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藏文^*-r、^*-1韵尾跟上古汉语^*-r、^*-n、^*-d和^*-t韵尾对应,上古汉语跟藏文^*-r、^*-l对应的^*-r、^*-n、^*-d和^*-l韵尾很可能是前上古汉语^*-nd、^*rd、^*-ld等复辅音的尾遗留下来的痕迹,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汉族方言和汉字的谐声偏旁为这种假设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藏语 ^*—r ^*—1 韵尾 上古汉语 复辅音
  • 简介:苏北多数方言点保留入声韵,其中五个点的人声韵收边音尾。文章分析苏北方言边音韵尾的古音来源,讨论边音韵尾的演变过程,认为边音尾由t尾演变而来,最后又演变为零韵尾;受强势读音的影响,边音尾也可能被喉塞尾替换。

  • 标签: 苏北方言 入声韵 边音韵尾演变过程
  • 简介:<正>《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981)载杨耐思先生《近代汉语-m的转化》一文,认为在十六世纪以前,汉语共同语中的-m韵尾已全部转变为-n。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谨剖述如下。十六、十七世纪有不少反映当时共同语音的韵书、韵图是保留了-m韵的,如:

  • 标签: 同语 韵尾 近代汉语 南曲 尾韵 吴方言
  • 简介:<正>2.圆唇音的语音作用象俄语的ш[■]、法语的ch[■]等那样,卷舌音或相似的音的发音特点之一,是它们所自有的圆唇化现象。声学上用[+偏降音)和不包含同样现象的非卷舌的(腭——舌面中音)或齿塞音或齿咝音[-偏降音]相对比。

  • 标签: 中古汉语 卷舌音 韵尾 声母 现代方言 松元音
  • 简介:一、契丹小字与汉字契丹小字是10世纪初为记录契丹语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的最小读写单位原字的字形与汉字基本相同,但契丹原字一般一至八个原字以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表示一种意义。有的学者从契丹小字和汉字字形上的渊源关系出发,曾拟测过若干契丹原字的读音。后来的研究证明,

  • 标签: 契丹小字 汉字字形 痕迹 韵尾 人声 汉语
  • 简介:中国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里的-1在近古汉文文献里一般音译作“勒”。但偶尔也借用收-n尾的汉字来音译。以收-n尾的汉字来音译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1并没有反映阿尔泰语系诸语言词汇的实际音变,而是源自汉文翻译的一个古老传统。这种以借用收-n尾汉字来音译-1的特殊方法只用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弱读音节。

  • 标签: 阿尔泰语系语言 汉语 音译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元明清108种韵书韵图的全面考察,论证汉语-m韵尾的消变是由方言到通语、由北向南逐步扩展的渐变性进程。其部分消变始见于14世纪初的韵书,全面消变始见于15世纪中的韵书。消变总规律是“北无南有”,具体的韵书又显示了多种差异与变化。明清人对-m尾韵及其变化,有过多方面的论理阐述,值得注意。

  • 标签: 近古韵书 闭口韵 韵尾消变 理论阐述
  • 简介:闽方言群和侗台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方言,各方言点的鼻音及塞音韵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些相同之处,它们或合并,或弱化,或消失,是个渐变的过程。

  • 标签: 鼻音韵尾 塞音韵尾 闽语 侗台语
  • 简介:古-k韵尾字与二合无音au、ou、ai、ei的对应,从现代汉语的情况看,是北纬37°以北地区方言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北纬37°以南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对应。本文以文献和方言资料为依据,认为古-k韵尾字与二合元音的对应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分布于北纬37°南北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后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在北纬37°以南发生了新一轮的语音变化(二合元音au、ai等趋于单化),而在北纬37°以北则没有发生,这才造成了两个方言区现在的上述差异。本文还以为,共同语读书音的发展滞后于口语音的现象有助于推测口语音中一些变化产生的时代;现代北京方言中古药、铎、觉、陌、麦、职等韵的所谓文读,也并非从北京方言自身中发展出来,而是来自洛阳、开封方言较新阶段的读音。

  • 标签: 二合元音 方言 韵尾 洛阳 韵字 开封
  • 简介:楚江土话阳声韵尾的演变有三种类型,即保留鼻韵尾型、鼻化型、元音型。文章通过对这三种类型分布情况的说明,进一步对楚江土话阳声韵尾弱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求探讨其演变趋势和规律。

