-0.27 μm)可矫正710眼,占53.83%。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平均角膜球面像差较既往报道值(+0.27 μm)偏大。术前应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角膜球面像差选择适合的非球面IOL。

  • 标签: 生物测量/眼 角膜球面像差 白内障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 简介:车载大口径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大气光学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大口径光学系统装校精度要求高,主镜装夹应力,主、次镜中心偏差和角度偏差都将产生大的系统像差,对于激光雷达系统这些装调误差必须在现场得到控制。

  • 标签: 光学系统 大口径 在线检测 像差 车载 激光雷达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2009-2011年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50例295眼,设为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23例245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按≤一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I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ALLEGRO鹰视像差仪和ALLEGRO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的高斯光斑、频率4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月和6月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而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l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 标签: 近视 准分子角膜激光磨镶术 波前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 标签: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角膜散光 角膜像差 高阶像差
  • 作者: 张旭 王雁 徐路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现工作于保定鹰华眼科医院,保定 07100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镜后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近视/治疗 角膜塑形镜 高阶像差 角膜e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