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功能论,宗教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变化与社会体系有密切联系。本文即通过讨论现代化背景下藏传佛教尼姑出家原因,对新形势下宗教社会功能变迁进行探讨。

  • 标签: 尼姑 出家原因 社会功能
  • 简介:摘 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艺术代替着宗教以另一种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云冈石窟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批造型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文献上所没有的可视证实。同时云冈石窟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样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突出。今天,云冈石窟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可能,而且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与思维的启迪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 标签: 石窟 佛造像 风格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藏传佛教"五戒"作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以佛教"五戒"为根基的佛教戒律在几千年的传播中,对保持佛教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固对佛教的永存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以佛教"五戒"为基础浅谈藏传佛教的戒律对佛教自身的发展以及对提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 标签: 五戒 戒律 佛教
  • 简介:藏传佛教是世界佛教中的一种,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影响较大,尤其它那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慈悲利他道德观,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塑造人们的求善人格,进而为化解现代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藏传佛教 道德观 现实意义
  • 简介:佛教文献“形~”诸词有“讥讽、侮辱”义,其来源尚存争议。文章指出,“形”并非无实义的构词成分,也与“五形”“阴部”义无关。“形相/名/言”经由名词“容态”义——动词“品评”义——动词“嘲讽”义的发展路径,是引申和逆向偏指引发的词义演变。“形笑/调/骂/毁/呰”是替换“形相”后语素的类推造词。逆向偏指是词义演变的一种特殊机制。

  • 标签: 佛教文献 形相 形笑 逆向偏指 词义演变
  • 简介:藏传佛教认为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法身、报身、化身为一体的身相,极为殊胜而受到信众崇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佛教造像艺术家的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寺庙存留下了大量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遗存,这些造像各种形质不同和形态各异,加之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多面多手,是佛教造像中属比较复杂的菩萨造像。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其造像样式的了解不多,对图像的识别和图像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了解不够深入。本文试图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解读藏传佛教千手千千眼观音造像的样式和象征意义。

  • 标签: 千手千眼 造像 图像学
  • 简介: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更有明确扎实的心理原理及机制。禅定实践分为“止”与“观”两个部分:“修定”是提升心理功能的必备前提;“观慧”则是心理功能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中西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比较,进一步明确佛教禅定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 标签: 禅定 内证 止观 研究方法
  • 简介:在读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的长篇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时,印象最深的一幕,是102岁的守夜人伊蒙学士在弥留之际的喃喃呓语:"伊耿。我梦见我老了。"在活过波澜壮阔的一辈子后。老学士孩童般天真的遗言令人感伤。在那时我开始思考,一个人,如果足够幸运走到暮年。以衰老的姿态面临死亡。那么他会如何审视他的一生?

  • 标签: 科恩 莱昂纳 奇幻小说 弥留之际 火之歌 守夜人
  • 简介: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西域地区的喀什、焉耆、高昌、楼兰诸古代国家或地区的佛教传播及衰亡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认为这个时期,中国西域地区除佛教外,其他流行的宗教虽势力较弱,但对佛教的发展仍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其内涵.

  • 标签: 疏勒 焉耆 高昌 楼兰 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本文依据藏汉文典籍和田野调查,以安多双岔地区藏传佛教羌姆仪轨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藏传佛教羌姆的仪轨的起源、分类和文化意蕴等方面做了简要的剖析,并解读藏传佛教羌姆仪轨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 标签: 羌姆 旺藏寺 仪式
  • 简介: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 标签: 《西游记》 佛教世界 佛教思想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佛教净土宗拥有众多信众,重视实践修行,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它的信、愿、行三资粮、消业与集福、临终关怀与人间净土的思想上。

  • 标签: 净土宗 实践修行 和谐社会
  • 简介: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 标签: 明清 禅武 僧侠 佛教 世俗化 侠客化
  • 简介:将传统佛教唯识论与西方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利用精神分析的成果进一步理解佛教及其它传统文化,并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解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同时,试图利用佛教理论的精髓解读和阐发西方精神分析学。

