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成形术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入院的50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经皮成形术治疗,用常规保守治疗形成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成形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某医院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40例病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人,作为对象。将4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20例病人。为对照组病人提供PKP的治疗服务。为实验组病人提供PKP方法与中医结合的治疗服务,然后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病人伤高度丢失指数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评分、病人伤高度丢失指数与Cobb’s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实验组病人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病人。另外,实验组病人的恢复率是60%,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病人的恢复率是25%,总有效率是80%。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的治疗方式相比,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人快速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护理效果。方法我们对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70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并保持这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我们对常规组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应指标、术后疼痛状况以及患者自身的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状况明显要好于另外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数量明显要比常规组患者要少,二者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经皮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患者来讲,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在人口总体数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而中老年人的发病几率更加呈现出了逐渐增多的特点。虽然目前我国对于该类病症的预防在长期的实践及深入研究中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这类病症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日常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患者在发病前期就难以发现并去医院做正规检查,从而使得病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被控制。

  • 标签: 骨质疏松性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特点
  •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骨质疏松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骨折数目按单个、双个、3个及以上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骨折数目和C_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C_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凸成形术(PKP)和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体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成形术,研究组则采用后凸成形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ID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以及累计透视时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锥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以及术后OID评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产生医疗费用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78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评分以及Cobb角度数方面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成形术方案进行治疗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手术治疗,总结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于2015.10月至2016.9月间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常规组40例与干预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措施与护理服务,干预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75%,干预组为90%,干预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而以往针对此种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效果不乐观,此次研究中,对此类患者提供PVP(经皮成形术)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服务,大部分患者表示对临床服务满意度评价较高。

  • 标签: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手术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88例进行分组研究,采用经皮成形术(PVP)治疗的为PVP组,采用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为PKP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PVP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治疗费用均比PKP组少,数据比较,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比PKP大,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骨压缩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所改善,与术前比较P<0.05;但是术后1个月、5个月、10个月PKP组压缩率均比PVP组低,P<0.05。结论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可观,但是PKP治疗综合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成形术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n=80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进行成形术治疗。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后凸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骨折前柱高度和中柱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形术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4±0.8)显著低于对照组(4.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快速恢复患者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骨水泥 辩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