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置钉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 标签: 颈椎 寰枢椎 脊柱融合术 钉棒
  • 简介:摘要目的为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正常成人头颈部标本25具,观测其主要韧带长度、宽度和厚度。测量50例干骨标本的侧块宽度、长度以及厚度;椎弓根宽度、长度以及厚度。结果翼状韧带长约(10.28~12.30)mm,齿突起点处宽6.90mm,厚为6.90mm;十字韧带长19.68~21.90mm,厚2.02mm(中央部),高8.48-11.30mm(中央部)。侧块的宽度(15.46±1.18)mm,厚度(17.22±0.94)mm,高度(14.08±1.92)mm;椎弓根高度(mm)左侧8.48±0.68(7.47~11.09)右侧8.48±0.68,椎弓根宽度(mm)左侧7.28±1.26右侧7.42±1.16。结论经后弓侧块螺钉在冠状面上保持垂直进钉,矢状面上螺钉头端朝向头侧倾斜约5°,可基本保证置钉的准确性。

  • 标签: 寰枢椎 椎弓根 应用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创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伤史,采用螺旋CT扫描,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0,120kV,150mAs,骨算法重建,并采取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结果:椎骨折1例;椎骨折11例(其中齿状突骨折6例,体骨折3例,椎弓骨折1例,右侧横突骨折并累及横突孔1例);单纯性关节脱位5例;其他4例。结论:能明确诊断椎骨折及其类型、关节脱位。

  • 标签: 寰枢椎 创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治疗后颅窝减压术后融合颅底凹陷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例颅底凹陷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2.6±9.5)岁(范围:30~63岁)。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合,并曾行后颅窝减压术。本次手术采用后入路,撑开关节并松解前方软组织,选取高度适宜的融合器植入侧方关节,并通过悬臂技术进行复位和融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记录影像学指标包括齿间距、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斜坡角及脊髓空洞长度等;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7±47.4)min(范围:116~261 min);共植入枕髁螺钉20枚,植入椎弓根螺钉26枚,植入枕骨板3片。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1周CT检查结果提示,1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患者接近完全复位。齿间距由术前的(4.3±1.1)mm减小至术后的(1.8±0.8)mm,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7±5.0)mm减小至术后的(6.4±2.8)mm,斜坡角由术前的(142.4±7.9)°降至术后的(133.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例患者术前合并脊髓空洞,术后1周出现脊髓空洞缩小。8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骨性融合,其余5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2.8±2.3)分升至(14.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6,P<0.01)。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颅底凹陷脱位行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应用后路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并有效缓解症状。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颅底凹陷 翻修手术 后入路手术
  • 简介:目的利用-枕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在枕--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一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枕融合-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 标签: 寰-枕融合 寰-枢椎脱位 有限元法
  • 简介: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入路 后路 内固定器
  • 简介: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的部位。主要特点:①的运动是三维大幅度的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的旋转及12%的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也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的结构造就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关节以的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的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的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半脱位实际上是指环齿关节半脱位,是临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可因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引起之外,头颈部外伤及软组织劳损等均可引起本病。目的讨论半脱位针灸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后部的穴位,如强间、络却、玉枕、风池等;第二组取列缺、后溪等。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 标签: 寰枢椎半脱位 针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将椎弓根螺钉系统运用于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中,并对其价值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任意选择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名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术后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手术前评分,并且存在不同状况脊髓压迫的患者在术后均得到不同层次改善,且为发现断钉及再次移位现象。结论 针对椎骨折脱位患者予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可以促使患者颈椎活动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神经功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为此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固定 寰枢椎 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安全性。方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共48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58岁[(37.3±13.5)岁]。通过Mimics 19.0软件建模得到96侧联合固定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首先在模型中建立垂直平面P1和水平平面P2,其次在C2下关节突中点向上3 mm、向外2 mm选择进钉点,并采用Margel法置入经关节螺钉S0,然后侧块中线与后弓下缘的交点上方3 mm作为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在该进钉点置入4枚直径3.5 mm的虚拟螺钉。置钉方法如下:S1为螺钉与S0的外侧或椎弓根内侧壁相切;S2为螺钉与椎弓根外壁相切;S3为螺钉与椎弓根上壁相切;S4为螺钉和椎弓根下壁相切。测量S1、S2与P1的夹角来确定外倾角,S3、S4与P2的夹角来确定头倾角;计算外倾角和头倾角的安全范围。测量S1、S2、S3、S4的进钉长度。在所有模型中,间隔2°调整外倾角和头倾角的进钉角度,计算每一个外倾角和头倾角的成功例数,并计算置钉成功率。结果所有模型置钉成功,外倾角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6.7±2.4)°、(10.4±4.3)°、(17.1±3.7)°;其头倾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3.6±1.0)°、(11.0±5.8)°、(14.6±4.6)°。4种椎弓根螺钉的进钉长度:S1(31.1±2.4)mm,S2(28.3±2.5)mm,S3(29.2±3.8)mm,S4(29.6±3.0)mm(P<0.05)。置钉外倾角为-1°~5°时置钉成功率为87.5%,其中2°外倾角置钉的成功率为100%,置钉头倾角为5°时可以达到93.8%的置钉成功率。结论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置钉具有满意的置钉长度和较高的置钉成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颈椎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融合术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8.1±3.1)岁(范围:3~13岁);其中外伤9例,先天性畸形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后路融合术。术后即刻及各随访时间点测量患儿颈椎体高度、体前后径并计算垂直生长率;术前、随访过程中测量患儿颈椎活动度,评价该术式对儿童颈椎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25.3)个月(范围:65~163个月);患儿颈椎体高度及前后径与文献报道健康同龄儿童相似(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12例患儿中有11例融合节段有实质性生长(垂直生长率:11例≥10%,1例<10%);颈椎活动度接近健康人群水平[前屈(55.2±5.0)°、后伸(65.3±4.9)°、左侧屈(41.7±4.5)°、右侧屈(42.4±4.4)°、左旋转(66.4±5.6)°、右旋转(68.5±5.8)°]。结论融合术治疗儿童脱位疗效满意,患儿随访过程中颈椎生长发育情况接近健康同龄儿童,成年后达到健康人群水平。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寰枢椎融合术 儿童 生长发育
  • 简介:患者,男,24岁,于2007年4月18日被子弹由右面颊射入致伤颈部,当即右面颊流血并感颈部疼痛,无头晕、恶心、呕吐及逆行性遗忘。4月28日转入本科,以“颈椎火器伤”收入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右面部颧弓外伤5mm×5mm,少量较清亮液体渗出(进食时渗液呈喷射状);全身感觉、肌力、

