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关于近代以来佛教居士组织研究涉及发展史、运作、现代化等多样主题,以历史学、宗教学、哲学为视角的居多。有关近代以来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数量不多;实证性的文献偏少;未能对居士组织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学术界应该重视对佛教居士组织的研究,充分发挥实证研究方法的优势,对居士组织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 标签: 佛教 居士组织 近代 当代 述评
  • 简介:文章就辛亥革命到2011年百年间的青海藏传佛教研究(包括对青海藏传佛教的研究和青海籍学人对藏传佛教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类和简述。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前的青海藏传佛教研究状况。第二部分简述了从1949年到2011年间的青海藏传佛教研究状况。

  • 标签: 百年 青海 藏传佛教 研究
  • 简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以来,至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思想必然影响到当时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丧葬习俗也不例外。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入手,对汉唐以来佛教因素影响下的民间丧葬习俗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出现众多的佛教因素,绝非偶然,它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 标签: 佛教 丧葬 习俗
  • 简介:本篇论文以"传播"、"公认"和"发展"的框架来试探藏传佛教的开端并试图划分已经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并且概括地梳理藏传佛教之重要特征,从而得出菩提道次第是藏传佛教核心思想的结论。

  • 标签: 藏传佛教 历史分期 菩提道次第思想
  • 简介:生活习俗不仅是物质民俗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其中积淀着浓厚的宗教内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服饰、饮食、住房等生活习俗的田野调查,去探讨藏传佛教对谊地区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这无疑对藏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 标签: 天祝藏族 藏传佛教 生活习俗
  • 简介: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 标签: 庄子 佛教 自由
  • 简介:"报恩"作为佛教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佛教契入中国社会的方便法门,扩大了佛教在人间的影响。我们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报恩思想,从中透视出报恩伦理与中国文化相融摄的因缘所在。人间佛教不仅要适应社会的"人间化"过程,也应提升人生,具有"化人间"的宗教关怀,树立宗教神圣性。而此种神圣性的来源需要借助传统观念,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代社会,使得人间佛教的伦理行动"契理契机"。

  • 标签: 人间佛教 报恩 传统 神圣性
  • 简介:摘要: 民间宗教信仰多寓于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习惯中,主要以民众自发地对具超自然力精神体的信奉,以及对它的尊崇和维护,其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西藏,它通过苯教、佛教等制度化宗教的影响,不断地得到从内容到规模上的发展和壮大,并积极有效地推动着农牧区群众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建构,且成为长期以来维系农牧区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纽带和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的基点。同时,民间宗教随着自然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自身的俱进和升华,且融合了苯教和佛教的元素,并存于两大系统化、制度化宗教之间而呈现着相互交错和重叠形态,其中佛教对民间宗教的影响更是从形式到实质上的一次洗礼,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和互动模式,构成西藏广大有神论群众信仰的基本格局。

  • 标签: 佛教 民间宗教 吸收 影响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道教、玄学的影响甚深,这一方面有利于佛教在中原的文化接受,另一方面,佛教在深人中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携带了道家及道教的一些因素。这个历史过程使得佛教艺术在其后的本土化发展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艺术的中国式艺术形式与风格。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玄学 道教 早期佛教艺术
  • 简介:五台山居于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又是内地唯一一处汉藏佛教并存的圣地。从东汉明帝传入到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可谓是此起彼伏,现将其发展概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五台山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到魏孝文帝时首次兴起;第二个阶段,五台山佛教经历了魏武和周武的两次灭佛事件后,逐渐走向衰落;第三个阶段,五台山佛教在隋二代君主的努力下,开始复兴,后在唐朝统治者政策支持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第四个阶段,到宋元明清时期,特别是元代藏传佛教传入之后,五台山作为汉藏佛教共存的圣地,更是被认为是"中华卫藏"之所,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和重视,至此五台山佛教出现昌盛的气象。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 朝代
  • 简介: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通道。唐代陇右东端佛教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其中高僧辈出,各家宗派学说纷呈。族信奉般若学和《尊胜陀罗尼经》。唐代所建造的石窟、修习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高僧大德,更有秦州军人、大大像更是遍布陇右东部各地。武则天时期泾川大云寺供养舍利及金棺银椁的出现,反映了盛唐陇右东部地区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而孟诜《石函铭》的发现,可证孟诜家族是世代信佛。泾川县发现的《高公佛堂碣》为研究唐武宗会昌灭佛提供了间接物证。

