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效果。方法对患者分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联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128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6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介入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成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和血肿吸收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血压 微创下置管抽吸 血肿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患者,依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支架取栓)、观察组(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每组50例。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在干预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内出血 再次闭塞 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 急性缺血性脑卒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支架植入术,观察组采用血栓抽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有利于调节与改善患者的各项术后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血栓抽吸 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胰腺炎腹腔高压合并ARDS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设置对患者气体交换、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监测患者腹腔、胸腔压力等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呼吸机参数设置对患者气体交换情况无明显相关。结论对呼吸机参数的设置可以优化治疗效果,防范风险,保障患者健康。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腹腔高压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潮气量与呼吸暂停麻醉法联合低PEEP在输尿管软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为小潮气量(6ml/kg)联合呼吸暂停通气组,观察组为小潮气量(6ml/kg)、呼吸暂停联合低PEEP(5cmH2O)组,比较初次呼吸暂停前与恢复正常呼吸后1min内,患者心率、血压变化以及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结果恢复呼吸后,观察组内比较心率及平均动脉压、Ppeak及Pmean与呼吸暂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偏慢(P<0.05),平均动脉压偏低(P<0.05),观察组Ppeak及Pmean均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输尿管软镜手术中,术中行小潮气量(6ml/kg)、呼吸暂停联合5cmH2O低PEEP处理,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前提下,可更好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保护患者肺功能,降低患者肺损伤。

  • 标签: 小潮气量 呼气末正压 输尿管软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FiO2对行腹腔镜胃减容术的病态肥胖患者肺氧合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减容术的病态肥胖患者9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全身麻醉插管后维持FiO2 40% (L组,33例)、FiO2 60%(M组,33例)、FiO2 80%(H组,33例),直至手术结束。于未吸氧前(T0)、达目标氧浓度后5 min (T1)、气腹后1 h (T4)、气腹结束后5 min (T5)、入PACU后10 min (T6)、出PACU时(T7)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PaO2/Fi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rterial/alveola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ratio, a/APO2)、PaCO2;记录T1、气腹后5 min (T2)、气腹后30 min (T3)、T4、T5时刻气道平台压(plateau airway pressure, Pplat)、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记录停药开始到拔管的时间、PACU停留时间、高氧血症(术中PaO2>300 mmHg,1 mmHg=0.133 kPa)和去氧饱和发生情况(术中SpO2<95%的例数、拔管后5 min SpO2下降至92%的例数及时长、PACU内SpO2<92%的例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PACU内恶心呕吐、需应用口咽通气道或无创正压通气)、术后住院天数。结果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M组比较,L组、H组PACU停留时间延长(P<0.05),其余临床特征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T6、T7时点PaO2/FiO2较L组、M组降低(P<0.05),T4时点PaO2/FiO2、T6时点PaCO2较L组升高,T5时点Cdyn较L组降低(P<0.05),高氧血症的发生率较L组、M组升高(P<0.05);3组T0、T1、T5时点PaO2/FiO2、PaCO2,T0、T1、T4~T7时点a/APO2,T1~T4时点Cdyn, T1~T5时点Pplat、P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点比较,3组T1、T4、T6、T7时点及L组T5时点PaO2/FiO2降低(P<0.05),3组T1、T4~T7时点a/APO2降低、PaCO2升高(P<0.05)。与T6时点比较,3组T7时点PaO2/FiO2、a/AP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点比较,3组T2~T5时点Pplat、Ppeak升高(P<0.05),Cdyn降低(P<0.05);与T4时点比较,3组T5时点Pplat、Ppeak降低(P< 0.05),Cdyn升高(P<0.05)。3组去氧饱和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40%、80%的FiO2相比,行腹腔镜胃减容术的病态肥胖患者术中给予60%的FiO2对肺氧合和呼吸力学的优化是有效的,同时能够降低高氧血症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去氧饱和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吸入氧浓度 病态肥胖 腹腔镜治疗 胃减容术 肺氧合 呼吸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各种病因的MODS患者41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组21例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h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yn)、心排血量(CO)、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和血气分析.结果HVHF组治疗24h,Ppeak、Cdyn、CO、PVR、SVR、氧合指数分别为(31.32±2.23)cmH2O(1cmH2O=0.098kPa)、(26.18±3.54)ml/cmH2O、(6.18±0.91)L/min、(194.95±11.51)dyn·s·cm^-5、(1071.55±66.50)dyn·s·cm^-5、(220.41±21.41)mmHg(1mmHg=0.133kPa),与治疗前的(42.00±3.34)cmH2O、(17.91±4.31)ml/cmH2O、(8.68±1.17)L/min、(267.27±16.29)dyn·s·cm^-5、(805.32±18.82)dyn·s·cm^-5、(119.41±17.10)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CVVH组治疗24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VHF可明显改善MODS患者的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 标签: 血液滤过 多器官功能衰竭 呼吸力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以每组31例的人数分为观察组(以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对照组(以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80.65%)明显较优,与对照组患者(54.84%)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以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下未成熟卵泡抽吸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在我院进行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超声下未成熟卵泡抽吸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LH以及FSH、T水平、窦卵泡计数,对比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以及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前LH以及FSH、T、窦卵泡分别是(2.5±0.4)、(2.6±0.6)mmol/L以及(26±0.4)个;治疗后分别是(0.8±0.6)、(1.4±0.4)mmol/L以及(9±2)个。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出现4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13.3%;22例成功妊娠,临床妊娠率73.3%;5例流产,流产率16.7%;11例多胎,多胎率36.7%。结论超声下未成熟卵泡抽吸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探究超声下未成熟卵泡抽吸术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traub血栓清除系统和人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血栓抽吸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Straub血栓清除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D-二聚体(D-D)水平、患-健侧周径差及静脉瓣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研究组血栓清除情况、下肢消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D-D和患-健侧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静脉瓣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人工血栓抽吸相比,Straub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可提高血栓清除率,改善下肢肿胀情况,并可调节D-D水平,减小患-健侧周径差,改善静脉瓣功能。

