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描述并分析临澧县血吸虫情出现两次回升前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找出变化规律,为血吸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搜集、记录临澧县从1960年到2013年的血吸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临澧县两次血吸虫情回升过程中,均有螺情回升,且钉螺密度与人群,牛感染率均呈正相关(1982~1997年:r人=0.879,P<0.01:r牛=0.898,P<0.01。2003~2013年:r人=0.791,P<0.01;r牛=0.845,P<0.01)。结论螺情是血吸虫情回升的重要预警指标,有效控制螺情是减少血吸虫传播的重要手段。血吸虫防治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当血吸虫情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应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 标签: 血吸虫病 回顾性调查 疫情 临澧县
  • 简介:目的分析2002~2015年湖南省血吸虫情变化特征,为今后血吸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2~2015年湖南省血吸虫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情变化。结果到2015年,我省全部达到全国血吸虫传播控制标准,其中15个市(区、县、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湖南省血吸虫人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例数分别由2002年的20.64万人、197例减少到2015年的2.79万人、0例,分别下降了86.48%、100%;我省血吸虫感染病牛数从2002年的3901头下降至2015年的285头,下降了92.69%;实际有螺面积2003年有所回升,2015年为175953.31hm2。结论2002~2015年湖南省血吸虫情显著下降。防治钉螺扩散和急性血吸虫仍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 标签: 血吸虫病 疫情 钉螺 湖南省
  • 简介:目的分析2009~2014年安徽省繁昌县血吸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9~2014年血吸虫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县面上防治资料,进行纵向分析。结果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9年下降了55.7%,2008年以后全县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例;全县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未查出阳性。全县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全县钉螺面积下降至103.2hm2,较2009年下降了16.4%;阳性螺面积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螺面积。活螺密度2009~2011年呈波动状态,2011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14只/0.1m2,较2009年下降了65.0%;阳性螺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繁昌县血吸虫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疫情分析 安徽繁昌县
  • 简介:摘要目的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异位血吸虫,减少误诊率。方法用吡喹酮120gm/kg两日疗法,每年一次行三个疗程。结果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不良反应小,口服方便,疗程短,适应广泛等优点。结论提出建议主要为加快我国消除血吸虫提供参考.

  • 标签: 异位血吸虫病 临床症状 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掌握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监测点28个,对各监测点进行人群、耕牛病情、螺情监测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耕牛感染情况及钉螺分布等相关指标。结果全市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5310人,耕牛348头,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67处1370.90hm2。人群、耕牛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人群感染率较2013年下降了61.54%(χ2=5.844,P=0.016)。垸内、垸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武汉市血吸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需进一步加强螺情监测,巩固传染源控制措施,防止血吸虫情回升。

  • 标签: 血吸虫病 钉螺 监测 武汉市
  •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血吸虫对人们生命健康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血吸虫传播控制也是临床上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当前血吸虫传播控制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之后的血吸虫传播控制后的检测体系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我国血吸虫传播控制后的检测体系进行分析。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检测体系
  • 简介:摘要在对血吸虫患者的肝脏进行鉴别诊断时,通过应用B超技术进行检查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防治与治疗。应用B超技术能够对临床上的常见肝脏疾病、如充血性肝肿大、脂肪肝以及慢性肝炎、肝炎后性肝硬化和中毒性肝硬化等进行诊断,能够子啊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进行护肝治疗,从而防止患者向晚期血吸虫疾病转化的可能。

  • 标签: 血吸虫肝脏 诊断 B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分析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的防治与监测工作。方法2005-2013年每年4-5月望城区国家级血吸虫监测点采取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监测,10-11月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血吸虫的流行区分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向西部、南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呈辐射状分布。共计有流行市6个,流行县(市、区、场)38个,流行村(居委会)3698个钉螺分布类型属于湖沼型。这些地区钉螺面积分布辽阔,环境类型复杂,灭螺难度大,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严重,防治血吸虫任务重,难度大。结论监测点血吸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血吸虫防治措施、监测方法应与时俱进。

  • 标签: 血吸虫病 监测 防治
  • 简介:目的快速和准确掌握2014年湖南省血吸虫流行区疫情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湖南省选取13个县(市、区、场)25个行政村采用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抽查监测村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应用改良压碎逸蚴法和LAMP法检测感染性钉螺。在钉螺调查环境观察人、畜活动的情况并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1粪3检)调查野粪感染情况。结果92%的监测村有存栏家畜,屈原管理区青港村、岳阳县机场村、北湖村和沅江市康宁村的家畜感染率分别为1.10%、1.00%、1.00%和0.93%;共调查25处钉螺环境,均为洲滩环境,均捕获钉螺。对各处环境双号框钉螺采取压碎逸蚴法检测混合样本23个,未发现感染钉螺。对各处环境单号框活螺采取LAMP法检测混合样本155个,6处环境钉螺(汉寿县明星外洲,津市市中心外洲,湘阴县沅潭外洲、东方红外洲,屈原管理区宝塔外洲,云溪区丁山外洲)检测有阳性反应;56%的钉螺调查环境有家畜活动,其中4处环境50头(只)以上(屈原管理区宝塔外洲、青港外洲,云溪丁山外洲、新设外洲)。44%的钉螺调查环境有人员活动,共计43人;在96%的钉螺调查环境采集野粪607份,其中牛粪592份、羊粪15份,检测未发现感染性野粪。结论钉螺、家畜和野粪等风险监测指标可为评估血吸虫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血吸虫病 风险监测 湖南省
  • 简介:目的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监测点人群病情变化趋势。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监测方案(2009年版)》要求,在湖北省13个地市的63个血吸虫流行县(市。区)共设立207个村开展监测工作,并将6年的人群病情监测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4年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1.30%下降到2014年的0.17%,降幅为86.92%。不同流行类型以垸内型居民感染率最高。不同年龄组居民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逐步上升趋势,50~岁组居民感染率最高。各职业人群中,农民、渔民居民感染率最高。结论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情进一步降低,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良好防治效果。下一步应提高监测点各年龄组的查病覆盖率,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做好渔民粪便管理工作。

  • 标签: 血吸虫病 人群监测 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