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治疗Ⅱ、Ⅲ期舟骨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塌陷(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SNA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我科接受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术的9例Ⅱ、Ⅲ期SNAC患者的临床资料,Ⅱ期SNAC 2例,Ⅲ期7例。术中均完整切除舟骨,切除部分桡骨茎突,月骨与头状骨植骨融合。术后记录月头关节融合体骨性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握力、静息和发力后腕关节疼痛情况;末次随访采用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98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静息时腕部疼痛消失,3例在重体力劳动时感觉腕部疼痛,休息后缓解。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握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按腕关节功能Krimmer评分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舟骨切除月头关节融合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Ⅱ、Ⅲ期SNAC,能减少融合腕骨间关节,保留未受累关节,增加腕关节术后活动范围。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进行性塌陷 关节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们收治腕舟骨骨折患者12例,收集CT数据,采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板,术中沿导板导孔精准打入导针,透视确认位置满意,行0.5 cm切口,空心钻钻孔,拧入空心加压螺钉一枚。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PRWE)、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患侧及健侧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桡偏及尺偏活动度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7个月,除了2例患者尝试置入导针两次,其余均一次置针成功,未发生偏斜等情况。所有患者切口愈合好,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情况。手术时间为28~77分钟,平均44.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PRWE评分0~10分,平均2.5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0~100分,平均93.3分,其中优9例,良2例,可1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患侧为(145.67±8.72)°、健侧为(149.92±5.23)°,旋转活动范围患侧为(147.00±7.25)°、健侧为(148.92±6.72)°,桡偏活动度患侧为(16.50±1.83)°、健侧为(17.17±1.80)°,尺偏活动度患侧为(26.33±1.37)°、健侧为(27.25±1.7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经皮治疗腕舟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且个性化、安全、准确。

  • 标签: 舟骨 骨折 3D打印 经皮内固定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腕关节镜下植骨微创治疗无移位的Herbert D1舟骨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徐州仁慈医院接受天玑骨科机器人联合腕关节镜下植骨治疗的9例无移位的Herbert D1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评价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握力、捏力,改良腕关节Mayo评分、腕关节疼痛视觉模量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本组9例患者平均随访14.1个月(7.5~24.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CT检查证实术后平均13.3周(10~18周)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伤侧腕关节主动屈曲活动恢复至51.2°±9.4°,背伸至68.0°±7.3°,主动桡偏为19.3°±6.2°,尺偏为45.7°±7.8°。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握力、捏力、患侧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VAS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联合应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置钉和腕关节下扩创植骨治疗无移位的Herbert D1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愈合率,且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舟骨 骨折 机器人导航 腕关节镜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例单侧B颧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62岁[(38.7±11.3)岁]。17例采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导航组),18例采用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常规组)。分别测量术后1周时双侧颧骨CT水平轴位上骨性颧突点的长度(颧突度)、颧颞点的宽度(前面宽度),比较两组患侧和健侧骨性颧突度差值、骨性前面宽度差值的绝对值;比较两组术后半年时患者满意度及下睑外翻、切口感染、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9.3±1.2)个月]。术后1周时导航组骨性颧突度绝对差值为0.60(0.25,0.85)mm,常规组为0.75(0.20,1.98)mm(P>0.05)。导航组骨性前面宽度绝对差值为(0.37±0.11)mm,常规组为(2.47±0.63)mm(P<0.01)。术后半年时导航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术后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P均<0.05)。术后半年导航组出现下睑外翻1例,切口感染1例;常规组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切口感染2例。导航组并发症发生率[12%(2/17)]与常规组[17%(3/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侧B颧骨骨折,与常规经验性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更精确地恢复前面部宽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颧骨骨折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导航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喙锁韧带解剖重建与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9例;年龄19~68岁,平均50.7岁。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重建组30例(采用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治疗),钩钢板组34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喙锁间距分离比、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钩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74.6±22.0) min]和切口长度[(10.4±0.4) cm]均短于重建组[(95.6±20.8) min、(12.4±0.9) cm],但术中出血量[(90.2±5.3)mL]较重建组[(74.2±3.5)mL]多,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重建组的VAS评分[(1.8±0.5)、(1.2±0.3)、(1.1±0.2)分]、Constant-Murley评分[(85.2±4.6)、(91.1±2.6)、(92.1±2.2)分]均优于钩钢板组[(3.2±1.0)、(1.6±0.3)、(1.5±0.3)、(73.6±2.9)、(85.9±4.6)、(8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钩钢板组患者术后喙锁间距分离比(抬高)(0.20±0.16)大于重建组(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重建组未发生并发症;而钩钢板组7例患者发生术后肩关节疼痛。结论与钩钢板固定相比,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的固定效果更好,同时避免了应用钩钢板所带来的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锁骨 骨折 韧带 解剖 肩锁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对20例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患者,通过骨科机器人技术辅助下或徒手经皮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对骨折端不进行植骨。所有患者至少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并对比术前和随访时的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和关节活动度等各项数据。结果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6.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8.55周时达到骨愈合(6~12周)。在术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螺钉侵犯舟骨远端或舟骨结节皮质等内固定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握力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提升,所有患者均可回归受伤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采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稳定性好、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迅速,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舟骨 骨折 延迟愈合 经皮内固定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
  • 简介:摘要 传统的轨道客车的耐撞性设计通过引入车钩缓冲装置、防爬器等端部吸能结构,来吸收和耗散列车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然而,受车体结构影响,某些列车发生碰撞时,防爬器与司机室骨架会同时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基于此,为实现轨道客车碰撞过程中能量有效分配,本文以国内某B地铁列车为研究对象,对该地铁车辆被动安全防护装置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碰撞速度、压溃行程、车体变形以及平均减速度等评价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验证了该B地铁列车吸能方案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后续吸能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 标签: 耐撞性设计 吸能结构 列车碰撞 能量分配
  • 简介:摘要:本文对B地铁的碰撞过程进行模拟,并对车体耐撞性能进行评估。