  • 标签: 陇右东端 唐代佛教 信仰研究
  • 简介:苯教和佛教不同的世界观倡导不同的宇宙观,苯教所倡导的宇宙观表现出现代天体理论中"有限宇宙"--"物理宇宙"的特性,而佛教倡导的宇宙审美观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抽象化的"无限宇宙"--"哲学宇宙"的审美观,两者构成了藏族历史文化的宇宙审美现象.

  • 标签: 苯教 佛教 宇宙审美观 历史文化 宗教 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不断出现的放生热,是中国民间爱生、护生的表现。一方面放生作为信仰民俗而带来了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伦理学在放生问题上的关注缺失,也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种乱象。借由科学组织和政府的专业力量,在生态伦理领域形成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体系,多方合作才会使放生具有伦理可能。

  • 标签: 放生 佛教 生态伦理
  • 简介:摘要: 1782年,泰国曼谷王朝建立后,至今经历 238年,历任国王都尊崇佛教。曼谷王朝时期佛教的繁荣不亚于泰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即位后,极力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努力使国家获得统一和安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同时注意扶植佛教发展。拉玛二世、拉玛三世、拉玛四世、拉玛五世在位期间均积极倡导佛教,对宗教特别重视,专门设立国家宗教事务厅,把宗教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力图借用宗教的力量来帮助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拉玛一世到五世都在佛教问题上作出了不同的建树,都体现出了历任国王的智慧结晶。

  • 标签:
  • 简介:随九华山佛教档案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和现实社会经济价值。随着九华山佛教档案数量和利用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档案工作中“条块分割”问题、私人档案管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九华山佛教档案工作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适应九华山档案事业发展的公共佛教档案的集中管理和私有佛教档案的有效监控体制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档案管理体制 佛教 九华山
  • 简介:近五年国内对佛教音乐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佛教音乐的概念和功用、佛教音乐的发展、汉传佛教音乐研究、藏传佛教音乐研究、南传佛教音乐研究、佛教音乐的对比研究、佛教音乐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创新利用研究和从时间、空间不同的两个维度对佛教音乐进行研究等方面。

  • 标签: 佛教音乐 梵呗 宗教音乐 音乐艺术 研究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 标签: 佛教寺院 小说 叙事功能
  • 简介:准确掌握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内涵,是全面认识藏传佛教的基础。藏传佛教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历史阶段,前者是佛教初级引入阶段,后者是佛教的地方化或本土化的阶段,也是“下路弘法”与“上路弘法”的形成阶段。厘清藏传佛教的内涵边界,首先要理解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即思想基础层面、历史发展层面、组织文化层面。同时,还要对藏传佛教的各主要教派有所掌握。在藏传佛教千余年的发展中,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十个派别和支系,其中以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本文从历史渊源、教派文化与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藏传佛教的文化表征。

  • 标签: 藏传佛教 历史演变 内涵边界 文化表征
  • 简介:<正>从近现代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佛教唯识论大体包含着以下三个认知结构层次:“八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心理结构)——“四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能力结构)——“生识”说(即关于主体认知的发生结构)。本文将依次阐述,愿求正于方家。对认知主体结构的关注,是近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德国古典哲家康德所开创的主体论哲学传统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佛教唯识论者也非常注重认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法相(唯识)宗书数百卷,

  • 标签: 佛学 唯识论 主体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