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语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语.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不同词类,我们发现汉语中具有模糊语义的词大都集中在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其词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试图从主观量范畴和语用交际等角度探讨汉语具有模糊语义的原因.

  • 标签: 汉语 模糊语义 认知分析
  • 简介:张春泉的新著《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于2017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是从实证的角度对术语的认知语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重要著作,注重认知研究,重视案例分析;注重动态研究,重视实证分析。

  • 标签: 术语 认知 动态 实证
  • 简介:在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动物名词都可以转化为动词使用。本文借助动物名词这个语义场,通过对动物名词在英汉两种语言名转动现象的对比研究,发现英语动物名词名转动表现出较汉语同类更大的广泛性,而且从汉语的动物名词名转动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汉语。

  • 标签: 动物名词 名转动 语义 对比研究
  • 简介: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转喻现象的相关问题,指出:认知转喻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看是由相关词语作为线索词通过语义强迫这一机制启动的,而认知转喻现象的概念激活则可以从物性角色中得到解释;概念整合机制将线索词和转喻词的语义实现共组匹配,从而实现转喻义的语义加工和识解。此外,文章还区分了认知转喻的两种类型——逻辑转喻和概念转喻,它们在压缩结构、语义所指、转指义固化、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等方面表现出异同。最后,在哲学本体论主义的框架下讨论了语义的加工和理解问题。

  • 标签: 生成词库论 概念整合 逻辑转喻 概念转喻 本体论主义
  • 简介:提升动作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力是共宾式前项动词的共同语义功能;标示动作主体对客体的使用方式是共宾式后项动词的共同语义功能;共宾式前后动词性成分之间具有规约化的目的关系;汉语中的共宾式与其它连动语言中的共宾式承受着共同的语义制约,它们都是“得到—加工—使用”这一认知经验情景的语法映射。

  • 标签: 共宾式 支配力 规约目的
  • 简介:基于认知语法考察英汉独词句现象,通过对英汉独词句语料进行梳理、整合和解释,旨在探究英汉独词句情境植入成分的异同,为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标签: 独词句 认知语法 情境植入 对比研究
  • 简介:文章对“很长时间”与“很多时间”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辨析,重点关注了如何立足语境正确选用二者。基于语料分析,文章提出了二者使用条件方面的假设并进行了验证:多数情况下,具有延续性意味的词语构成的语境中不能用“很多时间”,只能用“很长时间”;二者的使用受套语和具体语境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时间跨度大时,只能用“很长时间”;时间跨度小时,能用“很多时间”,也可用“很长时间”。文章就汉语学习者在此问题上的相关偏误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策。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套语和时间跨度大小问题的语言认知方面的探讨。

  • 标签: 很长时间 很多时间 语义句法差异 认知难点 语境 套语
  • 简介:政治演讲语篇集中体现人际功能,情态动词是英汉语言中语篇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情态动词在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的语义分布及功能做了系统对比。研究发现,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表必然性、表能力类情态动词使用频率相差较小。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更多地使用表或然性、表预测类情态动词,说明较客观,预测有理据。汉语中更多使用表义务、表意愿类情态动词,体现了汉语民族以人本为主体的本体型思维方式。

  • 标签: 政治演讲 情态动词 语义分布 人际功能
  • 简介:军语是表达军事概念的术语,军语的认知体系不同使得军语翻译难度很大。文章以《美国军事术语解读词典》中air术语群的翻译词条为语料,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探讨军语在认知基本域中的语义翻译路径及其理据。翻译军语时,译者需明确军语的空间域、动作域和战争域三个基本认知域内语义的不同特征,继而通过语义认知域路径识别、遵循认知域规范选词、结合军事知识结构确认等步骤进行翻译。

  • 标签: 军语 认知域 语义翻译路径
  • 简介:选取《红楼梦》前五十回中关于语音、语形和语义修辞的句子为语料,采用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英译本,以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在修辞翻译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差异,以及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的差异。最后得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霍译本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更高。

  • 标签: 《红楼梦》 修辞 翻译 关联理论
  • 简介:语篇连贯是近年来在语篇分析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问题,它是语篇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在语篇研究领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语言学家韩礼德,韩礼德、哈桑夫妇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魏在江的《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一书在摘要中讲到韩礼德提出的衔接理论包括两大部分: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

  • 标签: 语篇连贯 认知 隐性连贯 语用角度 对比 英汉
  • 简介:汉语和朝鲜语量词“张”都可用于薄而扁平的平面事物,但因不同的语言、地缘环境的影响“张”的范筹化程度存在差异。我们通过分析汉语朝鲜语量词“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认知语义的异同点,了解不同语言的认知共性和差异性。

  • 标签: 分类词 范畴化 认知 对比
  • 简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类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类构式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构式中消失类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标签: TtFG构式 GtF构式 消失类动词 认知过程
  • 简介:本文从认知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对应谚语中运用动物表达进行意义构建的对比,分析在英汉谚语中所运用的动物表达是如何达至内涵意义上的一致,以期促进英汉谚语意义对比和解读的认知研究。

  • 标签: 认知心理空间 概念合成 中英谚语 动物表达 意义构建 认知研究
  • 简介:新兴流行语构式“佛系X”是描述当下年轻人应对压力与焦虑情境的一种处事态度.在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文章从结构描写、语义分析、生成和压制、认知动因四个方面对该流行语句式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构式“佛系X”在积极的语境下表达对坦然接受遭遇的幽默调侃,在消极的语境中表达对消极被动应对一切的委婉讽刺;该表达语义的生成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双向互动的结果,而隐喻性的思维手段是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

  • 标签: 构式“佛系X”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隐喻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和“最高的官阶”,“最上等的物品”等的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最末等的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的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的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本文主要以中韩数字“一”四字成语作为主要语料,根据“一”的不同位置,具体分析了对“一”的不同理解和语义。经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成语中“一”的语义涉及的主题有“容貌、性格、才能、人际关系”等,比韩国语的语义更加丰富多样。另外在汉语中表示“动作变化或过程”的语义颇多,尤其是“一XXX型”,但韩国语中甚少。

  • 标签: 数字成语 成语类型 语义 容貌 动作变化
  • 简介:不同类型的“动宾+宾”有不同的语义基础。有的“动宾+宾”中的宾语与动词内名词性语素有直接语义联系,有的则与动词语义特征有关。少量“动宾+宾”的动词和宾语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语义联系,但类型和数量都是有限的,且亦有其语义基础。

  • 标签: “动宾+宾” 物性结构 语义特征 语义基础
  • 简介:“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 标签: “所” “许” 词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硬膜外麻醉以及全身麻醉对老年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1d、手术后1d、手术后3d、手术后5d以及手术后7d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后1d以及手术后3d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麻醉前1d(P<0.05),且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以及全身麻醉均会引发认知功能障碍,但硬膜外麻醉术后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低于全身麻醉。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老年关节置换术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