  • 标签: 地铁 车钩参数 计算
  • 简介:摘要:蒙内铁路自2017年3月1日起开始联调联试工作,2017年6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至今已实现安全运行一千余天。作为列车的动力牵引装置,机车的良好性能至关重要。蒙内铁路采用了DF8B货运机车、DF11客运机车、DF7G调车机机车作为运用机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得到了肯尼亚人民的广泛赞誉。然而,随着机车运行里程的增加,机车故障数量也明显上升,在这其中,尤属DF8B机车漏水故障较为突出,且其故障的复杂性也对检修人员提出了挑战,因此笔者就DF8B机车漏水故障展开分析并根据经验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 标签: 裂纹 漏水 汽缸盖 检修
  • 简介:摘要:本文以唐车公司研制的B地铁不锈钢车体(天津地铁4号线)司机室底架前端为研究对象,结合研发设计阶段、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设计经验,对司机室底架前端零部件进行优化、合理结构布局,减轻前端重量,通过Hypermesh建立优化后底架前端有限元模型,并依据EN12663标准选取相关工况进行静强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司机室底架前端满足相关性能要求。

  • 标签: B型地铁 底架前端 轻量化 有限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B利钠肽(BNP)及N末端B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同时也是心力衰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首选生物标志物。但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BNP/NT-proBNP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需进一步达成共识:(1)BNP和NT-proBNP,哪个更“好用”?是否需要同时开展BNP和NT-proBNP检测?(2)BNP/NT-proBNP体外稳定时间是否与其体内半衰期相同?(3)BNP或NT-proBNP各检测平台间的一致性如何?BNP与NT-proBNP检测结果是否可以相互换算?(4)影响BNP/NT-proBNP检测的因素众多,如何保证BNP/NT-proBNP检验质量?如何开展性能验证?(5)如何标准化报告BNP/NT-proBNP检测结果?解释BNP/NT-proBNP检测结果时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6)是否需要建立中国人群BNP/NT-proBNP参考区间及医学决定水平?(7)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是否适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BNP/NT-proBNP目标值是多少?预防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干预界值是多少?如何确定心力衰竭患者BNP/NT-proBNP监测频率?(8)肾功能不全、肥胖等患者排除和诊断心力衰竭的BNP/NT-proBNP界值如何确定?(9)BNP/NT-proBNP均可用于奈西立肽、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新型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及相关患者的预后评估吗?(10)除心力衰竭外,BNP/NT-proBNP还可应用于哪些疾病?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组织国内检验专家以及临床专家撰写了本共识,针对上述10个关键问题,从检验和临床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BNP/NT-proBNP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内现阶段应用要求,用以指导和规范BNP/NT-proBNP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

  • 标签: B型利钠肽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实验室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是一种具有良性细胞学特征、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国内外文献有对胸腺瘤远处转移的报道,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肺、肝、纵隔等,发生于腹壁的转移罕见报道,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1例B2/B3混合胸腺瘤腹壁转移病例进行报告,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总结晚期转移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腹壁转移灶的放疗,联合GM-CSF的应用,患者腹壁病灶退缩明显且不良反应轻微。该病例为合并肌无力的晚期转移性胸腺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胸腺瘤 肿瘤转移 放射疗法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提高大秦线C80B敞车基础制动装置传动效率,根据车辆结构特点并结合既有SQ6、C96等车辆集成制动运用的成熟经验对C80B敞车杠杆制动换装BAB-2集成制动装置进行研究。

  • 标签: C80B敞车 传动效率 集成制动 闸瓦压力 车轮磨耗
  • 简介:摘要:识别信息对于无线电导航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某机场仪表着陆系统NM7000B航向设备偶发识别预警的问题,通过测试找到了预警发生的原因,并通过调整发射机频差的方式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单轴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单轴螺钉内固定(单轴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轴螺钉内固定(多轴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轴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轴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BDI高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轴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LMD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VAS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轴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轴螺钉组NDI低于多轴螺钉组(P均<0.01)。单轴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轴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单轴螺钉与多轴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 标签: 颈寰椎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B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ype B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TBIRS)是由于体内存在胰岛素受体抗体(insulin receptor antibody, IRA)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TBIR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常表现为高血糖和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多伴有黑棘皮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IRA阳性是TBIRS的确诊标准,但IRA的检测仅在少数实验室中进行,诊断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由于无特定的治疗方法,TBIRS预后较差。目前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就TBIRS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受体抗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例1,男,6岁,因间断鼻衄4年余入院,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低浓度瑞斯脱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c.3916C>T(p.R1306 W)杂合错义突变。例2,女,8日龄,因血小板减少5 d入院,予以人免疫球蛋白输注无效,低浓度瑞斯脱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阳性,vWF基因c.3946G>A(p.V1316M)杂合错义突变,为自发突变。例3,因间断鼻衄3年余入院,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外院予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低浓度瑞斯脱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阳性,vWF基因c.3946G>A(p.V1316M)杂合错义突变,为自发突变。3例患儿均确诊为血管性血友病。例1及例3应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人血源性凝血因子Ⅷ可止血,血小板可升至正常。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