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胃黏膜异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在胃镜检查中发现的23例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APC治疗。结果23例患者共接受42次APC治疗,所有患者局部胃黏膜均由食管鳞状上皮替代,镜下治疗愈合率为100.0%。治疗后出现不适症状5例,均通过抑酸剂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APC治疗食管胃黏膜异位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 氩离子凝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学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咽喉反流 酸分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在临床工作特别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且好发部位靠近食管入口处,因此常常被医患所忽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HGMUE与咽喉反流症状相关,并因此开始对HGMUE加以关注,但是关于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存争议。针对HGMUE临床症状的研究能够明确该病变与咽喉反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GMUE的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疾病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咽喉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HGM、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将HGM分为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分析HGM、RE、Barrett食管和CNAG,以及HGM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GM、RE、Barrett食管、CNAG患者分别为82、104、76、178例。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HGM患者分别为22、20、40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RE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14.4%(15/104)、58.5%(48/82)比14.4%(15/104)、50.0%(41/82)比6.7%(7/104)、43.9%(36/82)比12.5%(13/104)],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的发生率均低于RE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5%(64/104)、14.6%(12/82)比72.1%(75/104)、34.1%(28/82)比67.3%(7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39.80、44.80、23.30、13.80、60.90、20.2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22.4%(17/76)、58.5%(48/82)比19.7%(15/76)、50.0%(41/82)比9.2%(7/76)、43.9%(36/82)比6.6%(5/76)],而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的发生率均低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8%(47/76)、14.6%(12/82)比55.3%(42/76)、34.1%(28/82)比65.8%(50/76)、20.7%(17/82)比42.1%(3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00、24.80、31.00、28.60、12.10、28.90、15.80、8.4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以及非反流症状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CNAG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5.1%(9/178)、58.5%(48/82)比3.9%(7/178)、50.0%(41/82)比3.9%(7/178)、43.9%(36/82)比4.5%(8/178)、34.1%(28/82)比12.4%(22/178)、14.6%(12/82)比2.8%(5/178)、34.1%(28/82)比3.9%(7/178)、20.7%(17/82)比11.2%(20/178)、30.5%(25/82)比15.2%(27/178)、32.9%(27/82)比14.6%(26/178)、15.9%(13/82)比9.6%(1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0、100.40、79.10、62.00、17.20、4.10、74.00、12.80、8.20、11.60、2.20,P均<0.01)。泌酸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型[分别为72.7%(16/22)比35.0%(7/20)、72.7%(16/22)比15.0%(3/20)、50.0%(11/22)比20.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14.10、4.10,P均<0.01);混合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型[分别为72.5%(29/40)比35.0%(7/20)、72.5%(29/40)比15.0%(3/20)、65.0%(26/40)比20.0%(4/20)、62.5%(25/40)比15.0%(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0、17.70、10.80、12.10,P均<0.01)。结论临床伴有咽喉部反流症状HGM的病理分型可能为泌酸型或混合型,可服用抑酸药物或行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一步治疗。

  • 标签: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食管反酸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 Barrett食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差距。方法:在本院2018年3月~2022年1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500例,按照胃镜检查具体类型分为实验组(n=750)和对照组(n=750),实验组均采用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均采用普通胃镜检查,对比具体检查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时间、疼痛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镜检查方式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检出率有一定影响,行无痛胃镜能够有效提升检出率,确保患者的身体异常能够得到及时发现。

  • 标签: 无痛胃镜 胃镜检查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胃黏膜脱垂的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结合进行诊断并进行治疗。结论本病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内镜检查价值有限,确诊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本病尚需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鉴别。前者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与体位无关。X线钡餐检查可见到龛影。后者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原则为本病以内科治疗为主,但并无特效药物。有并发时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 标签: 胃黏膜脱垂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和患者的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的症状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13年5月—2017年4月在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胃治疗的相关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等的形式,分析食管胃黏膜异位与患者的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的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对2000例胃部疾病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问卷及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密切随访得知,其中,有213例患有食管胃黏膜异位(HGM),其中HGM组和非HGM组的相关患者在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的方面的发生概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咽部的异物感和非咽部异物感在是否是HGM患者等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食管胃粘膜的异位并非导致咽部异物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胃黏膜异位与咽部异物感,反酸,烧心等的症状没有相关性。

  • 标签: 食管胃黏膜异位 咽部异物感 相关性
  • 简介: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的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保护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糜烂 出血性胃炎
  • 简介:摘要胃黏膜巨大肥厚较少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该病主要治疗措施为微创手术治疗及药物干预治疗。临床医师应熟悉该病影像学检查特征,及早诊断与治疗,使病人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笔者介绍1例胃黏膜巨大肥厚的胃肠造影检查结果和CT检查结果,并将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胃癌、淋巴瘤、胃间质瘤等鉴别诊断,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胃疾病 巨大肥厚症 诊断 治疗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粘膜脱垂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方法用消化道内镜检查出胃黏膜脱垂患者137例,并进行综合治疗。结果137例胃黏膜脱垂患者幽门形态圆形25例、椭圆形5例、变形(不规则或多角形)70例,幽门开闭自如者24例,关闭不良、关闭迟缓或松弛者12例。经微波治疗的全部病例总有效率100%,其中显效114例,有效23例,均为1次治疗的结果。结论胃黏膜脱垂患者内镜诊断可靠,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胃黏膜脱垂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异位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前壁和小弯较多见,内镜下大致可见四种表现,弥漫小结节样增生1例,散在颗粒样增生2例,局部隆起型1例,息肉样增生1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最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十二指肠球部 胃黏膜异位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及行食管胃吻合重建消化道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6月采用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治疗的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手术方法为:切除病变缝闭胃残端。于胃后壁,切开正三角形两侧边浆肌层,游离成“∨”形浆肌层瓣,纵行切开“∧”形游离食管前壁肌层,切开胃三角形底边黏膜,与食管黏膜做吻合后,将胃后壁“∨”形浆肌层瓣与食管“∧”形肌层瓣缝合。食管后壁全层与剩余胃黏膜层吻合。上提吻合口周围的胃壁,使浆肌层瓣突入食管腔内,包套重塑His角。术后随访并观察食管胃反流、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2例死亡,病死率为2.63%(2/76),其余7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年,有反酸症状者1例,占1.35%(1/74),行X线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钡剂明显反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改变。其余73例(98.65%)患者无症状,行X线钡餐透视和纤维内窥镜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抗反流、防止吻合口狭窄作用,可以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 标签: 食管胃黏膜瓣吻合口成形术 食管胃吻合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