  • 标签: 佛教唯识论 精神分析学 比较研究
  • 简介:宋人好语前世,唐人喜言来生.佛教因果观在唐宋间的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及其进步意义何在?宋人之语前世,常常安排一个得道高僧.以苏轼为例,重点分析从唐到宋文人士大夫这种心态的变化.认为唐代的来生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丧失信心,而宋代前世说则较前代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唐宋佛教 苏轼 因果观 变迁
  • 简介:摘 要:略览世界各宗教史,女性永远都不是宗教文献的主角,也很少成为其作者。无论是初期佛教时期的经藏,还是基督教新约各篇章可考的作者,其创作主体始终是父权社会下的男性。尽管佛陀倡导一切众生平等,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女性修行者需要先修炼转世成男身,后来再修成佛的记载。上帝也说过一切人类皆平等,但是,没有过主教、大主教是女性的历史记载。我们看到的是,宗教文献作者在文献中总会不自觉流露出当时时代与作者自身对于女性的看法及其在宗教中的定位。除了历史时代赋予女性的角色,还可从这些文献中观察到作者赋予女性宗教意义上的文化身份。分别对比考察东西方不同社会中的宗教创始形态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有必要的,由此可以判断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有的宗教形态。本文具体以佛教文献中关于女性僧团形成的历史、《四分律》中的规定以及专门针对女性僧团而制订的“八重法”戒律;基督宗教《新约》中有关女性在基督宗教初传时期的主要活动与《哥多林前书》中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叙述,来比较这两个宗教初创时期与后来历史中的女性社会地位,以求从宗教视角中寻求这两大宗教初期对于女性的态度以及社会地位对当今这两个宗教现有形态有什么具体影响,引起对于当今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探讨女性社会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 标签: 初期佛教 基督教新约 女性 社会地位
  • 简介:"传记辞章化"是唐人传奇的核心文体特征。作者就其这一学术判断的历史维度和阐释效应加以申说。就历时态维度而言,六朝的文笔之辨凸显了辞章与子史的文类差异,一方面赋予了传记与辞章以不容混淆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使传记与辞章的融合成为可能,这一史实表明,"传记辞章化"只能发生于六朝之后,将传奇小说成熟的时代提早到六朝或六朝以前的说法缺乏充足的理由。就共时态维度而言,唐人传奇与韩柳古文兴盛于同一时期,两者孕育于共同的文学风尚并为这种文学风尚推波助澜,区别在于,唐人传奇是用辞章来改造"笔"中的传记,韩柳古文则是用辞章来改造"笔"中的论说。就阐释效应而言,"传记辞章化"立足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情形,在阐释小说史时可以对唐人传奇与中唐古文运动的关系说得更加切题,可以避免"以西律律中国小说"的常见失误,也为分析宋元明的传奇提供了一个坐标或参照系,有助于划分传奇小说发展的世代并揭示不同世代的特征。

  • 标签: 传记辞章化 唐人传奇 历史维度 历时态维度 共时态维度 阐释效应
  • 简介:1940年林语堂有一次短暂的回国行程,并在汉藏教理院做了一次极为重要的演说——《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林语堂的演说由白慧记录,发表于《海潮音》第21卷第10期以及《觉音》第18期。然而,这篇文章并未被学术界所发现,有关林语堂的各种文集、全集、传记、研究著作等都未收录或提及。《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一文,对于林语堂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林语堂年谱、全集的修订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林语堂 《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 佚文 汉藏教理院 演说 佛教
  • 简介:在河湟宗教文化的多样形态中,宗教信仰成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给地方民族文化造成强有力的冲击,使得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以贵德县藏传佛教寺院尕旦寺为例,考察它的历史与现状。

  • 标签: 藏传佛教 尕旦寺 历史 现状
  • 简介:历史上佛教文化的传播对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占据部分民间信仰空间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民间信仰的部分形式与内容。与此同时,青海多民族民间信仰富有坚韧和旺盛生命力、包容性,外表看似散沙其实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选择性,选择性供奉一些佛道神灵,或吸收简化一些仪轨加以运用,丰富了内容和内涵。

  • 标签: 民间信仰 佛教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