  • 标签: 血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Straub血栓清除系统 人工血栓抽吸 静脉瓣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次经阴道穿刺抽吸腹水在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合并张力性腹水处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生殖中心2010年6月至2020年7月期间行助孕取卵术后发生重度OHSS并经阴道穿刺抽吸腹水的1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腹水抽吸次数不同分为单次抽吸组(n=116)和多次抽吸组(n=70)。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补液、扩容及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补液总量、白蛋白及低分子肝素用药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多次抽吸组腹水抽液总量[(6.89±1.24)L]明显高于单次抽吸组[(3.09±0.6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次抽吸组补液总量[(12 965.52±3 796.29)mL]、白蛋白输入量[(131.77±45.38)g]及低分子肝素注射总量[(53 017.24±12 629.84)U]与多次抽吸组[(9 485.71±3 470.34)mL、(94.57±47.91)g、(38 071.43±12 490.37)U]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次抽吸组住院时间[(8.01±2.66)d]明显短于单次抽吸组[(10.81±2.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次抽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单次抽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抽吸次数不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OR=0.593(95% CI=0.134~2.623),P=0.491],白蛋白用量和住院时间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OR=0.868(95% CI=0.757~0.996),P=0.043;OR=0.389(95% CI=0.154~0.979),P=0.045]。结论经阴道多次穿刺抽吸腹水对于合并反复张力性腹水的重度OHSS患者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用药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重度 腹水 经阴道抽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超声下未成熟卵泡抽吸术(IMFA)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的卵巢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PCOS不孕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IMFA组(采用IMFA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达英-35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体积、窦卵泡数、促黄体生成素以及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比较两组1年内月经恢复率以及妊娠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卵巢体积、窦卵泡数、促黄体生成素均明显降低,促卵泡生成素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月经恢复率与妊娠率分别为65.00%、4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下IMFA治疗PCOS不孕症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内分泌水平,促进卵巢形态及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月经恢复及妊娠率。

  • 标签: 超声 未成熟卵泡抽吸术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6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后行PCI组46例,常规PCI对照组40例。观察2组的造影结果、术后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术后2小时ST段回落>50%和心肌酶学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好于对照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可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导管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从多方面分析了空调水系统中循环泵压入式与抽吸式布置的优缺点,认为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空调循环泵不应该一味地采用压入式布置,而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后再确定循环泵的设置位置。

  • 标签: 水泵压入式 水泵抽吸式 水温升 工作压力 初投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冠脉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抽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指标、出血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及TMP分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T段回落率及LVEF值高于对照组,而CK、CK-MB及LVEDD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能有效促进术后ST段回落,减少血栓破裂脱落导致的远端血管栓塞,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栓抽吸 急性心梗 临床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