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对性别二元对立超越的角度来分析弗吉尼亚·尔夫的作品。二元论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之一。尔夫的作品充分刻画了男/女,文明/自然,现实/意识,生/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现象,但她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她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想,认为二元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应该和谐共存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而这种平衡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迈进的健全的基础。

  • 标签: 伍尔夫 二元论 二元和谐 双性同体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英国女作家,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其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建立女性自己的写作空间以及建设"双性同体"的理论观点,修正了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建设,肯定了女性自身的价值,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初见规模,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仍旧是当代世界女性主义作家的期盼,而"双性同体"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者讨论的焦点。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 影响
  • 简介:这一刻,我必须走出家门。必须逃离。只有这样,我才能活过来。雨还在下,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一场暴雨。秋天的暴雨比夏天来得更猛烈。管不了那么多,我必须走出去,走到河边,沿着那条曲折的河流,一直朝前走,一直朝前走。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很多年以来,沿着曲折的河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河流 漂流 灯塔 生命 住宅小区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在《墙上的斑点》这一短篇小说中娴熟地使用了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与视角转换等主要意识流写作技巧。小说在表现她致力于写作方式的革新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精神追求

  • 标签: 意识流 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时间蒙太奇 视角转换
  • 简介:《妇女的职业》是弗吉尼亚·尔夫为数不多的演讲稿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两段从业经历。"特殊"经历道出了弗吉尼亚·尔夫"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精髓,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意识流"意识。

  • 标签: 《妇女的职业》“意识流” 意识
  • 简介: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幕间》 狂欢化 历史剧 戏仿 文字游戏
  • 简介:按照《圣经》中夫妻关系和教养子女的原则,探究美国现代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尔夫?》和《推销员之死》中尖锐的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旨在揭露在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人们已逐渐遗忘了昔日的信仰,偏离了“盼望”和“仁爱”,进而对回归信仰寄予了希望。

  • 标签: 《圣经》原则 夫妻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生于1882年的英国上流社会家庭,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尔夫天资聪颖、生性敏感,作为女性作家,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她把作品视为手段和武器,在《奥兰多:一部传记》中再现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对传统的男性霸权文化进行猛烈抨击。她在作品中隐喻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作品中寄寓似乎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地走向双赢的未来。

  • 标签: 弗吉尼亚 伍尔夫 双性同体 和谐 上流社会 女性作家
  • 简介:<正>1941年4月,当弗吉尼亚·尔夫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她只给两个人写了遗书,众所周知的是那封给她丈夫伦纳德·尔夫的信,信中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感激和

  • 标签: 尼亚 伍尔夫 查尔斯顿 布鲁姆 姐妹俩 雷切尔
  • 简介:尔夫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而是以女性的敏感和直觉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在小说中常常通过联想、想象、暗示等手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她的作品具有抒情化、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特点,并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伍尔夫小说 抒情化 意象化 象征化 诗化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1882-1941)在对现代小说的探索和试验过程中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意识流创作主张,她反对传统小说以精心地刻画人物和铺排情节为己任的创作模式,认为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是捕捉人生“重要的瞬间”,表现人物在这一瞬间呈现在脑海里的纷乱复杂的印象、感觉、回忆和浮想,以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在创作实践中,尔夫的意识流短篇小说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的思想内容之恢宏是传统小说所不可比拟的。本文试图就尔夫的有关名篇对其“重要瞬间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验作一粗浅的探究。

  • 标签: 伍尔夫 瞬间 人物内心世界 创作主张 刻画人物 传统小说
  • 简介:[摘要]何亦可老师的学术著作《对话理论视阈下的尔夫研究》,以对话理论为视角,对尔夫各类文体的大部分作品进行了细读与分析,发现了尔夫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新的特质——“对话”。且该书在学术背景、谋篇布局、理论运用、论述技巧和语言艺术上皆很出色,是一部对尔夫对话精神研究极具开拓性的著作。

  • 标签: []  《对话理论视阈下的伍尔夫研究》 何亦可 对话理论 伍尔夫对话精神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对妇女写作有着独特论述:女性写作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往往受创作条件的限制。女性作家往往满足于“自我”的世界,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写作不真实。女性作家应该摆脱愤怒的情绪理性地写作,可以写作出诗化的、非个人的、带戏剧性的小说。

  • 标签: 伍尔夫 女性写作 受限性 理性
  • 简介:尔夫是公认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到灯塔去》从父亲、母亲的角度,对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男性权威与母亲角色的家庭天使的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到对单纯的男性性别与女性性别的抽象思考,甚至从女画家莉丽与拉姆齐夫人之间的女性关系,折射出尔夫本人的同性性爱的经历及认同。从读者反应都以拉姆齐夫人为中心,颠覆了尔夫实际以父亲为中心的写作,弥散性的女性感知方式与男性的逻辑感知的对立,而在走向审美化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时期,女性原则愈来愈取代男性原则。

  • 标签: 《到灯塔去》 父亲母亲 社会性别 女性原则 男性原则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到灯塔去》是其代表作之一。作者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相结合使用,使作品的时间结构呈现为精妙新颖的同心圆式结构。通过分析尔夫在该作品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挖掘出主题内涵——对生命岁月的追寻,通过记忆来挽回失去的韶华,贮存生命的真实。

  • 标签: 伍尔夫 《到灯塔去》 时间结构 心理时间 同心圆
  • 简介:通过探讨弗吉尼亚·尔夫《到灯塔去》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从情由景生、情寓于景、景引发思考三个渐进层次指出小说运用情景交融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主旨,使读者从“情中景、景中情”的交互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 标签: 《到灯塔去》 情景交融 生命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