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耳道解剖的CT影像毗邻关系。方法在PACS系统中调取2011~2013年来本院行中耳螺旋CT检查且耳道周围主要观测结构清晰者327例(654耳)的轴位片,在东软neusoft软件中,将图像放大后,在耳道中部断层片中测量鼓沟至面神经垂直部距离及毗邻颞颌关节的耳道前壁厚度。结果鼓沟到面神经垂直部约为4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道前壁厚度约1.5mm,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良好显示耳道周围主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耳道成形及耳道入路镫骨手术提供实用参数。

  • 标签: 面神经 外耳道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测量
  • 简介:目的:探讨CT测量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无引起脾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脾脏体积分别为139.13±53.64cm3和122.52±50.46cm3(P=0.014);最大平面面积分别为27.74±8.22cm2和25.08±6.75cm2(P=0.007);脾门平面面积分别为25.67±8.12cm2和23.34±6.55cm2(P=0.015)。随着年龄的增大,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均有缩小趋势,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39和0.758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后两者可用于临床评估脾脏的大小。脾脏大小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脾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大量国人的手的掌骨进行CT扫描和测量,得到大量相关的资料和解剖学数据,为临床上人工掌指关节的置换手术提供了解剖学数据,也为法医学鉴定性别提供的新的思路。

  • 标签: CT测量 掌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 CT测量运用在高原低氧地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4月 -2017年 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高原疾病患者 65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 70例为对照组,均行 CT检查,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查,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右肺动脉长径值较高,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5),但是两组的右肺动脉主干前后径、主肺动脉长径和宽径值比较无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汉藏组的 CT肺动脉测量结果对比无统计意义( P>0.05)。结论:高原低氧地区环境是诱发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及时行 CT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

  • 标签: CT检查 体层摄影 肺动脉 高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测量中老年患者的骨质密度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男女各100例年龄在55~75岁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椎体扫描,采用飞利浦内置软件进行T12~L5椎体、肌肉、脂肪的CT值测定得出骨密度测量数值,结果骨质密度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该测量方法简单、安全、准确性较高,检测结果对临床的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16层螺旋CT 骨质疏松 骨密度测量
  • 简介:<正>目的:评估术前超声测量肾脏肿瘤直径是否劣于CT或MRI。方法:建立一个前瞻性的资料库,分析其中所有术前行肾脏超声检查的肾脏肿瘤患者。患者同时进行CT和/或MRI检查。应用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评估各种成像方式测量肿瘤最大直径的差异。结果:共有116名患者在治疗前行超声检查,

  • 标签: 肾脏肿瘤 超声测量 超声检查 相关性分析 最大直径 方差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舟骨螺旋CT影像的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轴的夹角,以及二者的性别、侧别差异。方法收集30例60侧正常舟骨的螺旋CT数据,利用软件VxWork计算舟骨的最大长度、最长轴的端点位置、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轴的夹角α,并检验上述数据有无性别、侧别及观察者内的差异。结果30例60侧舟骨的最大长度均值是(28.05±2.12)mm,男(29.31±1.55)mm,女(26.6±1.83)mm;男性长于女性,但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α的均值是(23.81±2.45)°,男(23.25±2.40)°,女(24.86±2.50)°;性别、侧别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也无显著的观察者内差异。舟骨最长轴的端点分别在舟骨远、近端的皮质上,位置较恒定;远端位于舟骨结节区的中央,近端在舟骨近端关节面背缘中1/3处;左右两侧对称。结论舟骨螺旋CT影像最大长度、近端尺侧关节面与最长轴的夹角较恒定,且无侧别差异;以健侧舟骨影像数据为依据,用以判断患侧舟骨形变是可行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舟骨 解剖学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研究肱骨尤其是肱骨远端的特殊解剖形态,命名新的解剖名词,准确描述其结构特点,促进肱骨内固定器材的研究和改进.方法:选用青壮年不成对的肱骨12根,用3BCT(ThreeDimensoinalComputedTomography)进行扫描并重建,对骨表面特性及髓腔进行全方位的测量.结果:肱骨干大小结节以下大致呈圆柱体,其远段距髁部6.54±0.63cm(前屈距)处有向前的弯曲,称前屈角,为13.98±0.48度.髁上部逐渐变薄向内外扩伸形成内上髁及外上髁,而被鹰嘴窝和冠突窝分隔形成的两支称内上髁支和外上髁支,其中内上髁支宽:1.46±0.10cm,厚:1.38±0.10cm,外上髁支宽:2.07±0.09cm,厚:1.58±0.7cm,与纵轴的夹角称内上髁角和外上髁角,分别为:28.29±0.57度和34.15±0.65度.髓腔于髁上变宽薄,逐渐闭锁.结论:肱骨干髓腔无明显狭部,上端略大,向下端逐渐减小,末端矢径减小,冠径逐渐增大,不向内外上髁支内延伸.髁部前屈角,前屈距,内上髁角以及外上髁角等测量值变异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 标签: 肱骨 形态学 三维CT 3DCT 内固定
  • 简介:目的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下胫腓联合分离 断层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本组30例正常早产儿大脑白质平均CT值为(14.66±1.91)Hu,胎龄<30W中7例均表现侧脑室宽大,本组胎龄<30W5例均可见条状生发层

