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女性患上子宫内膜异位一定要理性对待,积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月经过多、不孕、性交疼痛、大便坠胀、膀胱症状等,腹壁疤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子宫内膜异位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患者身心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而且广泛转移,易复发,治疗比较复杂,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护士要鼓励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对治疗充满信心,共同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联合用药 心理护理 观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温经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疗效以及机制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诊断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00例,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温经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与血清CA12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水平,并采用中医症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10.93±2.88)、(9.83±3.78)pg/ml,(16.34±3.46)、(19.03±3.5)pg/ml]均下降,与治疗前[(26.63±3.18)、(29.81±2.50)pg/ml,(27.81±3.70)、(30.65±2.65)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CA125水平[(51.80±10.43)pg/ml、(28.75±9.58)U/L,(69.74±12.38)pg/ml、(43.88±8.48)U/L]均下降,与治疗前[(124.76±22.41)pg/ml、(109.60±18.76)U/L,(126.90±24.52)pg/ml、(105.60±19.84)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具有较好疗效,分析其机制与下调炎性反应与减少血管生成因素有关。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炎症介质 温经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8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后复发率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经统计发现,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复发率为40.00%(26/65)。复发患者中,年龄≥30岁、治疗依从性差、保守治疗、未充分了解疾病知识、无药物治疗的患者其术后复发率较高。结论患者年龄、疾病分期、有无药物治疗、手术方式、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治疗依从性均为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故而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对疾病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坚持药物治疗,可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复发 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卵泡发育迟缓、卵母细胞成熟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子宫内膜异位患者颗粒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事件的发生、细胞能量代谢及类固醇合成能力受损可能是其卵泡发育异常、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原因。而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引起炎症反应发生,使卵泡过度激活、卵巢皮质纤维化,直接影响卵巢储备。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事件、类固醇激素合成及能量代谢功能异常进行讨论,并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解释内膜异位囊肿对卵巢储备的不利影响。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颗粒细胞 氧化应激 卵泡发育 能量代谢
  • 简介:EM患者的异位内膜细胞、在位内膜细胞及腹腔液中单核/巨噬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可产生高水平的MCP-1,  三、MCP-1在EM患者的位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腹腔液及异位病灶组织中MCP-1的含量增加

  • 标签: 内膜异位症 单核细胞趋化 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妇痛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分析 临床治疗效果 ,并观察实验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40 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将其纳入研究资料中,均给予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妇痛宁药物治疗,治疗 3 个月,一疗程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一疗程用药(妇痛宁颗粒)治疗后, 40 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有 15 例痊愈,治疗显效有 10 例,治疗有效 11 例,无效为 4 例,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 90.0% 。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

  • 标签: 妇痛宁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纳入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60例,由抽签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应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基于此应用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表现等。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而月经期肿块缩小或增大、切口疼痛、切口肿块等临床症状消除率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行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较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月经期肿块缩小或增大、切口疼痛、切口肿块等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行亮丙瑞林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用口服达那唑,实验组采取亮丙瑞林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发生并发几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30例(93.75%)、发生并发几率3例(9.38%)均优于对照组20例(62.50%)、10例(31.25%)。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行亮丙瑞林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还能够降低并发的发生几率。

  • 标签: 亮丙瑞林针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和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不良反应率4.5%,甲组不良反应率9.1%,乙组的优势更为突出。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应用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8年发生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例的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在月经期均感腹部切口处疼痛,可触及一触痛的包块,经后疼痛缓解,包块缩小,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异位包块,术后无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宫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防止将子宫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 标签: 剖宫产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25/25),对照组治愈率为52.0%(13/25),无效率为48.0%(12/25),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表现为月经期肿块增大、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切口位置疼痛等,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仍有部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可通过临床症状、血清检查以及影像学确诊,在治疗过程中,尤以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子宫内膜异位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我们将2014年3月—2016年3月子宫内膜异位患者52例做为本次研究对象。52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米非司酮治疗,将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效果52例患者中治愈41例,治愈率为78.8%;有效9例,有效率为17.4%;无效2例,无效率为3.8%。药物所致副反应52例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症状2例,发生率为3.8%;皮疹1例,发生率为1.9%。结论将腹腔镜手术切除+米非司酮治疗方法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清除病灶组织且可预防疾病复发,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 米非司酮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28岁女性,五年前在我院行剖宫产术,术后2年发现腹壁疤痕组织处有拇指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经期包块增大伴疼痛。2010年10月20在我院行二次剖宫产,腹壁脂肪层见3×2×1cm3致密增厚结缔样组织,质硬,并可见散在的微小囊腔,行病灶清除。开腹手术时应用沙垫保护好腹壁切口及盆腔,防止内膜组织的种植,可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

  • 标签: 二次剖宫产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对照组(接受米非司酮口服)和50例研究组(接受腹腔镜治疗)。(1)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大小及治疗有效率。(2)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的复发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大小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78%,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的复发率分别为6%、18%,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相对于药物保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腹腔镜疗效更为肯定,术后复发率低。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 内膜异位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AIEM)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用药3~6个月。6例随访1~4年未见复发。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 标签: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也相应增多。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了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疤痕的子宫内膜异位22例,所有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