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腭部微螺钉种植支抗+改良腭弓在安氏Ⅱ畸形矫治中推上颌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安氏Ⅱ患者,采用在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腭侧植入微螺钉种植支抗,配合改良腭弓推上颌磨牙远移,上下颌直丝弓固定矫治,改善磨牙关系,解除前牙拥挤和前突,矫治前后拍摄口腔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取研究模型,进行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并做统计学分析。矫治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矫治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矫治,推磨牙远移时间平均为4~6个月,磨牙远移量平均为(4.23±1.08)mm/侧,LU6-b(°)倾斜度平均为(0.13±1.16)°,RU6-b(°)倾斜度平均为(0.18±0.79)°,矫治时间平均为20个月,矫治后面型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头影测量分析UI-NA角度平均减少(10±2.04)°,UI-NA距离平均减少(3±0.78)mm,UI-SN角度平均减少(9.5±3.01)°,患者满意度100%。经t检验SNA(°)、SNB(°)、ANB(°)、MP-SN、UL6-b(°)、UR6-b(°)治疗前后值无明显差异(P>0.05),UI-NA(°)、UI-NA、UI-SN(°)、U6-a治疗前后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改良腭弓推上颌磨牙远移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方法,不完全依赖于患者的依从,磨牙整体远移,减少正常列中牙齿的拔除,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螺钉种植支抗 改良腭弓 安氏Ⅱ类错牙合 推上颌磨牙远移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可摘式磁力矫治器设计,试用于替期功能AngleⅢ 的矫治,取得肯定疗效,该设计不同于普通舌簧 垫矫治器,不通过改变切牙唇舌倾斜度以矫治前牙反 ,而是利用磁力使下颌后退以改善颌间关系,上下颌矫治器的分体设计可增加矫治器戴用时间,较少影响口腔功能,克服了某些连体设计的功能矫治器的缺点。

  • 标签: 磁力矫治器 功能性Angle Ⅲ类错合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微种植体支抗矫治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1-2021.12期间本院收治的畸形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口外弓传统支抗矫治,观察组采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对比两组患者美容修复效果及牙周炎症反应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并发症情况。结论:观察组患者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和矫治周期均小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β、TNF-α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可降低畸形患者牙周组织炎因子水平,减少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并缩短矫治周期,改善美容修复效果,临床效果可观。

  • 标签: 微种植体支抗 错牙合畸形 牙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方丝弓托槽、直丝弓托槽在治疗非拨牙牙中的疗效、适应症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病例进行分组实验。一组采用方丝弓托槽和直丝弓托槽联合应用矫治技术。一组采用直丝弓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分两组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后,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治疗结束后磨牙及尖牙呈中性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头影测量数据均在正常范围,治疗效果稳定。结论方丝弓、直丝弓托槽联合应用和单独使用直丝弓托槽在矫治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用方丝弓托槽、直丝弓托槽联合应用矫治技术,避免了下切牙的唇舌向的往复运动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操作。也节省了矫治时间。

  • 标签: 错牙合 直丝 方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改良口外弓Activators治疗替期及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伴轻、中度OSA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患儿60例,年龄8~12岁,采用改良口外弓Activators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取分析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正侧位照片进行测量分析。同时用多导睡眠图检测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60例患儿前牙覆覆盖基本正常,颜面侧貌明显改善,磨牙关系为中性,SNA角平均减小1.2°,SNB角平均增大2.7°,U1-SN平均减小8.2°。治疗OSAS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83.33%。结论改良口外弓Activators早起可以有效治疗替期和恒牙列初期安氏Ⅱ1分,通过前移下颌,间接扩大上气道,改善睡眠。

  • 标签: 改良口外弓Activators 安氏II类1分类 OSAS 儿童
  • 作者: 辛天艺 焦剑 周彦恒 施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畸形患者周探诊深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对颌同侧同名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周状况相似的邻的优先顺序选取)的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水平有一定上升。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缺隙闭合 正畸学,矫正 牙槽骨质丢失 牙周指数 减数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列缺损伴()畸形的正畸与种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治疗有效率。方法:选取本院口腔科接诊列缺损伴()畸形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月~2021年7月实施对比治疗研究。取顺序编码分组分为对照组(n=37,行单一口腔种植治疗),观察组(n=35,行正畸、口腔种植联合治疗)。比较患者口腔功能、种植修复效果及口腔卫生影响。结果:治疗前患者口腔咀嚼、语言功能、牙齿稳定性及舒适度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口腔专科治疗1年后,观察组口腔咀嚼、语言功能、牙齿稳定性及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种植修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体软垢、菌斑附着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正畸联合口腔种植治疗可在修复患者列缺损问题同时经口腔正畸处理纠正()畸形问题,有效维护患者口腔功能,提升口腔卫生清洁便利,效果显著。

