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作者: 马龙(传记马爷爷的孙子) 何珊 蒋玉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21-09-03
  • 出处:《教育学文摘》 2021年第13期
  • 机构:他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隆化战斗、辽沈战役、密云战斗……他在无数次战役中屡屡立下汗马功劳。他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从战争到解放再到发展,见证了历经磨难的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他的故事值得后人学习敬仰。他叫马永生,一个已经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第一次见马永生是在绵阳的404医院,他已不再年轻,眼角布满了皱纹,虽然岁月已经在他脸上、身上印满了沧桑,但他的眼神依然闪着凛然的英锐之气,正如他当年光荣抗战的历史般没有褪色。聊天中马永生开始回忆起自己过往的抗战经历,他的眼神也突然变得复杂激动,半个多世纪前的画面恍如隔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佛教自印度诞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传入中国后,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展示了它无限的生命力。它是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影响最为深厚、传播较为广泛的一个宗教。由于文化传播的结果,佛教虽然诞生自印度,但其在中国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佛教的成熟和发展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又在反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自己的色彩。当今中国佛教主要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本文将在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概述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为了解中国佛教贡献绵薄之力。

  • 标签: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佛教发展
  • 简介:摘 要 阿尔贝·加缪作为法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其对于“荒诞”,“反抗”的思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本文采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了加缪生涯背后“反抗者”人格产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从心理动力学、弗兰克意义心理学与恐惧管理理论等视角揭示“反抗者”人格的深层心理机制,发现加缪早年艰辛生活作为原型情境为其一生的“反抗”提供了补偿性的能量,而其对个人意义上下求索的追寻则是其相信世界毫无意义,却仍然反抗不息的深层原因。

  • 标签: 加缪,荒诞,存在主义,反抗者
  • 简介:摘要:作为诞生于印度大地的宗教和哲学理论体系,佛教的传播早已超出了国界的范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而中亚地区作为古印度和古中国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为两国的文化互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着重研究佛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该地区在将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起到的推动性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高三语文学习当中,人物传记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之下,文言文也是在讲述大多数名人的生平事迹。但是文言文,是一个非常晦涩难懂的内容,人物传记也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两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在本篇文章中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文言文 人物传记 有效教学
  • 简介: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人物传记阅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通过带领学生深刻阅读人物传记,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阅读速度,训练自身思维能力,开阔自身眼界,陶冶自身人文情操,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有效提升学生内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标签: 高中语文 人物传记 阅读
  • 简介:摘要: 高丽王朝堪称佛教王朝,从王室贵族到普罗大众的生活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太祖王建明确了以佛教立国的政策,大力扶持佛教。后来的文宗、宣宗、肃宗统治年间(公元1047 ~1105年)此风更盛。佞佛之风的兴盛,对高丽社会文化习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拟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高丽时期佛教的兴盛及其影响作一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高丽 佛教 影响
  • 简介: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其作品在思想方面由前期的基督教思想逐渐转变为后期的佛教思想,佛教思想与志贺直哉的后期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内在关系。其佛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一切皆苦、无常观和禅宗意识等方面。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志贺直哉佛教思想的概观,同时也可窥探其创作特点。

  • 标签: 志贺直哉 佛教思想 一切皆苦 无常观 禅宗意识
  • 简介:  摘要: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传达、弘扬和追求人文精神,即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选编进高中语文课本的传记类文言文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文章的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都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在传记类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的三个有效途径。

  • 标签:   人文教育 延伸阅读 因材施教 古为今用
  • 简介:摘要:荣格在无意识中强调对自性原型的挖掘和认知,使心灵的对立面在自性的掌控下得到统一和完整,佛教追求痛苦的根除以达到“极乐”境界,本文通过对无意识和末那识的阐述和比较,探讨了两者不同的人格发展模式。

  • 标签: 无意识 个性化 末那识 转识成智
  • 简介:摘要:自明朝建立之初起,有藏族僧人到南京为新兴的明中央王朝效力。迁都北京后,来京藏族僧人逐渐增多,在明朝廷的支持下,在北京兴建和重修了诸多藏传佛教寺院,因此明一代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批与藏传佛教僧人或寺院有关的碑文,本文中统一称“藏传佛教碑文”。在北京明朝时期的藏传佛教碑文数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明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信息。本文在全面搜集北京地区明朝时期的藏传佛教碑文,对碑文和拓片现存情况、各碑文的体例和内容做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北京 明代 藏传佛教碑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不断出现的放生热,是中国民间爱生、护生的表现。一方面放生作为信仰民俗而带来了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伦理学在放生问题上的关注缺失,也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种乱象。借由科学组织和政府的专业力量,在生态伦理领域形成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体系,多方合作才会使放生具有伦理可能。

  • 标签: 放生 佛教 生态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依据《摩崖法敕》十四章,对阿育王时代佛教发展的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摩崖法敕》刻文,探讨了羯陵伽之战为何会成为阿育王生平的转折点;崇佛后的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法,采取了戒杀护生、勤于政务、广兴布施等弘法措施;同时,他在各地进行弘扬佛法的巡行,设立“法大官”,教诲民众依法而行。在宗教政策上,阿育王对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一律尊重,平等对待,采取了宽容的政策。

  • 标签: 阿育王 摩崖法敕 佛教
  • 简介:摘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的诸多石窟中,都能发现螺贝这一乐器,它作为一种佛教乐器,最早只是普通的响器,通过发展,逐渐成为佛教音乐中的重要乐器,并最终成为佛教圣物。螺贝在原始佛教时期作为法器,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时期属于乐器和法器并存阶段,本文主要从螺贝的起源以及它作为法器、乐器的功能性来进行探究,主要以佛教石窟为出发点,探究螺贝早期的形式、使用情况等,并对这件乐器的功能性进行分析。

  • 标签: 佛教音乐 佛教乐器 螺贝 法器
  • 简介:摘要: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类型多样,独具中国民族特色。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的佛教建筑,其艺术内涵丰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历史发展悠久,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河南佛教建筑风格大多顺应自然之美,依托河南地势地形三面环山的特点,依山就势,符合佛教建筑选址要求,因此其被誉为佛教胜境。本文通过简析河南佛教,分析河南佛教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出河南佛教建筑的保护路径,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河南佛教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并有效保护河南佛教建筑古文物,使其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河南 佛教建筑 文化内涵 保护路径
  • 简介:摘要:马克思·韦伯认为“在任何文明、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某种精神气质在支撑”,本文主要通过“韦伯式问题”的研究方法入手,试图阐释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影响。

  • 标签: “韦伯式问题” 青藏高原 佛教。
  • 简介: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自古有之。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自文成公主进藏以来,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地密切。公元834年吐蕃王朗达玛灭佛,经过一段动乱时期,佛教在卫藏重新得以传播,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应汉民族的宋、元、明清时代,这一时间,藏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更加地频繁,双方的交融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汉藏民族艺术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自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后弘时期 汉藏文学 艺术审美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