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陶行知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现代观念。如重视乡村教育、重视农民,提倡培养‘新民’,主张教育平等、面向人民群众;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创新的思想解决教育与社会问题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其中许多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相一致,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

  • 标签: 陶行知 乡村教育 农民 民主 创新 实践
  • 简介: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刘兰芝的“自诉离婚、同意再嫁、毁婚自杀”等行为,对“阶级论”和“殉情说”的历史定论提出了质疑。

  • 标签: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阶级论 殉情说
  • 简介:本研究使用在北京、湖北、江苏、陕西四省市进行的调查数据,探讨了我国高中生的现代水平及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是否是农民对学生的现代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爷爷或奶奶是农民而且外公或外婆是农民的学生,其现代水平显著低于只有爷爷或奶奶是农民或只有外公或外婆是农民的学生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不是农民的学生;就父辈与祖辈的影响比较而言,父母对学生现代水平的影响高于祖父母的影响;学生的现代水平对其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学生的现代水平越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强烈.

  • 标签: 高中生 现代性水平 高等教育 教育需求
  • 简介: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讲述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历史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北京爱情故事。本文以反思现代为切入点,从时代的悲哀——现代的迷思、个体的渺小——人与机器的战争、精神逐渐矮化的男人们、女性为现代付出的惨痛代价等四个维度,探究《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现代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破坏。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 爱情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 简介:摘要:近些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美术方面都加强了相关教育工作。美术教育在逐渐引起高职院校重视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其渗透到了具体教育课堂当中。高职院校当中的民间美术教育在展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民间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现代融合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中国民间美术 高职美术 教育 现代性
  • 简介:摘要:新时代党性修养是以理论、政治、道德、纪律、作风和能力六个方面的修养为主要内容的自觉党性锻炼。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提倡加强的六个方面的党性修养与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取向、导向、分寸把握、应用、实现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分析其中的渊源,可以更好地为中国共产党员提供学思践悟的本土资源,突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性修养。

  • 标签: 党性修养 伦理道德价值 新时代 传统文化
  • 简介:鲁若迪基是云南少数民族诗人中极其闪耀的一位,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对少数民族根性的探寻,而且在不可避免的现代的强势话语下,对处于边缘、弱势的少数民族诗歌如何在主流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有效实践。

  • 标签: 鲁若迪基 民族性 现代性 云南 少数民族诗歌
  • 简介:摘要:自胡适以来,“如何用现代汉语写诗”的问题一直在各类文本实践中被探求着,在张枣的诗歌写作中,尤其以对古典和现代的双重反思为典型,本文以张枣的诗歌写作为例,试探当代诗歌中的现代问题。《镜中》带领读者进入古典已落英缤纷的现代处境,喻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之源,通过古典与现代、视线与镜像的相互交织,展示出汉语诗歌现代的最佳范本。             

  • 标签: 现代性 张枣 《镜中》
  • 简介:【摘要】波德莱尔的现代意识是现代讨论的经典个案。从波希米亚视角进入可以为这一话题提供更多的理解向度。即是,波德莱尔具有浓郁的波希米亚生活气质,衍生入他的一系列批评话语,尤其凝练为一个波希米亚美学定义。该定义将鬼魅的现代生活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对波希米亚生活与艺术的撞击做了一个最经典的反思与回答,成为波德莱尔现代意识的一个开拓前奏。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波希米亚气质对于波德莱尔现代意识的理解是一个突破视角,它把发端于浪漫主义时期放浪不羁的文人生活现象提炼为一种诗学原理,即一种非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实践,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感觉不断增生和涌现的重要源泉。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生活的诗学核心,为漩涡式的现代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一个美学平台,延续在后来一系列文化运动中,有着深远的艺术文化史意义。

  • 标签: 气质波德莱尔 波希米亚气质 波德莱尔现代性
  • 简介:《时时刻刻》(TheHours)是享有美国"X一代"作家之称的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Cunningham)1988年发表的第三部实验体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坎宁安对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处女作《达洛维夫人》进行戏仿,以心理意识为纽带,剖析了20世纪三位知识女性所遭遇的畸形心理情结与精神困惑,揭示了后工业时代人类普遍经历的现代焦虑。

  • 标签: 迈克尔·坎宁安 《时时刻刻》 畸形心理情结 精神困惑 现代性焦虑
  • 简介:学科是现代的产物,是知识不断分化的结果。学科构成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中心结构,规训着从业者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规定着学术生产的目标、流程、模式和标准。学科同时也逐渐积淀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和保守的体系文化,使得各种学科传承成为可能。作为体系文化的学科隐含着一种权力,划分学术领地、评价学术水准、配置学术资源、分化学术阶层。当下大学学科的现代突出表现为学科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学科专业目录的行政化、学科知识生产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学科专业文凭的符号化以及学科评价的量化等问题。因此,超越学科的现代,亟需调整学科组织、打破学科壁垒、完善学科管理、优化学科评价,实现学科的高水平治理和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学科 现代性 知识生产 学科发展
  • 简介:自然主义文学对现代的体认是沿着实证论、实用主义的准科学,向感觉经验论方向的延伸.当它将科学理性精神推向极端时,也便走向其反面,与现代主义文学一脉相承,提供了'生活现象学'的启示.

  • 标签: 自然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性 阐释 体认 性文化
  • 简介:美,由日常语言中泛指令人爽口爽目爽心的对象及主体感受之词,转向美学学科中指感性认识的完善,后来又指主体对对象形式所映射一切的感受,转向中充满了审美现代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西方社会近代以来较为广泛的心理变革运动及随之而来的以知识细化为基础的美学学科兴起,人们在对由学科知识所确立的美的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中产生了一系列焦虑。

  • 标签: 审美 现代性 鲍姆嘉通 康德 波德莱尔
  • 简介:摘 要:审美现代并非为体现于审美活动中的现代特征,而是呈现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现代的回应。审美现代伴随着现代产生,它是超越现代从而对现代进行批判的,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试结合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对“modemité”所作解读,从“审美现代”角度出发阐述西方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现代性 波德莱尔
  • 简介:在他许多文化批判论著中表达为对资本主义现代的批判,马克思为现代带来的大众文化形式审美的可能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方式

  • 标签: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文化观审美
  • 简介:东(中)西方文化、乃至各民族的文学、文化走向交往与对话是马克思的审美现代理想,马克思把世界文学或世界文化纳入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考察,马克思把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看成一个历史现象

  • 标签: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文化观审美
  • 简介: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诸观念在思想文化世界中的确立,是现代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西方近代以来启蒙话语所环绕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以来,要求突破传统桎梏对人的束缚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以个体自强而求国家富强的救亡意识,促使现代个人观在知识精英的思想世界中初步形成,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个性解放,肯定个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人格自主和人格平等;其二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中国近代个人观转型的实质,是要求变传统的臣民为近代的国民,使个人从道德义务的主体变为现代社会的法权主体.从哲学层面上看,也就是要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实现个体主体性的解放.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个人观 道德主体 法权主体 民族国家
  • 简介:作为现代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研究范式.

  • 标签: 逻辑起点 核心主题 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 现代社会学 当代社会学
  • 简介:朱寿兴的《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一书,努力实现由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彰显了中国当代美学界共同的致思取向。该书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些有代表的美学主张、派别的存在形态作了系统的审视,得出了诸多创见。该书所具有的三个特征——立足于本体论的研究视域与回归马克思的美学洞见、对中国当代美学存在形态的整体性研究、体现审美现代的吁求,是中国的美学转向所系,而揭示和阐释这样三个特征也正是中国当代美学形态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 标签: 存在论 美学形态 整体性研究 审美现代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