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吸虫循环抗原、血吸虫抗体及血吸虫虫卵抗体联合检测对血吸虫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血吸虫循环抗原测定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吸虫抗体(IgG)检测试剂盒[胶体染料法(DDIA)]和血吸虫虫卵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法(DIGFA)]3种试剂对295例慢性血吸虫人、53例晚期血吸虫人和10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ELISA+DDIA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80.3%,DDIA+DIGFA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93.9%,ELISA+DDIA+DIGFA联合检测可使敏感性提高到99.3%,明显优于单项检测。结论3种试剂联合检测对提高血吸虫的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血吸虫病 ELISA 检测方法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吸虫肝损伤核磁共振表现。方法收集我所2012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血吸虫疾病患者,采用1.5T西门子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肝信号分析采用肝实质信与同质平面组织信号对比,分析T2WI实质信号,包括肝脏的各个组织及组成部位、各种肝脏中血管等。结果血吸虫肝损伤患者MRI检查肝实质信号T2WI增高,信号比值高于正常患者,其中8例为非均匀性增高,12例患者化学位移成像同反相位相减后为低信号,无脂肪肝表现;肝脏形态正常者14例,肿大者10例;15例在T2WI薄层见门脉水肿表现,可见12例患者具有腹腔积液表现;胆囊正常者16例,8例患者不同程度缩小,胆囊壁增大,可以见窝区积液,胆管变细;MRCP显示左右支干变细,肝外胆管变细;脾大10例。肝损伤组患者肝各段T2WI信号均较正常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可以明确显示血吸虫肝损伤程度以及位置,为血吸虫肝损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血吸虫病 肝损伤 核磁共振
  • 简介:血清免疫学阳性的家庭聚集性可以反映血吸虫的家庭内感染的聚集性情况,6个流行村血吸虫血清免疫学阳性人数在家庭内的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应用二项分布拟合血清抗体阳性病例的家庭聚集性

  • 标签: 家庭聚集性 抗体阳性 日本血吸虫病
  • 简介:  2 结果与讨论 常规的ELISA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包被在酶标板上,⑥常规ELISA检测血吸虫人血清抗体 按常规方法[1],  ELISA快速法的抗体检测效果与常规ELISA相同

  • 标签: 快速法 抗体研究 检测血吸虫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我院在 2013年 1月 ~2014年 12月收治的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患者中,选择 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患者全方面有效的护理,观察 8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护理前后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患者中治愈有 34例、病情好转有 40例以及治疗无效有 6例,其中有 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明显比护理前的满意度高,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腹腔积液型 晚期血吸虫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血吸虫患者采取呲硅酮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血吸虫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选用蒿甲醚给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呲硅酮进行治疗,对其经治疗后的控制率、腹痛消失时间、粪便虫卵转时间、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的血吸虫控制率较低于观察组(P<0.05);腹痛消失时间、粪便虫卵转阴时间、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观察组较短(P<0.05),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效果显著(P<0.05),差异可比。结论选取呲硅酮给慢性血吸虫患者治疗可以提高病情控制率,改善临床症状,有利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呲硅酮 慢性血吸虫病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效能。方法采用SurperSonicImagineAixPlorer型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仪,检测128例血吸虫肝病患者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根据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将其分为5组,比较5组间弹性模量平均值的差异,并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弹性模量平均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血吸虫肝病肝纤维化S0期、S1期、S2期、S3期、S4期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10,P=0.035);S0期弹性模量平均值与S2期、S3期、S4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与血清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r=0.461、0.522、0.452、0.381、0.721,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对肝纤维化≥S1期、≥S2期、≥S3期和S4期的诊断阈值分别为6.8、8.9、11.5和14.6kPa,AUC分别为0.941、0.931、0.925和0.912。结论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可较准确、无创地诊断血吸虫肝纤维化。

  • 标签: 纤维化 血吸虫病 剪切波弹性成像
  • 作者: 冯雷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5期
  • 机构: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411)     【摘  要】目的:探讨B型超声在血吸虫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检测142例血吸虫病患者肝脾大小,肝实质回声,门静脉内径、管壁厚度,肝静脉内径。结果:138例(97.1%)有慢性血吸虫肝病超声声像图表现,4例(2.9%)无慢性血吸虫肝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4 cm者20例(14.2%),88例门静脉主干管壁增厚(62%)。肝静脉变细44例(31%)。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防治血吸虫肝病中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患者行吡喹酮病原治疗的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对4例脑型血吸虫患者行吡喹酮病原性治疗,并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经不同疗程的吡喹酮病原治疗,3例痊愈,1例症状明显改善,需后续进一步病原治疗。治疗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吡喹酮是目前治疗血吸虫高效、低毒的药物,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对提高脑型血吸虫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型血吸虫病 吡喹酮治疗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收集 2010年至 2018年血吸虫情数据,并针对主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情、螺情进行分析,评估对血吸虫疫情使用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经数据分析,通过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2015年的患病患者有 103425例,相较 2010年 187989例下降了 44.98%( P<0.05), 2018年患病患者有 51458例,相比较 2015年下降了 50.25%( P<0.05);而感染螺点经措施防治前患者为 186个,防治后下降至 30个,下降率为 83.87%(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进行血吸虫防治既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感染,同时还对血吸虫的防治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我国治疗改该疾病向前迈进。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染控制 综合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综合防治效果。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收集2010年至2018年血吸虫情数据,并针对主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情、螺情进行分析,评估对血吸虫疫情使用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结果经数据分析,通过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2015年的患病患者有103425例,相较2010年187989例下降了44.98%(P<0.05),2018年患病患者有51458例,相比较2015年下降了50.25%(P<0.05);而感染螺点经措施防治前患者为186个,防治后下降至30个,下降率为83.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进行血吸虫防治既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感染,同时还对血吸虫的防治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我国治疗改该疾病向前迈进。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染控制 综合防治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池州地区的血吸虫情严重,发达的水系、湿润的气候和洪涝灾害为血吸虫在池州地区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而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简陋的卫生条件及脆弱的经济基础是建国初期池州地区成为血吸虫疫区的社会因素。

  • 标签: 池州地区 血吸虫病 疾病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心理评估与护理效果。方法:在我院 2013年 1月 ~2014年 1月收治的晚期血吸虫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 100例患者护理干预,分别对比 10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100例晚期血吸虫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后的心理评估明显比护理前的心理评估好,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比护理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比护理前患者的满意度高,(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与护理效果的提高,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血吸虫病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血吸虫并发的大肠癌病例肠组织中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情况。方法:选择有血吸虫并发的大肠癌患者 40例,均为我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10月收治,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血吸虫并发的单纯大肠癌患者 4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ECGF)在肠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观察组正常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中 PD-ECGF、 VEGF mRNA相对量△ Ct 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正常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血管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有血吸虫并发的大肠癌患者,血管生长因子在肠组织中均呈高表达,故血吸虫可能是高危诱导大肠癌发病的因素。

  • 标签: 大肠癌 血吸虫病 血管生长因子 肠组织 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水型晚期血吸虫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方法:选择 190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临床观察与常规护理干预。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约占 87.9%,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约占 68.9%,全身或双下肢浮肿约占 38.9%。观察组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定期复诊依从性分别为( 2.60±0.32)分、( 2.47±0.58)分、( 2.46±0.62)分、( 2.75±0.46)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腹水控制总有效率为 88.4%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4%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腹水型晚期血吸虫患者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腹水及并发症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入我院治疗实行常规护理的58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进入我院治疗实行针对性护理的58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胃肠道恢复时间、血钠恢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明显,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血吸虫性肝硬化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