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教师和学生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在平时的学习或阅读中,当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涉及的故事的历史背景,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读者所在的现实困境,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条件下,寻求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这反映在语文课堂上,多少年来,就是围绕小说几大要素、诗歌鉴赏的几大步骤、戏剧的几大原则来概括作品主题、归纳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解读模式 文学作品 社会历史 社会背景 “反映”
  • 简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它以'反常化'来破坏僵化的语法规范,通过'断裂'来创造新奇、含蓄的艺术效果,通过借鉴电影蒙太奇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创造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陌生化 语言策略
  • 简介:本文为2009年1月15日至25日,残雪与邓晓芒之间的电子邮件通信。残雪:晓芒,最近我在读你的《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这篇文章(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1期)。把美归结为美,把文学归结为文学,并分析其本体,分析其本质结构,这也是我正在做的工作。你在这篇文章里这样说:“于是,我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法,在对审美活动的本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美的本体论,它包含三个可以互相归结和互相引出的本质定义:定义1: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它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定义2: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就是艺术;定义3:对象化了的情感就是美。”这个三个定义我觉得很中肯。接下去你分析了审美特有的心理机制:于是我接下来在“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小节中,全面展开了审美特有的心理机制的现象学分析。首先,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是一种“意向性的”或者说“有对象的”情感,它本质上是一种对于自己的对象的“同情感”;其次,这种同情感超越具体对象而成为一种“主体间性”的情感,即一种“对象化了的”情感,或者说一种“传情”的情感,这就是美感;再次,这种传情而达致的美感经过感受上的“想象力的自由变更”的“...

  • 标签: 中的审美活动 文学中的 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冠以“先锋派”的马原等一批作家,开始了一次华丽的对于西方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探索的复制,几乎所有流派所有崭新的文学方法都能在“先锋作家”的文本中找到。不论这股“现代主义文学”的食洋罪名被如何诟病,也不论发展至今他们又情归何处,无可否认的是,这批作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带来了一段让人振奋的时光,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作家的开创精神。而中国军事文学这片“绿地”,却一直“洁身自好”,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军事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当代小说 批判 先锋作家
  • 简介: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大概有三种。一说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功能,在作品内部或外部运用超链接方式创作,以网络语言表现网络生活和情感并首先发表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作品就是网络文学。二说表现网络生活的作品和虽不表现网络生活但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都叫做网络文学。三说以计算机写作并首先发表于网上,供网络用户浏览或参与的文学作品叫做网络文学

  • 标签: 网络文学 后现代主义 文学作品 道路 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生活
  • 简介:小说家大卫·洛奇[DavidLodge]在《小世界》中,塑造了这样一群学者、教授形象:他们满世界地飞来飞去,出席各式学术会议,借此观光旅游、追名逐利、冒险猎艳。这部小说在讽喻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侧面的同时,也勾画出了所谓的“后现代”生活的典型特征,鲜活地揭示了当代人对于前所未闻的发展速度的体验。而这种神速的情势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只要按一下电脑键盘,信息在数秒之内就能到达世界各地,速度免除了人们期望的心境,消弭了反思的空间,推进了事物的多元变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小世界》 现代知识分子 “后现代” 学术会议 观光旅游
  • 简介:后殖民批评将现代主义叙事视为对立话语,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狭义认知不仅割裂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加勒比英语文学文学关联,而且忽略了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追溯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在加勒比民族主义与加勒比女性身份话语构建历史时期的变形与衍变,揭示加勒比作家挪用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技巧的跨文化叙事策略,管窥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后殖民文学文化之间的交融。

  • 标签: 加勒比英语文学 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 简介:当80年代接近尾声时,美国女艺术批评家凯米·莱文(KimLevin)推出了她的一部文集,名为《超越现代主义:70年代至80年代艺术评论集》(Harper&Row出版社)。此书集中了她近15年来为《格林威治之声》及其它杂志所写的艺术评论。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贫乏:70年代》,从评述迪尚开始,

  • 标签: 艺术批评家 艺术评论 凯米 Harper 评论集 华丰
  • 简介:摘要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建筑以及家具现代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为了适应工业化机器批量生产的情况和一战后人们对物资的急需,人们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走工业化道路。在建筑上,经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后,众多建筑师对现有建筑的各种问题和未来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后,形成了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标签: 现代建筑 包豪斯 现代风格家具 家居 工业革命
  • 简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围绕作家池莉所展开的批评和论争,立足于截然不同的两套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两套标准的形成,以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次第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联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点去看池莉之争,我们可以对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的变化有—种新的理解。

  • 标签: 池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 简介:1970年代,若干建筑艺术上的灾害得到证实。最著名是炸毁普鲁特一艾戈(PruittIgoe),这本是一处建在路易斯大街上的现代住宅,1972年它被戏剧性的结束了生命。按照勒·柯比西埃和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CIAM)理论,几幢板式结构建筑被炸掉了,这件事不仅通过电视向公众作过广泛的报道,而且引起了随后一系列的炸房事件。现代生活中这类触目惊心的事例目前尚未作统计,社会理想主义为此迅速地导致社会的大变动,其结果是消除了现代主义这一观念。人们很少看到某个建筑师或批评家站出来声称自己现代,一旦人们这样做时,现代已离他的想象有了相当距离。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建筑 建筑艺术 板式结构 现代住宅 普鲁 罗马式教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与几年前旗旌翻飞百态纷呈的景观相比,近两年的文坛的确冷清多了。其实,冷清也绝非坏事,象一支苦战多日而精力早已不支的队伍一样,文学需要休整一下,沉淀一下。而我们,于揉擦被过多的光色耀得疲累的眼睛之后,要耐得住这冷清寂寞,大可不必忧心忡忡咀嚼那种由期待过高带来的失望的苦涩。让我们来想一想,文学的这场暴风雨缘何而来又缘何而去?它给文学这块很是板结的土地带来了什么?风雨过后这片土地该是何种气象?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西方现代文化 耐得住 文艺思潮 光色 你别无选择
  • 简介: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将现代主义予以美国化,同时对现实主义传统予以承继和创新。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关注当时的美国文化热点,采用打破文类、创新叙事模式、自成体系的象征运用、对类型人物的讽喻描写等来叙述美国故事,建构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样式,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中心文学传统的解构,从而奠定了美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现代主义 美国文学 欧洲中心 本土化
  • 简介:现代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审美现代性,一是社会现代性。而现代主义是具有现代性的艺术,即注重革新和反传统的艺术。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现代主义虽然否定意义,但是它还试图表达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一切意义。超级现实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消除了想象和真实的对立,超现实主义则仍然保留了想象和真实的对立。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超级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英国文化理论家阿兰·科比(AlanKir—by)是当前后一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中的重要成员。他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数字现代主义正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我们当下文化中的新的主导范式。数字现代文化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以及文本价值,也带来全新的文化结构、文化行为和文化意义。下文节选自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新技术如何拆解后现代并重构我们的文化》(2009)一书,涵盖了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字现代主义的由来、数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数字现代文本的美学特征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理论 导论 英国文化 90年代以来 网络信息技术 文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