  • 标签: 牙列缺损 错(牙合)畸形 正畸 口腔种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MD®面部三维成像系统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畸形面部软组织三维特征的影响,为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9年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50例,其中拔牙组25例,非拔牙组25例为对照组,应用3dMD®收集正畸治疗前后的面部三维图像数据,通过3dMD® vultus软件测量线距、角度、体积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正畸治疗后,在线距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前下面高变化量分别为(0.28 ± 2.28)、(1.85 ± 2.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38,P = 0.031);拔牙组下颌高、颏高、唇宽变化量分别为(-0.52 ± 2.31)、(-1.14 ± 2.64)、(-1.33 ± 3.62)mm,非拔牙组则分别为(1.64 ± 2.42)、(0.93 ± 2.51)、(1.40 ± 2.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颌高 = -2.878,P下颌高 = 0.007;t颏高 = -2.506,P颏高 = 0.017;t唇宽 = -2.942,P唇宽 = 0.006)。在角度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鼻唇角变化量分别为4.91° ± 3.12°、1.50° ± 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92,P = 0.011);拔牙组、非拔牙组颏唇角变化量分别为-0.24° ± 6.83°、4.82° ± 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73,P = 0.023);拔牙组、非拔牙组唇角变化量分别为-16.80° ± 12.65°、-1.04° ± 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1,P<0.001)。在体积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唇部变化量分别为(-0.66 ± 1.24)、(0.46 ± 1.4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84,P = 0.014);拔牙组、非拔牙组颏部变化量分别为(-0.16 ± 0.94)、(0.65 ± 0.9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66,P = 0.009)。结论(1)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患者面下1/3水平向无明显影响,但对面下1/3的垂直向影响有差异,非拔牙较拔牙矫治更易导致面部高度的增加;(2)开唇露齿的青少年患者经拔牙矫治可有效改善颏、唇部形态;(3)对于面部消瘦、颧部凸出的患者,应慎重拔牙矫治。

  • 标签: 正畸学 青少年 成像,三维 面部软组织 骨性Ⅰ类
  • 简介: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的变化。方法:对15例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采用ARCUS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开口运动,前伸及左右侧边缘运动距离,记录由计算机通过切牙运动模拟的双侧髁突的运动轨迹间的最大差数(MRC)。通过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评价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下颌运动的变化以及髁突运动的对称。采用团体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患者除开口度外,其他运动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前伸运动差异显著(P<0.05);开口时MRC值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开口度及左侧运动距离下降,前伸和右侧运动略有增加:MRC呈上升趋势。术后6个月时,下颌运动距离均有所增加,除开口度外其余均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MRC小于术前水平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结论:He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水平与正常He存在差异.髁突运动对称较差。正颌手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颌运动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下颌运动轨迹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回顾总结了我院近年来替颌期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采用固定矫治儿童畸形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本组106例均为替颌期畸形患儿,根据颌的各种情况,应用固定矫治器分别进行了方丝弓矫治技术早期干预治疗。结果106例患儿均达到了纠正颌,早期生长控制和颌矫形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结论固定矫治器治疗儿童替颌期畸形的关键,是引导和牵引牙弓和颌的位置关系而建立正常的颌关系。

