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药物相关皮肤血管炎(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炎(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最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 标签: 血管炎 药物 治疗 预后
  • 简介:作者报道1例I期色素减少蕈样肉芽肿,患者为一13岁男孩,尽管临床上病情得到完全缓解,但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发现仍有微小残留病变。通过对缓解后皮损的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产物的进一步克隆和测序,发现原发性T细胞克隆仍存在,但数量有所下降。随访3年半,无任何新出皮损。蕈样肉芽肿残留的恶性T细胞克隆的临床意义还有待阐明。

  • 标签: 微小残留病变 蕈样肉芽肿 减少性 色素 多聚酶联反应 T细胞受体Γ
  • 简介:58岁男性患者,项后增生性斑块15年,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我科行部分切除治疗,术后病理符合项后瘢痕疙瘩毛囊炎,术后予促进伤口愈合和活血化瘀中药,以及强效激素软膏和加压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瘢痕疙瘩 毛囊炎 手术
  • 简介:一71岁韩国男性前额出现孤立的红色斑块。该斑块出现已有1年,并缓慢增大。体检发现前额上正中线部有一轻微隆起的、1.5cm×1.5cm红色斑块。体力活动或情绪应激反应均不诱发该斑块出汗。皮损无疼痛或触痛。患者前额部无外伤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外分泌腺数目增加,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沟扩张。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外分泌腺对S100和癌胚抗原(CEA)染色呈阳性,血管沟对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呈阳性。上述结果符合小汗腺血管瘤错构瘤的诊断。随访1年皮损无改变。

  • 标签: 血管瘤性错构瘤 小汗腺 前额 迟发性 癌胚抗原(CEA)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 简介:背景:外生殖器疣治疗中的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是其潜在的复发风险。但几乎所有评估复发性的研究均为3个月的随访。鉴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潜伏期较长,而随访3个月时间太短,不足以检测出真实的复发率,作者进行一项研究,对用5%咪喹莫特乳膏(一种免疫调节剂)治疗的外生殖器疣患者进行评价,并在皮损完全消退后随访6个月。方法:在法国51所私人或开业医院进行开放式、非比较、多中心研究。应用5%咪喹莫特乳膏3次/周,直至外生殖器疣消退,应用时问最长为16周。皮损完全消退后随访6个月。

  • 标签: 外生殖器疣 乳膏治疗 5%咪喹莫特 随访 安全性 咪喹莫特乳膏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减少腋汗的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的前瞻、开放、非随机治疗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的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的与皮纹平行的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的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的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的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的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的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的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的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的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的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的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汗腺切除的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减少腋汗的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近年来,在男性性病患者的治疗中,部份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消失,各种检验如涂片、培养阴性,但病人仍然自诉有各种类型的不适,自觉会阴不适,尿道灼热、灼痛,尿频尿急,下腹胀痛睾丸坠胀,晨起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等。针对这类病人的主诉,结合前列腺肛检和化验,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表现,据此进行前列腺的专科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 慢性前列腺炎 诊治体会 前列腺注射 男性性病 衣原体
  • 简介:目的探讨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37岁。左手中指末端肿物半年余,触之疼痛。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见1个大小约0.5cm×0.3cm的淡红色的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无包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纤维母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杂乱排列,核分裂罕见,细胞无明显异型,可见丰富的纤细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CD34、CD10,阴性表达Desmin、SMA、MyD1、S-100、CD99、CKpan、CD68。结论SA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

  • 标签: 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 软组织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ICAM-1与白癜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白癜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黑素细胞
  • 简介:恶性萎缩丘疹病(MAP)是一种罕见的、“毁灭”的血管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预后不良。虽然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损害,但全身受累也很常见,结果通常为致死性。病变极少累及外生殖器。作者报道1例45岁MAP男性患者,有多系统病变并伴有阴茎痛性溃疡。MA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患者联合应用己酮可可碱和潘生丁未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患者最终死于MAP的肠道及胸腔内病变。对此病例应注意下列临床病程及治疗方案:

  • 标签: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 男性患者 溃疡 痛性 阴茎 多系统病变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皮肤病。成年人的发病率为2%~3%,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8岁之前发病。在儿童期,该病的发病率呈线性增长。从1970年至2000年,儿童银屑病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尽管对许多轻度银屑病患儿而言,局部治疗已足够,但对更多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度或顽固的银屑病患儿,则往往需要系统治疗。

  • 标签: 系统性治疗 银屑病 儿童期 药物治疗 安全性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家族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淀粉样变性,特征为淀粉样物质的系统沉积,周围神经受累尤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常不同程度伴发心肌病、肾病、玻璃体混浊及腕管综合征,疾病晚期常出现营养性皮肤病变。作者对142例患者的皮肤表现进行分析,较常出现的皮肤症状依次是:干燥症(81.6%)、脂溢性皮炎(21.8%)、外伤及烧伤样损害(19.7%)、痤疮(18.3%)、神经营养性溃疡(14%)及甲癣(10.5%)。

  • 标签: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 皮肤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自主神经病变 营养性溃疡 淀粉样变性
  • 简介:尽管对系统红斑狼疮(SLE)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该病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药物、饮食等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细胞凋亡频率增加和凋亡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活化等,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SLE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并为SLE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和靶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学 表观遗传学 免疫学 环境因素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管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尖锐湿疣(CA)在全世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成为STD中的最常见疾病,在我国发病率12.94/10万,病例数仅次于NGu和NG,占第三位。由于CA易于复发的特性,它的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困难。难治CA是指经过3次以上CO2激光或电灼或其它方法治疗后3~6个月内复发的患者。我院自2000~2006年治疗的有300余例阴茎、阴道、宫颈及肛周CA患者,其中有66例为难治患者,均坚持综合治疗而治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复发性尖锐湿疣 综合治疗 难治性 CO2激光 常见疾病 临床治疗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