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肝损伤核磁共振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血吸虫病肝损伤核磁共振表现分析

李元康

(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门诊部云南大理州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吸虫病肝损伤核磁共振表现。方法:收集我所2012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血吸虫疾病患者,采用1.5T西门子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肝信号分析采用肝实质信与同质平面组织信号对比,分析T2WI实质信号,包括肝脏的各个组织及组成部位、各种肝脏中血管等。结果:血吸虫肝损伤患者MRI检查肝实质信号T2WI增高,信号比值高于正常患者,其中8例为非均匀性增高,12例患者化学位移成像同反相位相减后为低信号,无脂肪肝表现;肝脏形态正常者14例,肿大者10例;15例在T2WI薄层见门脉水肿表现,可见12例患者具有腹腔积液表现;胆囊正常者16例,8例患者不同程度缩小,胆囊壁增大,可以见窝区积液,胆管变细;MRCP显示左右支干变细,肝外胆管变细;脾大10例。肝损伤组患者肝各段T2WI信号均较正常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可以明确显示血吸虫病肝损伤程度以及位置,为血吸虫病肝损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损伤;核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8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102-02

血吸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由裂体吸虫寄生引起[1],目前临床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肠血吸虫病和尿路血吸虫病,前者主要感染类型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后者主要为埃及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主要为日本血吸虫病[2]。血吸虫病的危害较为严重,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胃肠道症状、肝脾大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转为慢性。因此临床上通过相关辅助检查方法,时刻掌握患者病情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及时采取措施至关重要[3]。本文通过收集我所86例血吸虫病患者,分析血吸虫病肝损伤核磁共振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所2012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血吸虫疾病患者,其中男46例,40例,年龄20~50岁,平均(30.26±2.35)岁,病程0.5~2年,平均(1.21±0.23)年。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病理等临床诊断证明;②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或者疾病收到控制;③研究符合伦理道德,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类型传染病或者寄生虫病;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③依从性差,不配合及拒绝参加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1.5T西门子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其中梯度磁场为40T,切换率为200mT/ms。扫描序列:TRUEFISP冠状T2WI、HASTE横轴T2WI、TLASH横轴位T1WI,同反相位成像,MRCP成像检查。肝信号分析采用肝实质信与同质平面组织信号对比,分析T2WI实质信号,包括肝脏的各个组织及组成部位、各种肝脏中血管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χ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住院及肝损伤情况

因本所无核磁共振设备,86例患者均为所外拍摄片子,在所里住院。根据携带MRI片子,给患者相应住院建议;根据MRI分析:24例血吸虫病人出现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黄疸等,要求住院治疗,并给于相应的加强治疗;62例患者患有血吸虫病但是未发生肝损伤,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不建议住院治疗。

2.2两组MRI检查结果对比

血吸虫肝正常患者MRI检查:T2WI信号低,较脾脏低,T1WI信号高,比脾脏高;胆囊、胆管等各组织正常无肿大或者积液现象。

血吸虫肝损伤患者MRI检查(24例):肝实质信号T2WI增高,信号比值高于正常患者,其中8例为非均匀性增高,12例患者化学位移成像同反相位相减后为低信号,无脂肪肝表现;肝脏形态正常者14例,肿大者10例;15例在T2WI薄层见门脉水肿表现,可见12例患者具有腹腔积液表现;胆囊正常者16例,8例患者不同程度缩小,胆囊壁增大,可以见窝区积液,胆管变细;MRCP显示左右支干变细,肝外胆管变细;脾大10例。

表1显示,肝损伤组患者肝各段T2WI信号均较正常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正常与肝损伤患者T2WI比值比较

3.讨论

血吸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4],对于自身血吸虫病患者虫卵如何通过门静脉系统或者血液系统感染其他组织或者器官还不是清楚,但是临床经验显示血吸虫患者会发生肝脏损害,但是临床对肝脏损害发生原因是否为血吸虫病引起,或者如何评价肝损伤程度,还不是很清楚。

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方法检测和评价患者肝脏损害情况。收集我所86血吸虫疾病患者,通过检查发现24例血吸虫病人(损伤组)出现肝损伤现象,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肝损伤组患者肝各段T2WI信号均较正常组高,并且可以显示肝脏形态,胆囊状态,胆管或者肝内血管或者胆管等,对于掌握肝脏功能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可以明确显示血吸虫病肝损伤程度以及位置,为血吸虫病肝损伤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本文研究仅仅针对病理做的简单分析,说明核磁共振在诊断血吸虫病肝损害患者中具有明显效果,但是对于更加详细的诊断,还需要更加深层次、多中心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妍,阮连国,吴建红.肝脾调补方对日本血吸虫病所致肝损伤防护作用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32(5):1084-1085.

[2]盛云华,乔靖怡,金若敏,等.基于1H-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黄药子乙醇提取物致肝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6,30(4):306-316.

[3]闫付兵.增强CT和磁共振成像应用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合并肝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探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23(6):00085-00085.

[4]陈春先,陈波,孙舟,等.化痰散结法对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炎症和纤维化的干预[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6,26(4):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