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难复性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19~2020年收治的AAD患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患者均开展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两年,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颈椎曲度(C0~C2角、C2~C7角)以及骨性融合状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2年时的NDI值、ADI值、C2~C7角值均小于术前,JOA值、CCA值、CMA值、C0~C2角均高于术前(P<0.05)。患者骨性完全融合率高达100.00%,平均融合时间(9.52±1.85)个月。结论:难复性AAD患者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康复速度快,且远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损伤法医鉴定中,应用螺旋CT重建进行诊断,并对该方式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于2022年01月至2023年02月抽取30例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其检查过程中应用螺旋CT对其进行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重建结果与之进行对比。结果:所纳入研究的30例人员中,经病理检查明确疾病具体类型为齿状突骨折、椎间隙不对称、外侧关节脱位、畸形,上述疾病类型分别患病9例、8例、5例、8例。经螺旋CT重建显示分别检出8例、7例、5例、8例,两者之间的对比缺乏显著差异(P>0.05)。结论:法医鉴定在针对损伤患者时,可应用螺旋CT方式来进行诊断,该方式有助于获取疾病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受伤程度的判断,与常规所使用的方式相比,更具临床价值。

  • 标签: 螺旋CT重建 寰枢椎损伤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口咽入路脱位患者中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中医康复锻炼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医院收治的32例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6例,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各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第3天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口咽入路脱位患者中,施以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中医康复锻炼,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并发症少,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经口咽入路 寰枢椎脱位 加速康复外科 中医康复锻炼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前路融合术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手段针对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采取颈前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患者并再次实施颈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零切迹组和钛板组,对比患者患者预后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零切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钛板组,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零切迹组手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钛板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最后一次随访的植骨融合Eck分级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零切迹组和钛板组在术后3个月以及最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NDI、C2~C7Cobb角与手术前对比有极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除VAS评分以外其他指标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融合术后的邻病多发生的融合阶段的上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邻近节段退变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改善神经压迫,帮助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零切迹融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

  • 标签: 颈前路融合术 邻椎病 再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前路融合术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手段针对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采取颈前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患者并再次实施颈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零切迹组和钛板组,对比患者患者预后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零切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钛板组,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零切迹组手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钛板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最后一次随访的植骨融合Eck分级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零切迹组和钛板组在术后3个月以及最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NDI、C2~C7Cobb角与手术前对比有极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除VAS评分以外其他指标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融合术后的邻病多发生的融合阶段的上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邻近节段退变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改善神经压迫,帮助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零切迹融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

  • 标签: 颈前路融合术 邻椎病 再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治疗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骨水泥移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76.5±8.6)岁;骨密度T值-3.3±0.6。依据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可分为4个类型:骨水泥原位松动4例,骨水泥松动前移6例,骨水泥前移伴体骨块后移2例,骨水泥后移1例;其中采用经皮体成形术治疗3例,钉棒固定板切除联合后外侧减压植骨融合7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畸形cobb角及观察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变化评估疗效,保守治疗患者观察症状评估疗效。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7(5, 12)个月。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5.0(4.0, 5.0)分、3.0(2.0, 3.0)分、3.0(2.0, 3.0)分]均较术前[8.5(8.0, 9.0)分]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50.6%±4.2%、37.8%±4.5%、29.3%±5.6%)均较术前(93.2%±3.6%)显著持续改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患者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10.0(9.0, 11.0)°、9.0(9.0, 11.0)°、10.0(9.0, 12.0)°]均较术前[12.5(11.0, 14.0)°]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恢复Frankel分级有显著改善。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治愈,1例随访无变化,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患者的疼痛、脊柱功能障碍及神经损伤症状。

