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畸形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美观。畸形经过正畸治疗后,口腔颅颌面的形态和功能得到改变。咀嚼功能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咀嚼效率的高低代表咀嚼功能的状态。现对咀嚼功能及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咀嚼功能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咀嚼效率 正畸治疗 错(牙合)
  • 简介:目的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2例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高度差异[(0.6±0.5)mm]小于术前上颌高度差异[(4.7±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平面偏斜度[(0.5±0.5)°]小于术前平面偏斜度[(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 标签: 牙[牙合] 平衡 口颌系统畸形 截骨术 勒福 正颌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微种植支抗,MBT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内收6个前牙,矫治双牙弓前突畸形,研究治疗前后牙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26例,男11人,女15人,平均年龄18.7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使用DENTAURUMMBT矫治器进行矫治。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测量片,测量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切牙切缘后移了7.20mm,上切牙根尖后移了2.66mm,差异具有显著变化,上颌磨牙前移了0.85mm,变化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提示利用微种植支抗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内收前牙和保护后牙支抗,磨牙基本保持不动,防止支抗丧失。

  • 标签: 微种植支抗 双牙弓前突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压膜双垫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II1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处于生长期的主要表现为下颌后缩的安氏II1的患者,I期采用双垫矫治器,II期采用MBT矫治技术,并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矫治后软硬组织都发生了较大改变,矫治后建立了前牙正常的覆、覆盖,磨牙、尖牙的中性关系,侧貌外形明显改善。结论安氏II1畸形患者在生长发育期采用压膜的双颌矫治器能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侧貌外形,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 标签: 双颌牙合矫治器 双期矫治 安氏II1错牙合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开[]15年后的以及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开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开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开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长期稳定性 正畸一正颌手术联合矫治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高角患者切牙区高度、厚度、开窗及开裂等根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开窗、开裂发生率。结果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mm处及根尖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开窗、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开窗、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开窗、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开窗=6.794,P开窗=0.009;χ^2开裂=16.030,P开裂<0.001)。结论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开窗、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标签: 骨性Ⅱ类 高角 年龄组 骨开窗 骨开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垫在反矫正中的作用。方法对54例反病例使用活动垫配合固定正畸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2年,评估效果。结果反矫正成功率96%,有效率100%。结论活动垫配合固定正畸治疗是反矫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活动牙合垫 反牙合 固定正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青春发育期Ⅲ畸形1特征为上颌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如果上颌含有埋伏阻生牙,则又加重了上颌发育不足,如不及时矫正,既影响了颜面部的美观及口腔功能,又存在埋伏形成含牙囊肿的可能。方法选取二十例上颌发育不足者并含有无自行萌出能力的埋伏的安氏Ⅲ患者2,采用前方牵引矫正器与扩大牙弓联合矫正。结果该治疗方法既补充了上牙弓发育不足,又增加了口腔功能。结论采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大牙弓联合治疗,既促进了上颌向前发育,又可将上颌埋伏牵引导萌,疗效满意。

  • 标签: Ⅲ类错颌畸形 埋伏阻生牙 前方牵引器与扩大牙弓
  • 简介:目的:畸形是否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风险因素,目前仍有很大争议。已有研究证明,牙齿的咬合功能与TMD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没有真正地在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静态和动态畸形在TMD患者中的发病率,并将其与文献中所获得的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25例TMD患者(75%为女性:年龄平均为34,2±6,7岁,范围25~44岁),根据临床检查-无痛[即:关节盘置换和(或)非疼痛关节病]、肌肉和(或)颞下颌关节(TMJ)中疼痛与否,可将所有样本分为4组,记录静态和动态的畸形。静态的畸形包括咬合,后牙锁殆,深覆殆,前牙开殆,深覆盖,以及磨牙尖牙的不对称。动态的畸形包括正中/侧方骀干扰,以及从后退接触位(RCP)到最大牙尖交错位(M1)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2mm。采用相关系数母评估每组样本中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不同的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无显著相关,磨牙不对称和侧方耠干扰上的φ数值从-0.081~+0.043。TMD人群中畸形的患病率与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类似。结论:不管TMD患者的疼痛状况如何,TMD患者中静态和动态畸形的发生率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相似。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注意,畸形不应作为TMD的鉴别点。