  • 标签: 替牙颌期 错颌 固定矫治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72-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列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和对照组(修复治疗)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齿舒适度优良率(95.83%>66.67%,χ2=4.923)、美观度优良率(91.67%>66.67%,χ2=4.547)、对于修复效果的满意度(91.67%>62.50%,χ2=5.779)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84.93±4.19)分>(75.74±4.30)分,t=7.499]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列缺损的临床治疗,选择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牙齿功能,恢复其美观度,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口腔正畸 修复治疗 错牙合伴牙列缺损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改良固定式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AngleⅡ[]患者的面部侧貌改变。方法选择18例替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AngleⅡ[]患者,均采用改良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进行Ⅰ期功能矫治.平均疗程12.3个月。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Holdawav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并对功能矫治前、后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功能矫治结束后,患者软组织颏部变厚(P=0.045),软组织面角增大(P=0.008),下唇突点-H线距离变短(P=0.045)、H角减小(P=0.042)、颏唇沟深度变浅(P=0.027)和骨骼侧面凸度减小(P=0.044);鼻突度(P=0.051)、上唇凹深(P=0.172)、鼻下点-H线(P=0.393)、上唇基部厚(P=0.256)、上唇厚(P=0.120)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不依赖患者的合作,可全天戴用,制作技术简单、成本低,对下颌发育不足的AngleⅡ[]患者在替期、恒牙早期采用该功能矫治器能改善患者的殆矢状关系及颜面外观。

  • 标签: 改良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 AngleⅡ类错 功能矫治 Holdaway软组织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缩弓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Ⅲ黯的疗效。方法选取10例恒牙早期安氏Ⅲ殆患者,观察6个月作为观察对照期,随后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缩弓矫治6个月为治疗期.应用Pitchfork分析法比较对照期和治疗期在平均功能殆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变化。结果磨牙关系改变了7.2mm(t=6.85.P〈0.05),包括改变4.4mm、改变2.8mm;改变中上下颌贡献率约为1:3,改变中上下磨牙贡献率约为2:3。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缩弓可有效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Ⅲ胎,可取得较大的殆关系改善。

  • 标签: 恒牙早期 安氏Ⅲ类错殆 快速扩缩弓 前方牵引 Pitchfork分析法
  • 简介:目的探讨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应用治疗安氏II[]的相关分析.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120例安氏I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改良后的Forsus推杆矫治器实施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功能矫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8个月的治疗,发现患者髁状突后上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现象,患者治疗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髁状突与关节盘的关系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的Forsus推杆矫治器应用于治疗安氏II[]中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髁状突和关节盘,提高其建造适应,而且能有效保持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协调性.

  • 标签: FORSUS 推杆矫治器 改良 安氏II类错[牙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腭部微螺钉种植支抗+改良腭弓在安氏Ⅱ畸形矫治中推上颌磨牙远移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安氏Ⅱ患者,采用在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腭侧植入微螺钉种植支抗,配合改良腭弓推上颌磨牙远移,上下颌直丝弓固定矫治,改善磨牙关系,解除前牙拥挤和前突,矫治前后拍摄口腔全景片和头颅侧位片、取研究模型,进行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并做统计学分析。矫治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矫治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矫治,推磨牙远移时间平均为4~6个月,磨牙远移量平均为(4.23±1.08)mm/侧,LU6-b(°)倾斜度平均为(0.13±1.16)°,RU6-b(°)倾斜度平均为(0.18±0.79)°,矫治时间平均为20个月,矫治后面型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头影测量分析UI-NA角度平均减少(10±2.04)°,UI-NA距离平均减少(3±0.78)mm,UI-SN角度平均减少(9.5±3.01)°,患者满意度100%。经t检验SNA(°)、SNB(°)、ANB(°)、MP-SN、UL6-b(°)、UR6-b(°)治疗前后值无明显差异(P>0.05),UI-NA(°)、UI-NA、UI-SN(°)、U6-a治疗前后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改良腭弓推上颌磨牙远移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方法,不完全依赖于患者的依从,磨牙整体远移,减少正常列中牙齿的拔除,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螺钉种植支抗 改良腭弓 安氏Ⅱ类错牙合 推上颌磨牙远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轻中度伴前牙开病例。方法选取恒牙期伴前牙开患者11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3例,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1例患者治疗后前牙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但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明显的垂直向生长,倾向有所加重。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轻中度伴前牙开病例。

  • 标签: 多曲方丝弓技术 骨性Ⅲ类 前牙开牙合
  •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23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求治.二、临床检查1.口外检查:面部对称,垂直向比例正常,上唇前突.2.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尚可;恒牙列,36残根,26伸长,46残冠,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0mm,深覆()Ⅲ度,上前牙有散在间隙,11、21、22树脂充填修复,21死髓,牙冠变色,下前牙Ⅰ度拥挤,上列中线左偏1mm,37、47临床牙冠较短,第三磨牙均未萌出(图1).3.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4.无口腔不良习惯史,全身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上颌第二磨牙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矫治 下颌第 上前牙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