  • 标签: 寰椎 枢椎 异物创伤 枪击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脱位是脊柱外科的重大疾病,连接头颅和颈椎,与椎动脉、延髓及上位脊髓关系紧密。炎症、创伤、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是主要的病因。患者常因疾病自热进展或者是创伤加重,出现严重的临床结局,包括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常需手术治疗。完备的术前检查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达到解除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生活治疗的治疗目的。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治疗 后路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半脱位患者推拿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采用推拿手段进行治疗。结论让患者端坐于治疗凳上,施术者站其身后。先用一手按于患者头顶固定,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着力,反复捏揉颈部两侧肌肉韧带,在其风池、天柱等穴及损伤之处进行重点捏揉,促使其缓解痉挛,放松肌肉,舒筋活络,恢复肌肉韧带的弹力和正常拉力。再用两手协同用力,托住下颌,反复进行轻柔的旋转摇动头颈部,用以活动头颈部各关节,纠正关节脱位,促使其恢复活动功能,再反复捏揉肩部肌肉及经络穴位,再反复捏揉上肢肌肉经络穴位。最后,顺序牵拔五指。

  • 标签: 寰枢椎半脱位 推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齿状突骨折并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分析和研究椎弓根螺钉固定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齿状突骨折并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的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结果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实现了完全复位,并且未发现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的情况,术后一年随访发现螺钉固定良好、未发生松动情况,且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评分。结论齿状突骨折并关节脱位患者选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既能长时间保持损伤去的稳定,又能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齿状突骨折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椎椎弓根 螺钉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后弓侧块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6月~2011年2月,对66例失稳的患者随机选择一侧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和一侧经侧块螺钉固定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通过螺钉置钉操作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并发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后内固定稳定情况评定疗效。

  • 标签: 寰枢椎失稳 寰椎侧块 侧块螺钉 固定技术 自身对照 后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0~C2角和C2~C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F=89.56,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F=52.89,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F=189.61,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F=67.13,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F=41.44,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F=37.58,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F=122.16,P<0. 001)。C0~C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F=11.97,P<0.001)。C2~C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F=11.13,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难复性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的节段数量对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126例接受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54.3±8.4)岁(范围:40~79岁)。126例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神经根型60例,脊髓型41例和混合型25例。根据手术节段数量分为:单节段手术组20例;双节段手术组45例;多节段手术组61例,包括3节段51例、4节段10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标准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7、C0-1、C1-2曲度和活动度以及斜坡角度(C2Slope)。结果126例随访时间(25.6±7.2)个月(范围:14~38个月)。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4±15.5)、(117.6±15.6)、(170.2±28.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5±5.2)、(37.2±30.5)、(63.4±4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单、双节段组上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斜坡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组术后枕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5°±6.1°增至术后3个月的16.1°±13.9°和术后1年的15.3°±4.8°,上颈椎曲度、斜坡角度分别由术前21.0°±7.6°、6.1°±6.7°减至术后3月18.6°±7.7°、4.3°±6.9°和术后1年19.7°±7.2°、5.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上颈椎曲度及斜坡角度向术前水平恢复,枕关节曲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节段ACDF对于前凸曲度维持效果更好,且对上颈椎无显著影响,但多节段融合会影响前凸曲度维持、限制颈椎活动范围,引起枕关节应力及活动度增加、退变风险增大。

  • 标签: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颈寰椎 枢椎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