  • 标签: 流行病学 错(牙合)畸形 发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减数矫正结合周序列治疗对严重牙周炎引起的周功能和量变化的效果。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分析两组患者的牙周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牙龈组织形态学改变、厚度(RBH)、龈沟液中炎因子(IL-6、TNF-a)的变化,以及牙根吸收的变化。结果:各减数的 PD值和 SBI值均低于矫正前(P>0.05);在矫正前后,相邻减数的 PD值和 SBI值没有显著(P>0.05)。在正畸治疗之前,相邻减数区的 RBH值与正常区的 RBH值没有显著(P>0.05)。各减数区的 RBH值均高于矫治前(P <0.05),但与对照 R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正常区的 RBH值均高于矫治前(P<0.05)。在正畸治疗前后,近、远减数的 RBH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矫正后,两个相邻的减数的 RBH值均显著高于矫正前(P>0.05),且正端的IL-6和TNF-a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严重牙周炎的患者,减数矫正结合周系统的综合疗法并未对其牙周组织产生显著的损害,反而使相邻的减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QCVM)观察𬌗畸形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生长发育的特点。方法:作者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𬌗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将患者分成四期,分别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然后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不同颈椎骨龄分期的𬌗畸形患者的上气道特点以及周围组织特点。结果:Ⅱ期患者的SNA、SNB、PNS-R、PNS-UPW高于Ⅰ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的U-MPM高于Ⅱ期和Ⅰ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几项,四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对𬌗畸形青少年患者的上下颌、上气道生长发育潜力进行评估,评估效果良好,能够指导此类患者做早期矫治,值得推广。

  • 标签: 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 骨性Ⅱ类错𬌗畸形 上气道 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严重对患者面部美观和咬合功能影响较大。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解决的有效方法。本文报道1例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钛板未取出的病例,经10年随访患者咬合关系和面型保持稳定,牙齿排列基本整齐;提示严重经过合理设计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稳定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安氏Ⅲ早期矫治方法弓丝弯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52例安氏Ⅲ患儿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弓丝弯制,在患儿上颌加辅弓、在前方进行牵引和颌间Ⅲ牵引,对纠正前后头影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进行头影检测,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安氏Ⅲ进行早期弓丝弯制矫正治疗,能有效改善脸型,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弓丝弯制 儿童骨性安氏Ⅲ类 矫治方法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锥束CT(CBCT)探究成人合上颌切牙、尖牙冠根角(CRA)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发育完成的成人Ⅱ畸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发育完成的成人Ⅰ畸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将其作为Ⅰ合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BCT扫描,采用Dolphin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患者的右侧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以及上颌尖牙的CRA。结果Ⅱ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CRA明显的低于Ⅰ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P<0.05);Ⅱ患者的上颌上颌尖牙的CRA明显的低于Ⅰ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成人患者的上颌切牙、尖牙CRA明显低于Ⅰ患者,其具有特殊

  • 标签: 骨性Ⅱ类错合畸形 锥束CT 冠根角 上颌前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牙畸形列缺损患者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70例前牙畸形列缺损患者,均在2019年8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院接受医治。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纳入对照组、试验组中,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单纯种植修复治疗;试验组接受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针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比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咬合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口语表达评分结果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软垢指数、菌斑附着指数评定结果相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通过采取正畸与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前牙畸形列缺损患者临床疗效,各项指标改善较优,适合普及。

  • 标签: 前牙错畸形 牙列缺损 种植修复 正畸 治疗效果
  • 作者: 韩烨 苗莉莉 靖无迪 李小彤 赵一姣 徐莉 侯建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对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周科、全身和周健康、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4.0±4.5)岁(19~35岁);观测前牙共112颗,其中上颌前牙46颗,下颌前牙66颗。在前牙去代偿正畸移动前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观察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差异。术前与术后6个月通过口内扫描技术直接获取患者上下颌前牙区数字化模型,在分析软件中构建软组织形态测量模型,并定量分析牙冠正中测量矢状面上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手术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化龈宽度从术前的(4.22±1.43)mm显著增加至(5.18±2.32)mm(P<0.05)。术后6个月上颌、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68±0.56)和(1.00±0.69)mm;下颌前牙龈缘根方1和2 mm处牙龈厚度增加量分别为(0.38±0.42)和(0.58±0.45)mm;且上颌牙龈厚度增加量均显著大于下颌(P<0.01)。结论基于口内扫描技术进行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牙周组织再生结合皮质切开术不但能增加角化龈宽度,而且可增加嵴顶冠方牙龈组织厚度。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牙周 错,安氏Ⅲ类 骨皮质切开术 口内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扩弓器应用在安氏Ⅲ畸形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安氏Ⅲ畸形患者49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取直丝弓矫治,研究组25例采取螺旋扩弓器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疗程、面型改善率、随访半年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面型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头影测量指标均有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螺旋扩弓器应用在安氏Ⅲ畸形中效果明显,面型、头影测量指标改善更佳,而且可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 标签: 螺旋扩弓器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检验。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3和14(29) mm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 标签: 错,安氏Ⅰ类 口咽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气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