  • 标签: 楚江土话 阳声韵 演变 弱化
  • 简介:郑张尚芳先生《谨答陈新雄先生对"诗经的古音学价值"的述评》一文,引起两岸学者对于上古音韵现象诸多讨论,尤以复辅音声母、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三个问题,最为学者所关注。有关复辅音声母部分,李添富先生以为过度强调复辅音声母,并取以建构古音声纽系统,有其危殆;本文则踵继李先生之研究,就韵部元音之拟定与演化关系、入声韵尾清浊性质问题,做更进一步之探讨。深入研析之余,本文以为郑张先生不论在韵母元音之拟定,或入声韵尾之性质探讨,虽然都经双重考察,但下定结论时,或有其主观考虑,因而容有讨论空间。譬如宽式音标符号是否足以呈现字音原貌,因节缩、省略造成之混同问题,亦可再作斟酌;又如在阴阳入三分、入声韵尾不论清浊都属同一音位情况下,有关入声韵尾之拟定,究竟应当遵循趋简模式定为清音,抑或坚持方言调查结果与声母同步取为浊音,也都值得再作深入探究。

  • 标签: 韵部 等呼 合韵 入声 清浊 七音递转
  • 简介:本文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阿昌语塞音韵尾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演变特点。通过语言地图静态的横向地理比较,对阿昌语塞音韵尾简化的程度及路径进行分析,得出阿昌语方言内部塞音韵尾的发展现状由弱及强依次为:梁河方言〈芒市方言〈陇川方言。这种地理分布状态,是历史行政区划、民族聚居融合、地理交通阻隔等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

  • 标签: 地理语言学 阿昌语 塞音韵尾
  • 简介:在汉越语中鼻音韵尾、塞音韵尾分布十分整齐。汉越语中的对应,暗示着中古汉语语音系统对应性。有一些证据表明,中古汉语“梗摄”和“宕摄”的阳声韵以舌面鼻音收尾,入声韵以舌面塞音收尾,这样中古汉语的鼻音、塞音分布也十分整齐对称。

  • 标签: 中古汉语 汉越语 音位系统 舌面音韵尾
  • 简介:摘要在普通话的连续语流中,鼻韵尾的同化现象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在日常口语中,因连读时受后唇音声母b、p、m的影响,-n韵尾容易变成-m韵尾。事实上,前鼻音音节的韵尾在语流中是不稳定的,受这种不稳定状态及协同发音的影响,韵尾容易出现塞音前的逆同化现象,也容易出现连读时在擦音和零声母前的脱落,以及前鼻音音节处于句末或类句末①的脱落情况。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语流中前鼻音节韵尾容易出现塞音前的逆同化及句末或类句末的脱落现象。

  • 标签: 连续语流 前鼻韵母 韵尾 同化 脱落
  • 简介:土家语语音体系中起初也存在有鼻韵尾,与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一样,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鼻韵尾逐渐消失且元音鼻化。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自身规律发生作用而非其他语言的影响。恩施州方言中鼻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既表现了西南官话本身的特点,又反映了现代土家语语音体系中无鼻韵尾的底层。

  • 标签: 土家语 恩施州方言 鼻韵尾 弱化 脱落
  • 简介:以粤方言为母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语音学的分析手段考察他们学习英语单音节词尾清塞音的发音情况。结果表明,粤方言入声字塞音韵尾唯闭音的发音特征对于粤方言区学生英语清塞音尾-p、-t、-k的学习会产生负迁移影响。在相似CVC音节结构中,粤方言区学生选择音节匹配模式,而音素差异被完全丢弃。

  • 标签: 粤方言 英语 清塞音 韵尾 负迁移 实验
  • 简介:在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由-m韵尾转化为-n韵尾这一重大演变导致了汉语韵尾系统的弱化,改变了汉语语音的结构。元代吉安文人诗用韵中阳声韵互叶现象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探讨了阳声韵尾的演变轨迹。得出在元代吉安方音中,-m尾的消变迹象已很明显,-n、-两个韵尾,虽有少量的混叶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独立的状态的结论。

  • 标签: 元代 吉安 -m、-n、-韵尾 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