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为解决外科手术中的引流问题,研制了一种涤纶加强型医用硅橡胶引流条。该产品是用医用加成型硅橡胶与涤纶复合,通过模压方式制作的波纹状引流条。经临床应用表明引流效果好,使用方便,能促进伤口愈合

  • 标签: 加强型 硅橡胶 引流
  • 简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对用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移位机进行了构型综合和尺寸优化。优化后的设备在满足患者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总质量尽可能降低,有利于此类康复设备家庭化的推广。结果表明在移位机应力许可范围内,本设计满足体重范围从40kg到112kg和身高从145cm到195cm的人员使用,并能进行参数化尺寸编辑。最后通过样机乘坐实验验证了本研究的正确性,为康复领域器械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构型综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 辅助工程 移位机 医学工程 康复
  • 简介:目的 为介入手术者提供安全保障。方法 模拟介入手术条件,测量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结果 提出了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的综合防护措施。结论 这些防护措施能确保介入手术者的辐射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X射线装置 辐射防护
  • 简介:通过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分析,对神经元脉冲电位信号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峰电位检测,获得脉冲电位信号样本,以主成分进行预分类,选取与类中心方差小的典型脉冲电位集合作为径向基网络的训练样本,让神经网络进行自适应学习,以实现对原始信号的分类。仿真结果表明,在对模拟的脉冲电位信号进行分类时此方法的错误率比主成分聚类法和形状聚类法小。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电活动信号应用此方法分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脉冲电位分类 多电极阵列 主成分分析 海马神经元网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下颈椎骨折脱位在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我科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85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颅骨牵引重量、颅骨牵引时间、骨折脱位节段、交锁、并发颈椎骨折、关节突关节骨折、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麻醉下复位的情况,分析引起复位失败原因。结果影响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为关节突关节交锁;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多发颈椎骨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交锁是麻醉下手法复位的适应症;单侧交锁或多发颈椎骨折受伤是相对禁忌症,选择适当的病例,可以减少医源性损伤,简化手术。

  • 标签: 下颈椎脱位 全身麻醉 闭合复位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USB接口技术在参数监护仪的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根据USB接口可即插即用并能提供一定电流的特点,应用高集成数据采集芯片ADμC812和数字化技术,设计高性价比、小型化、低功耗的监护参数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功能模块;采用USB转UART的单芯片桥接器技术CP2101,硬件实现USB,把所有检测模块的数据实时传送到PC主机。软件整体设计采用C++面向对象的编程及复用技术,充分利用MFC的框架,控制USB接口并从USB接收数据,利用PC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功能及良好的人机界面,实现监护参数的实时采集、连续显示及波形分析。结果参数监护系统具有监护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体温等生理参数的功能。测量模块集成了心电、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测量电路,实现了参数的数值采集、控制和通讯功能。模块小型低功耗设计,满足USB供电不大于500mA的要求,实现即插即用。用户程序自动识别测量模块、发出测量启动命令并接收USB接口传来的数据,测量数据以波形和数值的形式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形成监护功能。系统具有病人信息和监护参数设置功能,可存储监护数据,可打印心电、血氧饱和度、呼吸的波形和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率的趋势图,具有静态和动态回放、演示等功能。结论测量模块体积小,质量轻,非常便于携带,既适合医生出诊使用,也适用于手术室或重症监护。无需外接电源,插入计算机的USB接口,直接使用,实现了即插即用的功能。软件系统的可移植性,增加了监护仪应用的灵活性。由于监护系统具有数据存储与实时回放功能,所以也可用于临床分析与研究工作。

  • 标签: 监护 通用串行总线 接口 面向对象编程
  •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及甲状腺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46例临床确诊为SS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6岁。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及甲状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腺体大小、回声、有无肿块及血流变化)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6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回声不均匀型、结节型、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SS超声图像改变以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特异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无特异性可寻。结论SS患者的涎腺及甲状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腮腺 甲状腺 颌下腺
  • 简介:本研究利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对胂瘤进行标记,通过改进的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对非顶层图像的肿瘤细节进行增强,同时去除顶层图像的非肿瘤信息,从而达到强化与区分肿瘤信息的目的;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技术将融合算法进行并行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本研究算法的运算速度,实时显示光谱融合图像。相对于传统成像方式,本研究提供的成像方法可以实时获取更为全面的胂瘤信息,提高了胂瘤检测的准确性,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实施胂瘤切除手术。关键词:图像融合;并行计算;光谱;拉普拉斯金字塔;尺度变换