  • 标签: 早产儿正常 正常颅脑 表现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受检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上用VR,MIP及MPR法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并直接测量前倾角及通过测量茎突与颧弓夹角间接测量前倾角。结果VR图像上可以准确测量茎突前倾角(22.56±2.32°),并间接测得前倾角23.11±2.56°,内倾角为21.89±4.82°。VR,MIP2D工具及3D工具均可测量茎突长度,2D工具与3D工具测量结果有显著差异。MPR图像测得茎突长度为22.98±2.83cm。VR及MIP3D工具与MPR测得茎突长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测量茎突长度及倾斜角度,测量茎突长度以VR3D工具最为实用,而间接法测量茎突前倾角更为简便。

  • 标签: 茎突 茎突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后处理技术
  • 简介: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年人的髁突位置,并对髁突位置的三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筛选50例颞下颌关节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头颅CBCT扫描,使用Simplant13.0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4.04±0.93)mm;髁突半径值(轴位)均值为(54.14±2.77)mm;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矢状位)(AE’/AC)为(49.27±4.04)%;双侧髁突位置(关节上间隙、髁突半径值及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9、-1.93、0.74,P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突位置基本对称;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髁突 锥形束CT 测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椎体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椎体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椎体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椎体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椎体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椎体不同年龄组之间椎体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体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椎体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椎体的CT值中,L3椎体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体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标签: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诊断及积液测量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我院收治的老年疑似肺癌患者,分别行胸部CT诊断和X线胸片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与金标准相比,胸部CT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较X线胸片检测更高(P<0.05);胸部CT所测得积液量与真实穿刺所得积液无明显差异(P>0.05),但X线胸片所测积液明显少于真实穿刺所得积液(P<0.05)。结论胸部CT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度高,且胸部CT扫描所测得的空洞积液量更加接近实际体积,测量精度高。

  • 标签: 肺癌 胸部CT 老年
  • 作者: 葛方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葛方明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于医学领域。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我国医学技术的水平,很多疾病也因为这些技术被治愈,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的身体。而螺旋CT图像测量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这门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为医疗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正是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我们对这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不熟悉,限制了CT测量技术的应用。那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项技术?它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平扫测量室间隔差值诊断贫血的价值。方法选取心室腔密度明显低于心肌、室间隔的150例贫血患者作为贫血组,同期选择非贫血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给予CT检查,记录室间隔差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记录贫血患者的贫血程度并进行对比。结果贫血组的室间隔差值为22.99±7.02HU(范围为3.92HU~89.22HU),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2.48±0.47HU(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贫血与室间隔差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在贫血组患者中,轻度贫血患者的室间隔差值为12.14±3.58HU(范围为3.92HU~23.10HU),中度贫血为25.29±6.64HU(范围为9.22HU~45.10HU),重度贫血为54.91±10.16HU(范围为29.32HU~89.22HU),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胸部CT平扫测量室间隔差值可辅助诊断贫血,可作为常规诊断的补充手段,总结室隔差值最大阈值和贫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也可让诊断贫血的形式多样化。

  • 标签: 胸部CT 室间隔差值 贫血 左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测量肾脏深度校正和优化的采集及后处理方法在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的患者157例[男102例,女55例,年龄(51.4±14.5)岁],包括正常肾区组(肾脏位置和形态正常,且排除肾积水、肾占位及腹膜后包块等影响肾脏深度因素的成人患者)118例和非正常肾区组39例(移植肾19例,马蹄肾11例,异位肾9例)。对正常肾区组分别采用CT测量、传统Tonnesen公式、李乾公式(简称Li法)计算肾脏深度,并得到相应GFR;对非正常肾区组,分别采用优化的采集和后处理方法、传统的后处理方法、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推荐的基于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估算法得到的GFR(分别用GFR优、GFR传和eGFR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比较正常肾区组Tonnesen公式和Li法所得的肾脏深度及相应GFR与CT实测法的差异、非正常肾区组GFR优和GFR传与eGFR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不同方法计算GFR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正常肾区组,CT实测左、右肾脏深度分别为(7.40±1.43)和(7.51±1.37) cm。Tonnesen公式低估了肾脏深度[左肾(6.03±0.82) cm,右肾(6.06±0.84) cm; F值:64.145和68.567,均P<0.01],且肾脏深度偏差随CT实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r值:0.847和0.834,均P<0.01)。Tonnesen公式相应的总肾GFR为(56.93±28.42) ml·min-1·1.73 m-2,与CT实测法[(73.43±36.56) ml·min-1·1.73 m-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3, P<0.01);Li法估算的左、右肾脏深度分别为(7.55±1.03)和(7.52±0.98) cm,相应的总肾GFR为(73.65±34.50) ml·min-1·1.73 m-2,与CT实测法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i法所得GFR与CT实测法相关性(r=0.901, P<0.01)和一致性更好。非正常肾区组,GFR优、GFR传和eGFR分别为(63.11±27.40)、(48.40±25.45)和(59.89±32.24) ml·min-1·1.73 m-2,其中GFR传与GFR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0,P=0.025);GFR优与eGFR相关性(r=0.941, P<0.01)和一致性更好。结论Tonnesen公式低估了肾脏深度且存在局限性,利用CT图像测量肾脏深度,进行深度校正,可以提高Gates法测定GFR的准确性。对于移植肾、马蹄肾、异位肾及腹膜后包块等特殊情况,优化采集方案及后处理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GFR非常重要。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五乙酸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