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研究

尹伊君

(益阳市大通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 大通湖区 413207 )

【摘要】目的 研究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收集2010年至2018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并针对主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情、螺情进行分析,评估对血吸虫疫情使用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经数据分析,通过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2015年的患病患者有103425例,相较2010年187989例下降了44.98%(P<0.05),2018年患病患者有51458例,相比较2015年下降了50.25%(P<0.05);而感染螺点经措施防治前患者为186个,防治后下降至30个,下降率为83.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以控制传染源为主进行血吸虫病防治既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感染,同时还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我国治疗改该疾病向前迈进。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控制;综合防治

前言

血吸虫病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热带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常见于拉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其中,肠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尿路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是血吸虫病主要的两种类型,而我国流行病的产生的主要是因日本血吸虫,就目前我国经不完全统计,患有该疾病的人口高达800000人,流行于多个地区,常生存于沟渠、草滩、池塘等区域[1]。在2004年,我国将血吸虫病的防治列为重点防控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及科学防控策略,通过严格实施,在国际上取得显著成就。自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还未见到相关策略长期实施效果的报道[2]。因此,本文针对此,收集2010年至2018年的相关疫情数据进行分析,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至2018年我国血吸虫病患病人数187989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其中主要分布在湖南(45635例)、四川(56784例)、江苏(33467例)、云南(52103例)地区,男性94007例、女性93982例。

1.2防治方法

我国自2012年起在试点地区对居住环境、用水用厕全面实施整改,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开展全面控制传染源防治措施。改建农户无害化家庭厕所,饮用水换成自来水,建立公用厕所、建立沼气池,硬化村内沟渠,对有可能存在污染的地区进行2次灭螺,营造防隔林区,面积约40hm2。设立警示牌在人口密集处,设立宣传牌,举办健康培训班,分置农民的粪便。对6至70岁的居民使用呲硅酮(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70)定期进行扩大化疗,每顿用量为40mg/kg。此外,采用甲苯咪唑咀嚼片(广西盈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5021042)定期治疗感染土源线性虫人群,每天2次,每次2片。

1.3观察指标

对本文2010年至2018年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阻断、控制、未控制数进行分析,具体为血吸虫病患者、感染螺点患者,比较经防治后的疫情下降率。

1.4统计学方法

文字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均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值检验计数资料,P若小于0.05,差异可比较[3]

结果

2.1比较2010-2015年血吸虫病患者下降率

经过数据分析,2010年血吸虫病患者例数为187989例,2015年患者例数为103425例,相比较,2015年血吸虫病患者病率下降44.98%;而2018年患者例数为51458例,相较2015年患者病率下降50.25%,P小于0.05,差异可比较。

2.2比较血吸虫病患者防治前后的感染螺点下降率

血吸虫病患者在防治前感染螺点例数为186例,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感染螺点人数为30例,相较防治前患者病率下降83.87%,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随着近年社会的发展,环境变化,各类传染病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血吸虫病就是其中一种,该疾病主要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尾蚴性皮炎、发热、肝肿大、腹痛腹泻、咳嗽等,而导致该病情产生的因素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表现:钉螺的孳生、气温、水分、土壤、植被等;社会因素主要表现:暴露、污染、流动人口、水利建设等。血吸虫病的传播速度较快,自20世纪50年起,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如何防治血吸虫病的策略,历经几次整改,在国际上取得显著成绩。

一直以来,全球在血吸虫病防治上主要是通过采用呲硅酮扩大化疗,开展健康教育宣教,从而使血吸虫病的传播有效打断,进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但是,由于呲硅酮进行血吸虫病群体化疗时,不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在防治上效果较差。自2004年起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全面实施以传染源控制综合防治策略,开展用水用侧、居住环境的全面整改,同时在整改过程中会改变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相关部门需征求农户意见及支持

[4]。此外,在人口密集处进行警示牌设立,时刻提醒农户,定期下发宣传单,对农户的粪便进行收集、分置,举办健康培训班,引导培训农户充分了解病情知识,重视老人小孩健康宣教,建立管理机制[5]。根据文中数据显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防治策略的长期实施可以降低病情发生率,有效控制疫情。

综上所述,血吸虫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控制人群感染具有显著效果,此外,改变疫区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既能阻断传播,并且还可消灭血冲,具有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涂永红,洪献林,曾爱国等.2009-2014年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03):311-312.

王小莉,王鹏.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长期实施效果[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09):1087-1089.

黄志伟,邓金庭.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09):123.

杨亚,李见兵,柳昊等.岳阳市君山区以淘汰牛羊为重点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01):14-17.

陈绍荣,李炳桂,罗家军等.云南山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