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法国的女性书写理论最早由法国作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Cixou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作者巧妙借用男性用以压制和贬低女性的理论工具予以反击,针对阳具统治话语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提出了身体写作和另一种双性同体理论。本文从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入手,借助西克苏的作品对女性书写理论进行全面解读。

  • 标签: 埃莱娜·西克苏 女性书写 身体写作 另一种双性同体
  • 简介:小说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有很大区别,但在其语言立场背后,都隐含着可以相互沟通和比较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存状况。拉美的新小说和中国90年代诗歌写作的共同点在于:其创作者自觉地意识到了语言改革对于更贴切地表达或象征他们自己的时代和心灵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在理论表达中的分歧,并不能掩盖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感受的相似性。而在具体创作中,作者们却不知不觉地在违背或遵循着,滞后或超越于他们的主观的理性的认识,体现在创作细节中的无意识也许真正泄露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但不管怎样,拉美新小说家和中国的当代诗人们的宣言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相同的挣脱和追寻。

  • 标签: 新小说 追寻 诗歌 生存境遇 当代 诗人
  • 简介:本文比较研究中国作家张承志与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具体分析了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和V.S.奈保尔的《在信徒的国度:伊斯兰世界之旅》等作品。本文认为:张承志的伊斯兰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前现代的激情,是圈内人的“文明内部的发言”,其写作姿态是“主位的”(EMIC)。而奈保尔的伊斯兰写作是圈外人的研究,其写作姿态是“客位的”(ETIC),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思考者和批评者,并表现出西方世界的伊斯兰俗见。主位的文化感受和客位的文化感受,是这两位作家的伊斯兰写作最大的不同。

  • 标签: 伊斯兰写作 张承志 V.S.奈保尔 举意 旁观 主位
  • 简介:<正>罗曼·罗兰中学时就立下了“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高师毕业不久,他就开始创作。他最初写的是剧本。罗兰的作品可以说是从阴暗的天空中产生的,是从血腥的土地上产生的,它们全含着新的斗争和新的精神。罗兰的童年,甚至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战败国的颓唐气氛中度过的。1870年到1871年,法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全军复灭,拿破仑三世本人也被普军俘虏。法国战败,签订了屈辱的条约。第二件大事是巴黎公社起义被残酷镇压,反动派气焰嚣张,革命处于低潮。人民群众无所适从,知识分子歧途傍徨。艺术,甚至左拉和莫泊桑的艺术,也去迎合庸俗的情趣,仅仅反映腐败颓废的时代。政治变得谨小慎微,哲学成了学院式的抽象议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

  • 标签: 罗曼·罗兰 知识分子 托尔斯泰 思想 日常生活 长篇小说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的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的发挥,伍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伍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正>由美文杂志社主办的"第六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现场决赛,于8月2日至5日在江苏扬州举行。"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是由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作家余秋雨、著名教育家顾振彪等联合导演的面向全球华语写作的中学生的文学赛事,已有17篇获奖作品入选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本届征文共收到海内外参赛稿件40余万份,最终选取56名选手(其中含新加坡选手6人)参加了总决赛。决赛由著名作家余秋雨现场命题,选手现场写作。贾平凹、余秋雨、顾振彪、叶兆言、王尧、范小青、许福吉等国内外著名作家与学者担任评委。

  • 标签: 征文大赛 余秋雨 作家贾平凹 叶兆言 范小青 中学语文教材
  • 简介:一继多萝西·L.塞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以来最伟大的侦探推理小说家菲丽丝·多萝茜·詹姆斯(PhyllisDorothyJames,以下简称P.D.詹姆斯)于2014年11月27日在英国牛津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P.D.詹姆斯的出版商Faber&Faber对外宣布了这一消息,盛赞其成就的同时表达了深深的哀伤:“今天是我们最为悲伤的日子。失去P.D.詹姆斯这位世界著名作家,我们的悲恸之情难以言表。

  • 标签: 犯罪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 克里斯蒂 FABER 阿加莎 奥斯丁
  • 简介: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是拉美文坛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作为一名多产作家,贝内德蒂的作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位左派知识分子,他曾被迫流亡国外十二年.贝内德蒂的笔下既有碌碌无为的蒙得维的亚中产阶级的缩影,也有沉浮于理想与现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既把乌拉圭的官僚主义做为过批判对象,也曾将矛头直指整个拉美的独裁政府.对人性主义的呼唤始终是贝内德蒂作品关注的主题.马里奥·贝内德蒂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不是最重要却令人激动的作家.

  • 标签: 乌拉圭 马里奥·贝内德蒂 作家 官僚主义 人性主义 拉丁美洲文学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
  • 简介:语域是我们对贝克特文学风格进行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年危机”之后贝克特实现了彻底的风格转向,试图以双语独白的形式追求“无风格”写作,不遗余力地表现内心景观。语域分析表明,贝克特堪称试图“无语域”地写作的典范,而这一风格转变源于他对自己所使用媒介的态度的根本变化。凭借语域这个工具,我们可以阐释“三部曲”中的不安感、分离感和“失败”感以及关于意义和“混乱”的问题。

  • 标签: 萨缪尔·贝克特 语域 文体/风格 无风格 双语性 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