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正>《广》一书中的重出小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所谓"重纽",学者们对其进行了长时期的探讨,使"重纽"成为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题。另一类重出小,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广》作者或刊印者归错或刻错字而造成的。这样的重出小共16对:

  • 标签: 广韵 切韵 经典释文 玉篇 重纽 说文
  • 简介:《于氏捷》是清代乾隆时期出于河北承德的一部汉语等图,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官话语音系统,具有“存雅求正”的性质。

  • 标签: 《于氏捷韵》 清代韵图 官话
  • 简介:本文对目用字中的'同纽原则'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同纽原则'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表明音类相从的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读音,以提醒读者注意其差别;一是用来表明四声相配的之间具有相同的韵腹和韵尾,以提醒读者注意其联系.文中也对中古四声的来源以及汉语四声何以要到沈约时才能发现其存在等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切韵》 用字 韵尾 汉语 相同 中古
  • 简介:《五音集》收字庞杂,其字头、音切及释文多承自《广》、《集》。将《五音集》与其来源文献进行比勘,发现二百余例异文。这些材料体现了韩道昭口音中全浊声纽清化、晓非混同、知章合流、入声韵消变、闭口消失、重纽对立消失、浊上变去以及部间进一步并归等金代一系列重要音变现象。

  • 标签: 《五音集韵》 异文 语音变化
  • 简介:悉昙佛经可以反映《诠》五十韵头的音类和音值。《诠》对《切》系韵书的有分有合,所辖字也有不同。《诠》调整依据的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并制订有系统的处理体例。

  • 标签: 《韵诠》 五十韵头 音类 音值 悉昙
  • 简介:《集》是宋代继《广》之后的又一部大型官修韵书。根据卷首《例》,它在收字、注音、释义各个方面都尽量要求完备,这和陆法言《切》以来的韵书“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削除疏缓”的旨趣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大杂烩”,用途不大。其实这部书收字三万以上,大大超过了《广》;收录字的读音也比《广》多,有的字的读音多达十个以上;字义的解释也比较丰富,收录的义项不少。这部书除了音韵学上的价值外,在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只要运用得当,它对研究古音,探索词义,考察字形结构都有很大的好处。除此以外,《集》注音将切语的类隔切改为音和切,每个内部的小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类聚在一起,开宋代韵书革命的先河,也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韵书 校本 《广韵》 《集韵》 《切韵》 字形结构
  • 简介:鲍照现存9篇赋,86首乐府诗,118首诗及联句,27篇表疏、启、书、颂、铭、文,用近于两汉魏晋,保留了许多上古音痕迹。

  • 标签: 鲍照 用韵
  • 简介:中唐诗人张说,其诗与张九龄齐名,称“二张”。对其诗韵穷尽调查后,能充分证明王力先生隋-中唐音系的可靠性,而其特殊例,又可以透露实际语音的变化。

  • 标签: 张说诗歌 用韵
  • 简介:湘语侯可以分为三类读音:一类音与北方方言接近,一三等同;另一类音一三等不同,主元音为前元音,且这两类音还在一些点形成了文白异读的叠置,构成两个不同的语音层次;第三类音一三等也不同,而且与效摄合流。究其根源,这三类音都可追溯到中古切系统。

  • 标签: 湘语 遇摄 语音层次
  • 简介:赵振铎先生以五种宋本、影宋本和清人三十多种成果作为雠校本,对今流传最广的清顾广圻修订曹楝亭本《集》做了大规模的全面校理,是《集》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实践和历史担当。从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抽绎出类型学体式,则有六种校改例式和三种校语例式,由体式系见赵校成果,则点上成果密集,举不胜举,有的则早已体现在当年《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中。面上的成果则由约略统计可见。在校勘学思想上,赵校本以求真求是为本务,处处体现校者的识力,以充分占有材料“求全责备”为操作,下笔则思做到“一网打尽”。

  • 标签: 《集韵校本》 历史担当 类型学体式 求真求是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兼字,姑且谓之入声兼字。这种入声兼字,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文章从鼻音韵尾的音值变化和鼻尾类的分合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兰银官话鼻尾的演化。发现兰银官话的鼻尾根据中古阳声韵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鼻尾弱化和脱落的现象;同时,中占不同的阳声韵类、阳声韵和阴声韵类之间有合并现象。

  • 标签: 兰银官话 鼻尾韵 鼻音韵尾 阳声韵
  • 简介:对现见切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 简介:在分析闽东柘荣话语料的基础上,将支读音归为两类性质:一类是层次的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歌支不分、支与脂之有别、支脂之相混的特点;另一类为非层次读音。

  • 标签: 支韵 层次 闽东方言 柘荣话
  • 简介:《音韵日月灯》“标榜”羽翼《洪武正》,然其部体例使用“沈”一O六,反切也更多地来自诗韵系韵书,使得后人对其标榜多有质疑。文章发现,《音韵日月灯》不合于其所规定之一O六的“混切”全部来自《洪武正》,这些数据表明,《音韵日月灯》实际部的确遵用了《洪武正》“切法”,来自《洪武正》的反切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音韵日月灯》一O六系框架。由于年代相隔较久以及个性的差异,《音韵日月灯》在细节上表现出一些与《泄贵诈》昕什嘉的明束丌官话音不同的特点。

  • 标签: 《音韵日月灯》韵部“沈韵”《洪武正韵》明代官话
  • 简介: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用了不少《切》佚文,据统计有144条。从文字、注音、释义三方面对这些佚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切》原书的某些特点,也可以看出唐人修订《切》的路径和方法,揭示出“增字、加训、刊谬”的具体情形。

  • 标签: 切韵 佛典经疏
  • 简介:<正>一引言《切指掌图》相传为北宋学者兼政治家司马(1019—1086)所作,长期以来被尊为等图的权舆。自明代起,就有学者怀疑此说,而清末邹特夫氏更提出确凿证据,指称此图为南宋产物,假托司马温公之名而已。既然传统的司马作《切指掌图》之说不可信,那么,此书究竟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呢?关于作者与时代问题,赵(1934)董(1948)两位已有专文论及。根据他们的研究,我们现在都相信以下两点:(1)《切指掌图》不是最早的图。它不但晚于《镜》和《七音略》,而且晚于

  • 标签: 指掌图 切韵 韵图 人声 方言 中原音韵
  • 简介:根据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日本汉诗集《怀风藻》中汉诗的部可系联为16部,其独用同用情况大致符合《广》的独用同用例,且不同部的押韵限制在同摄之内;三等与四等相押;元与臻摄魂、痕同用。《怀风藻》的用基本在《王三》音系的框架内,与隋初唐诗文有着共同的用特征。

  • 标签: 《怀风藻》 日本汉诗 韵部
  • 简介:<正>一小引1.1.本文所记的温州方言包括两个点:温州市城区和离城五十里的永强区永中镇。两点一致时不加说明,不同处用括弧注出永强音。城区音分新派、老派两层,本文以新派音为主,单说城区时指新派音。老派、永强,需要时分别简称"老、永"。

  • 标签: 温州市 历史层次 方言 分化 读法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