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尤利西斯这一经典人物,在西方文学史上不断被重写。T.S.艾略特也偏爱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艾略特所创作的一系列尤利西斯主题诗歌,指出艾略特作品中的尤利西斯形象深受但丁在《神曲》中所塑造的尤利西斯形象的影响,艾略特追随但丁的脚步,也选择了尤利西斯作为自己时代的代言人。艾略特创作了一组现代尤利西斯群像:普鲁弗洛克,小老头,弗莱巴斯,斯威尼,从而赋予了尤利西斯丰富的现代内涵。

  • 标签: T.S.艾略特 尤利西斯 但丁 《神曲》
  • 简介:威廉·华特华兹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Eliot曾在自己提出的诗歌理论对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诗歌应该通过以物言情,而非直接生硬地表达情感。本文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通过两位作者观察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和客观对应物理论情感表现手法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这两种手法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可以结合运用。

  • 标签: 情感表达 客观对应物 浪漫主义
  • 简介:T·S·艾略特认为,理想的诗歌应表达统一的感受,感受的统一过程就是诗意化的过程。基督神学信仰是感受统一的基础,是它构成了艾略特最为隐秘的“感受结构”。这使艾略特诗歌写作在精神品质及立场上具有明显的反现代性。

  • 标签: T·S·艾略特 诗歌 感受 信仰 现代性
  • 简介: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艾略特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本文探索了现象学视角中的艾略特诗歌批评。

  • 标签: 现象学 诗歌 批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1
  • 简介:wewillseethespiritualemptinessofmodernmenfromTheHollowMen.ThispoemmightbeT.S.Eliot’ssummaryofthemodernmenwhomhehasdescribedintheformertwopoems.InEliot’seyes,ThelittleoldmanwholivesintheruinedhouseinwindyspaceisareflectionofthepeopleinT.S.Eliot’stime,2.ThedetailedfeaturesofmodernmendescribedinT.S.Eliot’searlypoemsEliothadexperiencedtwoworldwars.Inhiseyes

  • 标签: 中的现代 早期诗歌 现代形象
  • 简介: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奖评语【作家简介】艾略特是原籍美国的英国现代诗人和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为欧美现代派诗歌开创了一代诗风;他的文艺理论,为欧美新批评派奠定了基础。他是西方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48年,艾略特"因为对

  • 标签: 艾略特 诺贝尔文学奖 诗歌创作 文艺理论 十七世纪 荒原
  • 简介: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艾略特于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他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祖父毕业于哈佛大更多还原

  • 标签: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荒原》 书评 美国 诗歌
  • 简介:<正>英国的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而轰动西方文坛,在今天仍有影响。伍蠡甫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85年3期)一文中,指出他的理论主要有三点:“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文章指出:首先,诗的问题乃形式表现或媒介运动的问题,而非形式、媒介所服务的内容问题,其关键在于必须首先排除与内容密切关联的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方能突出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决定性。其次,关于形式表现的途径,艾略特作如下论述:“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探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系列的物、一种情景、一连串的事件,都应作为那特殊感情的程式;由于这些外在事物必然以感觉经验为终点而宣告结束,所以它们一经提出,感情立刻被唤起了。”艾略特以艺术形式为前提,在客观世界中找寻“对应物”,从而通过“状物”达到“写情”。但

  • 标签: 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新批评派 形式表现 非人格化 英国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从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开拓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自《荒原》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未减。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欲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笔者试图综合评述国内关于《荒原》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该诗提供借鉴。

  • 标签: T.S.艾略特 《荒原》 研究综述
  • 简介:艾略特不仅深入研习过英国十六、十七世纪诗歌和戏剧文学,而且其诗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也深受影响。十六、十七世纪是欧洲巴罗克文化时期,学界讨论艾略特接受的文学传统时,较多关注到了维吉尔、但丁、惠特曼、以及现代象征主义文学对艾略特的影响,忽略了艾略特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艾略特不仅熟悉英国巴罗克文学,而且其诗歌主题和形式取向显示出巴罗克文学遗风。清理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可能性关系,能在微观层面较好地揭示艾略特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的丰富源泉。

  • 标签: 艾略特 英国巴罗克 文学传统
  • 简介:诗歌表达的情感应为艺术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人类经验综合、集中、澄清后产生的新东西;诗人必须牺牲表达个人情感的强烈愿望,以成全艺术情感。这就是艾略特的艺术情感论,它是现代诗学的基础。

  • 标签: 艾略特“艺术情感”论 浪漫主义 后现代主义
  • 简介:艾略特的传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以他的传统观来研究他本人同样合适.他受到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进入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和玄学诗派,而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较为复杂.他曾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他又没能脱离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早期更是如此.他反浪漫主义与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不矛盾,与他对传统的重视也不矛盾.

  • 标签: T.S.艾略特 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 诗歌创作 古典主义 玄学诗派
  • 简介:作为英美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其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观点相吻合,但他的作品却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文学理论。本文拟通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与他的文学创作原则的离合。

  • 标签: 艾略特 诗人 批评家 传统与个人才能 非个性化
  • 简介:艾略特和蔡元培都曾取经于德国,一个繁荣了哈佛大学,一个成就了北京大学。本文认为二者在学术自由、采用选课制、重视研究和设立研究生院方面都有相同点,但对于外国文化的态度上又略显不同。事过境迁,但这两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蔡元培 教育思想 比较教育 艾略特 德国 哈佛大学
  • 简介:面对“传统”遭遇忽视和放逐,艾略特毅然重视传统,并独具慧眼地对“传统”的内涵进行了极具深度地重新阐释,从而再次确立了“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 标签: 艾略特 文学批评 传统 反思
  • 简介:在对于同一主体的处理风格和手法方面,T.S.艾略特的早期和后期作品存在关联,同时也有显著不同。在早期作品《一位夫人的画像》中,艾略特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目的,将关注点投射在两个独立个体在失败感情中的挣扎上;在后期作品《空心人》中,艾略特继续阐释了死亡这一主题,但其叙述者几乎不带主观色彩,重心也明显向结构偏移。从前者到后者,诗中的韵律变化成为了低吟的符咒,而社会关系几乎未曾再提及;现实的意象变得抽象,而对死亡的恐惧贯穿始终。

  • 标签: T.S.艾略特 风格变化 结构 音乐 沟通 死亡