  • 标签: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骨水泥成形术 骨水泥移位
  • 简介:摘要目前脊柱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腰椎疾病的主要趋势,传统的融合器难以满足微创手术的需要,因此可撑开型融合器被研发应用于临床。该类融合器利用铰接结构原理,以收缩状态植入椎间隙,于原位撑开,可增加与终板接触面积,并能够恢复前凸曲度,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于各种需要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研发的可撑开型融合器的类型、设计特点、临床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融合器 脊柱外科 椎间融合术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成形术后的综合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以2022年5月-2023年4月为研究时间,并选择40例实施体成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分组研究下,设定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术后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用时较短,其疼痛分值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活动能力分值较高,p<0.05。结论:体成形术后的综合护理可以加速患者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其生活能力。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OVF)术后残留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单节段PKP治疗的221例OVF患者资料。男40例,女181例;年龄(69.6±8.2)岁。将患者按照术后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成两组,即残留痛组(VAS评分≥4分)和对照组(VAS评分<4分)。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体重指数、有无长期激素使用史、随访时间、病程、骨折节段、骨折压缩严重程度、有无合并体内裂隙征、有无累及中柱、有无腰背筋膜损伤、麻醉方式、穿刺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是否与终板接触、骨水泥分布形态、骨水泥渗漏部位、体高度恢复值、术前cobb角和cobb角纠正值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的P<0.1的因素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变量。结果本研究中19例患者纳入残留痛组,202例患者则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P=0.059)、体内裂隙征(P=0.049)和腰背筋膜损伤(P<0.001)增加残留痛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背筋膜损伤是残留痛的危险因素(OR=6.127,95%CI: 2.240~16.755, P<0.001)。结论腰背筋膜损伤是PKP治疗OVF术后残留痛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危险因素 残留痛 腰背筋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体成形术实施后,患者的卧床休养时间以及再骨折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21年1月至12月之间我院接收的部分OVCF体成形术患者,需要从中筛选出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展开深入探究,将之称为OVCF组,按照患者术后一年是否发生再骨折问题,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A组包含30例患者,其均出现了再骨折问题;B组包含70例患者,其均未出现再骨折问题。此外,在2021年1月至12月之间还有选出50例非OVCF志愿者进行对照,称之为非OVCF组。针对此次入选的所有研究对象展开相关指标的检测工作,同时重点研究卧床时间和再骨折二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结果:从β-CTX方面进行统计比较,OVCF组的数值水平明显高于非OVCF组;另外针对两组患者展开P1NP、体BMD的对比工作,结果显示OCVF组的数值水平低于另外一组,对比差异性较为突出(P<0.05)。针对A、B两组的情况展开相应的分析,在卧床时间、β-CTX、体BMD这几方面指标的对比中,组间对比差距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于实施OCVF体成形术的患者而言,其术后的卧床时间和再骨折情况的产生二者之间有着较高的联系性,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患者卧床时间的增长,再骨折出现可能性也会更大。

  • 标签: 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卧床时间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从护理角度出发,探究微创(MIS)和切开(Open)行单节段经间孔腰椎融合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3例2020年1月至3月来我院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MIS组(40例)和Open组(43例),即MIS组采用MIS-TLIF治疗、Open组采用Open-TLI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构建全面的护理方案。结果 MIS组患者手术时间高于Open组,但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低于Open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pen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4%,与MIS组的90.00%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结论 给予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MIS-TLIF联合护理治疗,效果显著高于Open-TLIE,患者痛苦有所减小、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微创 切开 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体间融合术(PELIF)已成为脊柱外科最具代表性的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之中。然而,该技术具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且手术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相应的不良后果。目前我国脊柱外科专业尚无脊柱PELIF技术相关专家共识。为规范该技术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及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本共识内容包括PELIF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优势和劣势、术前评估、麻醉方式及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及预防和术后随访。

  • 标签: 脊柱 内镜 腰椎 椎间融合术 并发症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JOA评分、伤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治疗中,采用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分组,按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人数为40例,共计病患人数为80例。参照组病患给予经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病患给予经皮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的评分比较中,实验组病患的评分低于参照组病患(P<0.05),对比后发现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对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治疗时,经皮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患的疼痛感,存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5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对象,筛选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6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别划分参考组(25例,椎管减压术)、试验组(25例,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术前、术后7d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7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效果突出,相较于传统治疗疼痛轻微,有利于功能恢复。

  • 标签: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5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对象,筛选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0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别划分参考组(25例,椎管减压术)、试验组(25例,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术前、术后7d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7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经皮间孔镜术后疼痛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80例,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经皮间孔镜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能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其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经皮椎间孔镜术 疼痛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经皮间孔镜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本科接诊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病人(n=82)。试验组经皮间孔镜术后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并发症:试验组发生率低至2.44%,而对照组数据则达到了17.07%,相比较下,试验组的发生率更低(P<0.05)。关于住院时间: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经皮间孔镜术后用综合护理,病人的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术 住院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