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第3赋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异议”,意味着检察机关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应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意。该条款旨在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益,符合司法实际需要,也符合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应根据“异议”的不同内容,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为保障“异议”的落实,有必要在实务运作中建立细化规则。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异议”条款“异议”权
  • 简介:关于侵害名誉的确认及其处理潘红军,孟宪东名誉是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它反映了社会对公民和法人的品质、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受到的信赖和尊敬程度。...

  • 标签: 侵害名誉权 精神损害赔偿 法人名誉权 受害人 财产损害赔偿 《民法通则》
  • 简介:作者结合我国物的立法实践,综合分析国外的有关立法,指出完全否定或全部接收物行为理论之不当,而应根据我国实际借鉴也予以吸收其合理成分。

  • 标签: 民法 物权行为理论 中国
  • 简介:汇编作品的集合性、独创性,使得对著作所特定的作品创造性这一实质条件的甄别有着更大的裁量幅度。我国著作法对汇编作品的保护对象已扩展到了非作品及其片段,对数据库保护内容的界定也明确只有数据库作品方可实现;汇编者著作保护的部分,只能是其付出创造性劳动的部分;实施对汇编作品著作权益的保护,必须履行既保护原作者的著作,同时又维护汇编者著作的双重行使规则。

  • 标签: 汇编作品 著作权保护 独创性 著作权权益
  • 简介: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3年12月28日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宣告劳教制度的终结。自此,原劳教规制的行为进行分流处置,一部分纳入治安管理处罚,一部分纳入刑法评价,这涉及到刑法规制的犯罪圈的扩大或者说刑罚的扩张。后一种情形中,应当关注并研究刑罚扩张的条件、正当性以及其边界。

  • 标签: 后劳教时代 刑罚权 刑罚权扩张
  • 简介:信用是近年来新生的一项民事权利,对信用的界定应考虑与信用的属性相一致,信用的财产属性与其人格性质看似不符,实则是人格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信用属性的法律体现。实践中侵害信用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信用明文规定,导致对信用利益的救济十分匮乏。从维护信用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侵害信用的认定应以客观行为及损害后果为主要判断要件,无需考虑侵权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对信用的法律保护,既要考虑侵权行为的特征,又要结合侵害信用的具体情形。

  • 标签: 信用权 人格权 法律保护
  • 简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社会性和财产性双重价值,在破产中处置土地经营的财产价值,常常受到社会性价值的掣肘,致使土地经营的社会性价值与破产法的立法宗旨之间形成冲突。土地经营的流转趋势不可阻挡,以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出资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市场经营充满风险,当其经营陷入危机引入破产制度解决债务问题时,需要妥善处置土地经营社会性价值与破产法立法宗旨的矛盾。建议给予以土地经营出资的农民附条件的优先和选择优先和选择的设置是有偿且自愿的,在农民遭遇投资失败导致失去土地时,可以行使优先或选择权重新购回土地。

  • 标签: 农村承包土地 经营权 破产处置 双重价值
  • 简介:<正>几年前我在国外讲学时,一些外国同行学者专家问我:你们的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国家的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同时又规定由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如果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发生错误,制定出违反宪法的法律,如何纠正?言外之意是我国国家权力的运用,不如西方国家采取三分立制那样优越。1986年许崇德教授和我合写的《分权学说》小册子问世以后,国内也有同行专家学者评论这本小书,说它联系中国实际认定中国不能实行三分立的观点太保守。但我仍然坚持崇德教授和我原来的观点。下面再作一些论述。

  • 标签: 三权分立学说 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机关 分权学说
  • 简介:作者认为,我国的抵押制度兼有国外某些立法中的抵押和质的两种性质和特点。基于此,作者分析论述了抵押的法律性质、抵押的设定、抵押的实现以及第三人提供抵押等有关抵押的几个法律问题。

  • 标签: 约定抵押权 抵押权人 抵押物 法律问题 债务人 债权人
  • 简介:法律监督既可以是一种权利,也可以是一种权力。法律监督权力和法律监督权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法律监督权力实际上是国家机关享有的各种权力体系中的不具有独立性格的一种特殊权力类型,是所有国家权力具有的一种客观功能与属性。狭义的法律监督权力,专指为了使主国家权力更好地实现,法律赋予国家机关的具有直接控制或制约性质的权力,这种权力在国家机关权力中处于次要或辅助的地位。

  • 标签: 法律监督 监督权利 监督权力
  • 简介:将精确打击中的制信息用于绑架勒索案件的侦查,是保障人质安全,及时抓捕绑匪的有效手段.探索夺取绑架案件侦查中的制信息,以情报信息引导精确锁定犯罪嫌疑人,安全解救人质的战术战法对于绑架案件的及时侦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侦查 绑架案 精确打击 制信息权
  • 简介: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是辩证统一,宪法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构成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体系与目标.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协调,冲突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

  • 标签: 宪法修改权 性质 制宪者 修宪权 修宪机关 立法机关
  • 简介:基于物的自由属性,现代国家无不对物提供全面的保护。而物的社会化,突破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分析框架,其突出表现是行政权大量入侵物领域,具体包括保护与规制两个层面。因此,物立法应当立足于私产保护,以社会为本位,把物置于全部社会关系之中,在规定物的私法规则的同时,确立物与行政权的基本关系准则:限制行政征收征用;对合法财产不得处以没收处罚;物在行政法上的义务应随物消灭而终止;同时,灵活规定物登记不作为的物效果,物的发展和保护应当向行政法开放,以限制不合理的行政规制,并激活行政法的物保护功能。

  • 标签: 物权 社会本位 行政法保护 行政法规制 基本关系准则
  • 简介:传统抵押追及效力理论仅以不动产抵押为假设对象,动产抵押的兴起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实,传统抵押追及效力理论内蕴含着对于第三取得人善意恶意的价值判断,并且其逻辑起点应为抵押不受影响,而且抵押人设定抵押后,一旦债务人届期不履行债务,则其转让行为对于抵押人无效,因为此时其处分权受到限制,但是善意第三取得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的规定终局地获得抵押物的所有叔。

  • 标签: 抵押权 追及效力 物权公示 动产抵押 善意取得 处分权
  • 简介:<正>著作邻接,是指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及广播电视组织因传播作品而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类似著作的权利,它因与著作相邻接(或相关联)而得此名。它是一种与著作不同,但又与其关系密切,同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权利。随着唱片制作业的国际化,唱片发行的跨越国界以及新传播媒介的发明、应用,一种全新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使著作邻接的保护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国内立法水平上,而要求赋于全球性的保护。目前,保护著作邻接的公约有《罗马公约》、《唱片公约》以及《卫星公约》等。各公约规定的条款虽不多,但涉及范围甚广。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剖析《唱片公约》,并与《罗马公约》作些比较。

  • 标签: 唱片制作者 著作邻接权 罗马公约 复制品 缔约国 世界著作权公约
  • 简介:二十世纪初叶,当《伯尔尼公约》在柏林修订之际,适值电影甫经问世,该公约第14条即明确宣布,为电影作品提供著作保护。此后,美国著作法亦于1912年Townsend修正案中,首次肯定电影作品为独立的著作对象。日本在其1912年的著作法修正案中,也将电影作品列为著作的标的。在中国,国民政府1944年首次将电影作品列为著作保护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90年《著作法》亦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列为著作法保护的对象。

  • 标签: 著作权保护 影视作品 《伯尔尼公约》 著作权法保护 电影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