  • 标签: 图像融合 并行计算 多光谱 拉普拉斯金字塔 多尺度变换
  • 简介:目的测量并掌握一种用于C2前方重建的新型异形钛设计相关的6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19具尸体的寰椎标本,男性11例,女性8例,直接测量:①寰椎前弓前后直径、②寰椎前弓高度、③寰椎前弓横径;取得37人颈椎正中矢状位层面CT影像,男性22例,女性15例,用软件测量:④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⑤C3椎体高度、⑥C3椎体前后直径,分析数据,包括男女性数据间的检验以及人口学参数和测量参数之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19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57.58±14.77岁,尸长1635.53±83.12mm,37例CT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32±10.89岁,身高1685.97±59.54mm,体重70.65±7.01kg;参数①~⑥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7.34±1.23、10.92±1.51、15.30±1.07、27.33±1.97、13.23±1.31、16.44±1.09mm。尸体标本测量中男女性的尸长和参数①结果具有统计差异,尸长与参数①~③均呈线性相关性;而在CT测量中男女性在身高和参数④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身高与参数④~⑥呈线性关联,体重仅与参数④具有相关性。结论男女性在寰椎前弓前后径和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参数上具有差异;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其测量和分析结果对C2前方重建钛的设计、修剪、制造及专利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解剖 CT测量 相关性分析 C2 钛网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运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2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21例获得随访6~12月,全部骨性愈合,未见股骨头切割现象,无髋内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防旋、防切割等特点,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PFNA
  • 简介:针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优化过程中稳定性差和早熟问题,提出基于集成VPRS-RUGGA-支持向量机的肺部肿瘤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型。首先,引入变精度粗糙集构造属性依赖度,结合属性约简长度和惩罚函数的加权和构造适应度函数框架;其次,采用无回放余数随机选择法、均匀交叉和高斯变异算子进行遗传操作;然后,在CT、PET和PET/CT样本空间中提取肺部肿瘤ROI区域特征,构造不同的特征空间,运用VPRS-RUGGA-支持向量机模型约简和分类识别;最后,在不同的样本空间中构造支持向量机(SVM)个体分类器,采用相对多数投票法输出集成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集成VPRS-RUGGA-SVM模型可以有效的提高泛化性能和稳定性,VPRS-RUGGA-SVM模型可有效改善早熟问题,提高模型的分类性能。

  • 标签: 遗传算法 变精度粗糙集 支持向量机 计算机辅助诊断 特征约简
  • 简介:目的载紫杉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F68纳米粒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药耐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使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载紫杉醇PLGA和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10%),并对载紫杉醇纳米粒进行表征。载紫杉醇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载紫杉醇纳米粒在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PLGA/F68组、PLGA组和泰素组)。结果纳米粒呈球形,表面粗糙多孔,平均粒径250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被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摄取。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比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P〈0.05)和泰素(TaxolR)(P〈0.05)有更高的细胞毒性。结论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药耐药,药用辅料PluronicF68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紫杉醇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多药耐药 乳腺癌 PLURONIC
  • 简介:探讨氩氦刀综合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为4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原发灶行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术后NP方案化疗2周期,同时常规放疗.结果表明,近期疗效:CR35%,PR43%,有效率78%;相关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微创,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氩氦刀技术用于治疗肺癌,近期效果确切,患者耐受良好.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氩氦刀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8腕);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4.43岁。行超声检查,在豌豆骨与舟状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采用SMI技术对正中神经内血流半定量评分并测量峰值血流速度,将CTS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的诊断阈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S组正中神经CSA、血流半定量评分和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0.13±0.03)cm^2vs(0.10±0.02)cm^2,(3.17±0.71)vs(1.50±0.55),(5.71±4.86)cm/svs(2.74±0.44)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的诊断阈值为≥0.12cm-2,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4(P=0.000)。血流半定量评分的诊断阈值为≥3,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0)。峰值血流速度的诊断阈值为3.2cm/s,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8(P=0.000)。应用SMI对正中神经内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及测量峰值血流速度诊断CTS均优于测量CSA。结论SMI技术评价正中神经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CTS。

  • 标签: 超声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血流 超微血管成像(SMI)
  • 简介:目的探讨MRI成像在低颅压综合征中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拟诊低颅压综合征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5岁。脑脊液压力均〈0.588kPa(60mmH2O)。进行脑(其中7例增加脊髓)常规MRI成像,采用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三维驱动平衡(T2WI-3D-DRIVE)序列成像,增强扫描,综合分析其影像特点,进行临床分型。结果原发性19例占63.3%,继发性11例占36.7%。原发性和继发性共同表现为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26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15例)。原发性:硬脑膜均匀增厚19例,硬膜下积液11例,脑室缩小、蛛网膜下腔狭窄10例,脑下垂6例,垂体增大5例,5例后颅窝拥挤结构。增强扫描显示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及明显强化9例,脊柱MRI扫描显示硬脊膜弥漫增厚并明显强化3例。内科治疗1-2个月后复查全部病例基本恢复正常。继发性:双侧额颞顶枕部硬脑膜及大脑镰、小脑幕均匀增厚7例,双侧额顶颞枕部及小脑幕下硬膜下积液4例。脑脊液鼻漏5例;脊椎脑脊液漏6例。显示脑脊液漏管漏口11例。11例继发性手术后复查均见漏管闭塞。结论低颅压综合征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结合脑脊液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并可进行临床分型,提供可行治疗方案和对治疗效果准确判断。

  • 标签: 低颅压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脑脊液漏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小切口 正中神经 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概念与骨折内固定后出现应力遮挡综合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组织细胞内环境生物电能稳态”(或”骨组织内单位体积生物电能含量稳态”)。这个概念包括骨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分子生物电能的储存量、细胞膜膜电位以及细胞内负离子含量要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通过这一新理论阐述应力遮挡形成原因的关系。结果骨折内固定(钢板或带锁髓内钉)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应力遮挡区域骨组织出现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不足,并且处于长期、持续性生物电能含量减低现象,导致内固定应力遮挡范围内骨组织生物电能稳态失衡,骨组织处于长期、持续性极其轻度的酸化环境中,最终出现骨组织局部骨质疏松。结论骨组织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持续性减低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愈合缓慢(应力遮挡)的原因。

  • 标签: 内环境稳态 细胞膜电容放电 生物电能 蛋白聚糖及胶原纤维 骨折 应力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